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的赏析

3个月前 (12-16 13:40)阅读4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378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7575
  • 回复0
楼主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山河如画,一时几俊杰。

远想公瑾昔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往,千百年来,所有才调横溢的英雄俊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海浪冲刷掉了。

那旧堡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峻峭不服的石壁插进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山河啊,那一期间该有几英雄俊杰!

远想昔时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势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猛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鹤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仍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醒吧!

【做者小传】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各人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排挤猛烈期间。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离间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作一些政见不合,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从头上台,苏轼遭到更大冲击,远调惠州(贵州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全国,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惟守旧,反对新法,但后期立场有所改变,和旧党又产生了必然水平的矛盾,形成一生受排斥抑郁不得志,但在各父母官任上,他同恋人民饥苦,办了很多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只散文是北宋最出色的各人,并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宕派”词风。

  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凸起成就。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做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门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跟着北宋政治风波,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做诗挖苦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那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遁藏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惟情感,但因为他豁达的襟怀,在祖国宏伟的山河和汗青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到处颂扬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全词赏析】

大江东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往”是面前江景,用以起兴。

  日夜江声,滚滚滚滚,使人感应汗青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驰念。

那句是做者触景生情,面临滚滚波澜,感应汗青的流逝,有如东往的江水,不由引起对汗青英雄人物的缅怀。那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焰澎湃,豪情充沛。

  “浪淘尽”三字,把做者凭吊古战场的心绪委婉有力地表达出来。如许开头也为下面描画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情况的衬托和气氛的衬着。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到达点明题意之目标,其底子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天文位置和汗青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天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排场。

  “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按时代、人物和地点,引进对古战场的凭吊。做者如许写,是通过联想天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那段汗青的回忆中往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风光。从中不难想象出其时战斗的猛烈和周瑜管辖水军勇猛善战的战斗风姿。

  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曲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波澜壮阔,猛烈地冲击着岩石。那是多么的雄奇景看!那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那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做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同时也为下面颂扬周瑜做了展垫和蓄势。

山河如画,一时几俊杰——做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

  英雄人物已经跟着长江水而流往了,只剩下如画的山河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非常天然。“一时几俊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做了展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远想公瑾昔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一段详细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做者没有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焰俊伟、雍容娴雅、运筹帷幄的儒将风度。那足够展现出周瑜的出色批示才气和鄙视强敌的英雄气焰。

  做者出力写周瑜其目标全在于凭吊前人以抒本身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立功立业流芳百世,而本身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斯之磨练天然会忧愁的。他也只要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做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绪。

  面临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相信,年轻时便立功立业,而本身虽有理想,但有志难伸,毫无做为,比拟之下,无限慨叹。心绪由鼓动感动发奋转进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示出做者消极悲看的情感,那是做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

  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本身的命运,却经常用达看来处理抱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做者也不破例。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逃求功业的豪放心绪。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敬慕,抒发本身功业无成的慨叹。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不异?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摘风流,山河美人兼得,春风自得,且有儒将风度,运筹帷幄,胆略特殊,气焰豪放 。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伶俐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忌恨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做品对统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进人心。没必要追查谁更接近汗青实在。但必然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斯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本身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慨叹。

上百度呀!!!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山河如画,一时几俊杰。

远想公谨昔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世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做,是北宋词坛上最为有目共睹的做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其时,因为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权要罗织论功贬谪到黄州,那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前人物联络起来,安插了一个极为宽广而悠久的空间时间布景。它即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驰,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特殊气焰,体味到做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焰极大。“风流人物”,指超卓的英雄人物。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那里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不苟言笑是”意谓“据人们讲”。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事实在哪儿,历来众口一词,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不外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罢了。“周郎”,即周瑜。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峻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万万堆澎湃的雪浪。那种从差别的角度而又诉诸于差别觉得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无能萎靡的气氛,把读者登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触目惊心的奇险境域,使人气度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

  “山河如画”,是做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供给的大天然宏伟画卷中天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一定产生、培育和吸引无数超卓的英雄,三国恰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周公谨……实是“一时几俊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间隔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俊杰人物身上。

  但苏轼在如斯浩瀚的英雄人物中,出格憧憬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下片“远想公瑾昔时”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做者在汗青事实的根底上,挑选表示人物个性的素材,从几个差别的方面停止刻划,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身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争成功之时,然后十年他才批示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路,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进“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衬托周瑜的年轻自得,同时也是在向人们表示:博得此次抗曹战争的成功,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开展成功形势,不然不免呈现如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峻后果。

  那就强调了此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打扮服装儒雅,风姿潇洒,反映出了他对此次战争心中有数,稳操胜券。纶巾,青丝带的头巾。《三国志·蜀志》说诸葛亮同司马懿交战时“葛巾毛扇,指麾全军”,因而有人认为那里是写的诸葛亮。

  但是,那种打扮服装也是三国六朝期间儒将常有的妆扮,苏轼移用来描绘周瑜,以表示他临战的沉着沉着,如许理解不会割裂周瑜的形象,且契合上下辞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挠住了火攻水战的特征,集中归纳综合了此次战争的成功过程。其时周瑜批示吴军用笨重战舰,拆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描述殆尽。试看,在滚滚奔腾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非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风生地批示员水军,抗御横江而来高视阔步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登时化为灰烬,那是多么的气焰!苏轼为什么如斯艳羡周瑜?那是因为他发觉到北宋国力的柔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峻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边陲危机确实良加深,目击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期看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俊杰人物,来改变那很不景气的现状呵!那恰是做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那一战争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惟豪情契机。

  然而,面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复兴王朝的祈看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矛盾,所以,当词人一量从“神游故国”跌进现实,就难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叹工夫虚度,而无可若何地回结为以酒浇愁了。固然词的结尾调子失之消沉,但那也是汗青与现状,抱负与现实颠末锋利的抵触之后在做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示的角度而言,那种故做超旷的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根究。

那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澎湃,风格雄浑,高唱进云,其境域之浩荡,是史无前例的。特殊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焰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做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慨叹,为用词体表达严重的社会题材,开辟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特殊面孔,产生了严重影响。

  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其时有人认为此词关西大汉手持琵琶、铁绰停止演唱,固然他们囿于成见,此中不无微词,但也从另一方面阐明,那首词的呈现,关于仍然流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感化。

0
回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的赏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