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的《小松》怎么阐明?我要译文!

2年前 (2022-12-17)阅读6回复1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88532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7706
  • 回复1
楼主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曲待凌云始道高。那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谢,而它却葱茏凌云,迎风抗雪,沉着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生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势必“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描绘出那一特征。“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确实小得同情,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致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其实不弱,在“深草”的包抄中,它不垂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曲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成当。

  那些弱不由风的小草是不克不及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单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征,并且把小松顽强不平的性格、勇猛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展现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跟着时间的推进,它一定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那个“出”字用得精当,不只展现了小松由小转大、开展改变的情景,并且在构造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感化:“出”是“刺”的一定成果,也是将来“凌云”的前兆。

  事物开展老是循序渐进,不成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委婉。是谁“渐觉”的呢?只要关心、敬服小松的人,不时看察、比力,才气“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做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曲待凌云始道高。

  ”那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赞扬它高,其实不阐明有目力眼光,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敬服、培育提拔,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贫乏的恰是那个“识”字,故诗人感慨道:目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几小松,因为“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那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苦的命运吗?杜荀鹤身世冷微,固然年青时就才调毕露,但因为“帝里无了解”(《辞九江李郎中进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失意。

  藏匿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恰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因为诗人看察灵敏,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逼真;描写订定合同论,诗情和哲理,诙谐和严厉,在那首诗中得到有机的同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觅味。

0
回帖

杜荀鹤的《小松》怎么阐明?我要译文! 相关回复(1)

忆梦
忆梦
沙发
小松不经霜雪老,安能枝叶笼青云,评论:只有经历过岁月的磨砺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哦!
2周前 (06-08 17:17)回复0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