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边塞诗,被称为中唐七绝NO.1,每一句都写满了凄凉

文化 2年前 阅读:9 评论:0

要说的就是《夜上受降城闻笛》,做者是中唐诗人李益,那首诗遭到了明朝人胡应麟的盛赞,被称为“中唐七绝之冠”。

冠不冠其实其实不重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你更爱的才是更好的,但是那首诗确实是好诗,也是有唐一朝浩瀚七绝中的精品之一,不承受争议。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看乡。

那是一首边塞诗,短短4句,便写尽了戍守边关将士的忧愁和乡思。

你看,前两句写的是边塞夜景,景中寓情——那片一看无边的戈壁上,屹立着高峻的烽火台,城外的月光皎洁,但远远看往,却好像冷霜。戈壁在那“冷霜”的覆盖下,更如皑皑白雪。

那里写戈壁如雪,月光如霜,是从情况的角度来衬托心境,一切都是充满冷意的,将士们身在如许一种凄凉暗澹的情况中,天然会生出乡思。

后两句借用芦管声,先写声,再由声进情——如斯的边塞之夜,本是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芦管,划破夜的平静,更衬出夜里的空虚孤单,那或许是某位兵士在诉说心中的愁苦吧。

呜呜咽咽的芦管声,传进了每一个将士的心中,牵起了所有人的思乡之情,所以在那一夜,万万将士们都在那幽咽的芦管声中,尽看远方——那是故土的标的目的。

若无最初那“一夜”和“尽看”,我们又若何能体味出将士们思乡的急迫呢?而最初那“一夜”和“尽看”,又给人以回味无限之感。

因而,胡应麟评判此诗为“中唐七绝之冠”,也确有其独到之处。

中唐边塞诗既然写到了那里,那我就再浅谈一下中唐的边塞诗。

我们晓得,唐分初盛中晚,初唐是萌芽,盛唐是巅峰,中唐是盛极而衰的挣扎。

同为边塞诗,你看初唐,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做一墨客”--《参军行》,那是以参军为荣;

再看盛唐,岑参说“功名只向立即取,实是丈夫一英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实正的英雄,就应该在马背上争取功名;

而到了中晚唐,边塞诗再也没有之前那种恢弘意向,更多是如“一夜征人尽看乡”如许的凄凉之句。

盛唐边塞诗也思乡、也悲忿,但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情感,那是国力强大的自信,到得中唐,诗中虽仍有盛唐余音,但跟着国力日益衰颓,那种强大的自信也就渐渐磨灭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注册
用户名
密码(至少8位)
确认密码
邮箱(请填写常用邮箱)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找回密码
用户名
邮箱
※ 重置链接将发送到邮箱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