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中闻折柳,春色不曾看.

10个月前 (12-16 14:17)阅读4回复0
dyyh
dyyh
  • 总版主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345335
  • 级别网站编辑
  • 主题69067
  • 回复0
楼主

  "笛中闻《折柳》,春色不曾看。"固然将士们曲到炎天仍然在履历严冷,但是他们心中却未必没有对春天的期看。笛子本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宽广中原地域十分时髦了,而《折杨柳》本是乐府横吹曲辞中的曲目,内容多叙辞别愁思。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

笛中闻折柳,春色不曾看.

  此诗中的"折柳"一词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底子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吹奏起《折杨柳》的曲子,而实正的春风是不成能吹到他们身边的。更深层的含义则是《折杨柳》那收古乐府所暗含的深进汗青内涵了,那收古曲是如许唱的:"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也就是说,从字面上的意思,我们今天的读者都可以领略,边关上是没有春风的冷冷世界;但是当古时的边关上响起《折杨柳》的曲调时,那会牵动几热血男儿对家乡的思念呀。中唐边塞诗人李益有一首《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名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看乡",就是李白那两句诗的更好注脚。

  只不外,李益的诗写于中唐,国力已衰,所以在不经意间,把边关将士们那种因国运而影响的士气也全数带出,使人读了倍感凄凉,而李白正处大唐盛世,所以笔底风云际会,豪情万丈,同是一种境况,却显得潇洒旷达而不见哀怨罢了。

原诗:

蒲月天山雪,无花只要冷。

笛中闻折柳,春色不曾看。

晓城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曲为斩楼兰。

赏析:

那首诗是李白《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塞下由》是一种曲调。汉乐府有《出塞曲》、《进塞曲》、唐人《脱塞上曲》、《塞下曲》,即出于此。

诗的内容次要是描述边塞兵士的艰辛生活与勇猛奋战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做者的爱国热情。擅长挠住具有典型特征的事物来描写,以衬着情状氛围,为诗的题旨办事,也是那诗的艺术手法之一。如开头四句,做者选用“雪”、“冷”、“无花”以及“闻折柳”而“春色不曾看”等来着笔,都很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塞上一片萧条的画面,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0
回帖

笛中闻折柳,春色不曾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