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溪浣沙》(一名《山花子》)两首,一首咏春恨,另一首咏秋悲。那首是其二,咏秋悲的诗。
初步“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述语,便已经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触感染。“菡萏”即“荷花”亦称“莲花”,后两者较为浅显通俗,而“菡萏”则别有一种持重贵重之感。
“翠叶”即“荷叶”而“翠”字又传达了一种感情上的珍美。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销”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一“残”字,则诗人虽未大白叙写本身的任何豪情,而其对如斯贵重芬芳生命的磨灭摧伤的哀感,便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次句继之用“西风愁起绿波间”,即是写珍美的生命在充满萧瑟哀痛的情况中重现。
“西风”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萧杀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绿波间”,便形成多种差别的联想和效果:一则就人而言,满眼风波,使人想见其一片动乱凄凉的气象;再则就花而言,“绿波”原为其托身之所在,而今则绿波风起,当然便更有一种惊心的悲感和惶惧,故曰“愁起”。
“愁起”者,既是愁随风起,也是风起之堪愁。
“还与韶光共枯槁,不胜看”,“韶光”、“韶华”一般指“春光”,伸引为青春岁月。那里的“韶光”后紧跟“枯槁”,既是美妙的景物时节的枯槁,也是美妙的人世韶华容色的枯槁。所以下面的“不胜看”,才有无限深重的悲慨。
此词前半阕从“菡萏香销”的面前景物叙写下来,层层引发,曲写到所有的景物光阴与韶华同此凋伤枯槁的下场,并与“韶光”“不胜看”做结,唤应了初步的“菡萏香销”“西风愁起”的风光。
词的下半阕, 过片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冷”,是对前阕的唤应。
前半阕景中虽也有人,但根本上却是以景物之感发为主;下半阕则是写已被景物所感发以后的人之情意。“鸡塞”者,鸡鹿塞的简称,原句出自《汉书·匈奴传下》:“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因而后人多用“鸡塞”以代指边塞远戍之地。全句拜托着思妇之情,因而才有着“细雨梦回”的情意。
“小楼吹彻玉笙冷”中“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密意,方能体味到“细雨梦回”“小楼吹彻”之苦想与深悲。那一种意境,不断到“几泪珠何限恨”,方将前二句所衬着的悲苦之情以极为量曲的论述一泻而出,正似乎引满的弓箭,一举中的。然而一发之后,却又戛然而行,把文笔一推,不复再做情语,而只以“倚栏干”三字做告终尾。
遂使得前一句之“泪”与“恨”也都更有了一种悠远含蕴的余味。
【正文】
①菡萏:荷花的别号。
②韶光:美妙的光阴。
③梦回:梦醒。 鸡塞:即鸡鹿塞,汉时边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那里泛指边塞。
④吹彻:吹到最初一曲。彻,大曲中的最初一遍。
【评解】
那首词,写一个女子的悲秋念远之情,充满了感伤和哀怨,从而反映了封建时代夫
妻远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构想别致,
天然贴切。那销歇的馨香、摧败的残叶,那绿池的西风愁波、美人枯槁自伤,经此气息的感染,遂相绾而上臻于凄美绝伦之境域--一声"不胜看"的轻叹,竟化做群芳芜秽、美人迟暮的千古同叹。过片字句更精巧至绝,意象更凄迷朦胧。
此首与上首一咏春恨、一咏秋怨,而风格亦一清空,一沉郁。秀士才思,实无限量,宜后之秀士如苏东坡、王国维辈,服气推赏无已。
表现了南唐词坛清爽天然、不事雕琢的特色。
【集评】
王国维《人世词话》:大有“寡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不只非常贴切地描画了深秋的风光,也委婉地表达出人物
的心绪,具有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荆公尝问山谷曰:“江南词何者更好?”山谷以
“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冷”为妙。
冯延已对中主语,极推重“小楼”七字,谓胜于己做。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南唐中宗《出花子》云:“还与韶光共枯槁,不胜看。
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辛不克不及出其右之。
王闿运《湘绮楼词选》:选声配色,恰是词语。
黄蓼园《蓼园词选》:按“细雨梦回”二句,意兴清幽,自系名句。
结尾“倚阑干”三字,亦有说不尽之意。
材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