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首诗

2个月前 (12-16 13:00)阅读3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289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792
  • 回复0
楼主

  简要答复:

1、有"岭外音书断"写法,也有"岭外音书绝"的写法,是差别的版本。

2、据上海古籍出书社的《全唐诗》(缩印本)162面,做者是宋之问。

3、结协做者履历的诗意理解,也阐明是宋之问所做。下面是赵学锴的诗解: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那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回,路过汉江(指襄阳四周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逃叙贬居岭南的情状。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消息隔断,相互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那种情状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做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隔绝、时间的长远那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渐加以展现,那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豪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出力,却很见做意。做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断的处境,失往任何精神安慰的生活情景,以及过活如年、难以忍耐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明显可触。

  那两句平平叙起,沉着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随便为读者随便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感化很重要。有了那个布景,下两句超卓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四周),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力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应“近乡”一样(宋之问此次也并未逃回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根据常情,那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做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认真觅味,又觉得只要如许,才符合前两句所显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做者贬居岭外,又持久接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一方面当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家人的命运,怕他们因为本身的连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那种思念和担忧也越向两极开展,构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形态。那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回的路上,特殊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开展:原先的担忧、忧愁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立即就会被路上所碰着的某个熟人所证明,酿成活生生的残暴现实;而持久来求之不得的与家人团聚的愿看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破坏。

  因而,“情更切”酿成了“情更怯”,“急欲问”酿成了“不敢问”。那是在“岭外音书断”那种特殊情状下心理矛盾开展的一定。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能够强烈慨叹到诗人此际强自按捺的急迫愿看和由此形成的精神痛苦。那种抒写,是逼真、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此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能够说功有应得。但那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豪情上的某种共喊。此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做者在表达思惟豪情时,已经舍往了一切与本身的特殊履历、特殊成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持久旅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形态。

  而那种心理豪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及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做品的典型性、归纳综合性联合在一路。那首诗即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动静来,寸心亦何有!”和那首诗做类比,那正阐明性量很不不异的豪情,有时能够用类似体例来表示,而它们所归纳综合的客看生活内容能够是八两半斤的。

  (刘学锴)。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正文] ①汉江:即汉水,长江最长的收流,源出陕西,经湖北至武汉,流进长江。②岭外,即岭南。称岭外,即五岭以外,亦即五岭以南。包罗今广东、广西一喧。绝,一做“断”。

  (3)立:一做“历”。(4)乡:家乡。怯:畏怯。(5)来人:那里指从家乡来的人。

[简要评析] 本诗是一首抒情名做,表示了一种普及于人心的游子回家的特殊心绪。为做者从岭南的返乡之时所做,描写了他临近故土时的扑朔迷离的心态,道出了别人心中均有、然而又笔下均无的人情世故,深为读者所激赏。

  诗的前两句先叙事,阐明离张有时间悠久、地点远远且又消息欠亨,为后两句抒情张本,是抒情句不成贫乏的前提。试想,若不具备那三项前提,即离乡时间即短,地点还近,又有手札往来,做者便没必要担忧家人的境况,因为他心里早就清晰,家中一切安然,所以就不成能有下面的“情怯”和“不敢”了。

  因而若往掉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便成了无本之源,便会使读者措不着思维。别的,前两句叙事中,“外”、“绝”、“复”三字下得颇有重量,不成小看。所谓“外”即的指诗人自岭外回来。岭外者,岭南也,距中源地域有千山万水相隔,那就加重了离乡处的远远感。所谓“绝”即指诗人与家人消息全无,不只无通之辞。

  所谓“复”,即“又”、“又是”,阐明诗人外髂塑像非短期,至少在半年以上。如斯长时间不知有人动静,诗人心里天然要不安了。所以“复”字是用来强调欠亨消息时间之悠久。因而,诗人选用“外”、“绝”、复三字总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叙事力度,而且为开排长抒情深度打下坚实的根底。

  诗的后两句是抒情,阐明诗人在行奖至家前的矛盾心理,或者说是反常心理。因为根据凡是情形,人在家乡愈来愈临近时必然会越来越兴奋、越来越冲动,可是对倒做者来说,因为上述的三层次由像三条强索紧紧缠结了他的心,他无法兴奋,无法冲动。相反,心中充满的只是严重和恐慌。

  或者说,他一方面也兴奋也冲动,但更多的则是严重和恐慌。那就喊反常心理或矛盾心理。他享受不到他人返乡时的那种甜滋滋、乐悠悠的觉得,只是照实写下本身当初七上八下的心境,却因而而使此诗成为不朽的名做,其实是他不幸之中的大幸。本诗后两句抒必的内容,是做者在特殊布景下特殊境遇中的感情产品,可是在诗做传播过程中,读者只要同诗人有着相类似的生活履历,就很随便产生同感,构成共喊,那就是本诗的社会价值所在。

  再往后人们逐步放弃了前两句的叙事内容(特殊性),而只是零丁引用后两句(普及性),使“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诗成为替普全国回村夫描摹复杂心态的名句。那种离家越来越近,心却越来越严重的情感,想问又怕的心理形态,在诗人的几句话中详尽微妙地被描绘出来。

[诗人简介] 李频字德新,睦州清溪(今浙江淳安县)人。大中进士。调秘书郎,迁武功令,以其赈恤饥民,扼抑豪强,为懿宗奖励,擢侍御史。为建州刺史时,处所赖以不变。殁后长者相与扶柩悲悼,葬于永闽之永洛洲,并为立庙。

人写的

渡汉江

做者: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0
回帖

关于一首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