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9个月前 (12-16 15:38)阅读5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41893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3787
  • 回复0
楼主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切磋称霸全国的 *** ,而孟子假设间接答复了,就一定会使话题与本身“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各走各路,说服齐王的企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那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如许的话推掉了。

求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那不是有意说谎,而是摘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本身将要讲的内容展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挠住齐宣王的存眷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本身的抱负王国了。

诗云:“别人有心,余忖度之。

  ”齐宣王说那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力心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到达那种效果的?

孟子晓得,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致地问本身:“若寡人者,能够保民乎哉?”·但是他的实正目的是想“王”全国,并且底子没有“保民”的动作以至设法。

  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停止下往,到达本身的游说目的,便当用齐宣王“以羊易牛”那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那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达,那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随便地赢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相互的思惟间隔。齐宣王原来因为工作其实不荣耀还在自嘲,经孟子如许一阐明,当然忍不住连连对他颂扬,把孟子看成贴心人了。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恩”即恩德,“推”就是妥帖,所谓“推恩”就是妥帖本身的恩德。依据孟子前面的阐述,“推恩”的根底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妥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那两句表白“推恩”的体例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末目的是连合本身的公众,进而“王全国”。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抱负社会是什么样的呢? 孟子描画了一小我民安身立命,社会道德崇高,既温馨又协调,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起首那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苍生;其次,国度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全国“疾其君者”欲回附于之;再次,国度人民生活充足,苍生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仪,不只本身的家中安泰敦睦,并且所有的人布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所以,是国泰民安,全国承平。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惟,是一种民本思惟意识的表现,是对苍生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随便看到孟子思惟的影响,好比加强物量文明建立、减轻农人承担、鼓舞一部门人先富起来、进取生齿程度,以至包罗反对战争、庇护生态情状等。

0
回帖

求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