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中没有正面写她是若何思念,而是写她梦中往辽西和征夫相会。那就从另一个侧面把她的真诚密意有力地表达出来。但天明莺啼,将美梦惊醒,于是要赶往树上黄莺,“莫教枝上啼”期看把梦不断做下往。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非常生动活泼,同时委婉而有余味。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那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并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不同凡响的特征: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不成朋分的整体,到达了王夫之在《夕堂长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
那一特征,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喊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那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誉那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连任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那些评论只道出了那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征,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征是:它固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要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条理堆叠,极尽曲析之妙,恰似抽蕉剥笋,剥往一层,还有一层。
它总共只要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那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那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配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那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克不及不产生疑问,不克不及不急于从下句逃求谜底。
第二句诗公然对第一句做了阐明,使人们晓得,本来“打起黄莺儿”的目标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妙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殊洪亮动听的。人们不由还要诘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阐了然“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
但人们仍不会称心于那一阐明,因为黄莺啼晓,阐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配角为什么如许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初一句诗的回答是:那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往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晓得,那首诗本来摘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
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初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谜底。但是,那最初的谜底仍然含义未伸。那里,还留下了连续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报酬什么离乡背井,远往辽西?那首诗的标题问题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莫非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那些,没必要逐个说破,而又能够不问可知,无妨留待读者往想象、往根究。
如许,那首小诗就不只在篇内见盘曲,并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假设从思惟意义往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入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驰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其时兵役造下广阔人民所承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