诗句“春风不了解,何事进罗帏?”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3个月前 (12-17 07:29)阅读4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1377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7551
  • 回复0
楼主

  做者: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回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了解,何事进罗帏?

赏析

那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远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整天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良人,盼看他早日回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陆续写燕草方碧,良人肯定思回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示她对恋爱坚贞不贰的崇高情操。

  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听。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做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此中闻名的一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天然界的春天,又能够比方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诗题“春思”之“春”,就包罗着如许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能够视做“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面前所见,信手拈起,那两句却以相隔远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新颖。“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揣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击。

  把视力达不到的远景和面前近景设置装备摆设在一幅画面上,而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茂盛,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整天盼看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回来;她根据本身平昔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领会,猜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一定会萌发思回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回,语出《楚辞·招蓬菖人》:“天孙游兮不回,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天然,不着陈迹。诗人巧妙地掌握了思妇复杂的豪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面前实景合成起来,据实构虚,形成诗的妙境。所以不只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衬托豪情气氛的感化,并且还把思妇关于丈夫的真诚豪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领神会的密切关系传写出来了,那是一般的兴句所不容易做到的。

  别的,那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那恰和下文思回与“断肠”相关合,加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委婉美。

三四两句曲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回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回,足慰离人愁肠。

  按理说,诗中的女仆人公应该感应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那又似乎违犯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假设联络上面的兴句细细体味,就会发现,如许写对表示思妇的豪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冷,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回之志,犹燕草之方生。

  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那一评述,显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恰是豪情最为茂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那首诗中的女仆人公的宝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

  诗的最初两句是:“春风不了解,何事进罗帏?”诗人捕获了思妇在春风吹进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示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贰的崇高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方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那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似乎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示独守春闺的特定情况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应实在可信。

  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做结,恰如其分。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那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犯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入地表示了各类复杂的豪情。

从想象中还在抽芽的燕草,和因为春天来得比北方早枝叶都已变绿的秦桑,勾起两地相思之苦,强烈的感触感染到在统一时刻里的丈夫的“怀回”和本身“断肠”的悲思。而春风在那时刻偏偏把罗帐吹动,让人怎么还能忍耐得了呢?将少妇的心态描绘的细腻、传神极了。

0
回帖

诗句“春风不了解,何事进罗帏?”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