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来来来,饮了那杯,还有三杯

1年前 (2022-12-16)阅读4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4711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4232
  • 回复0
楼主

酒逢良知千杯少,碰着良知,饮一千杯酒都嫌少,那句鄙谚以夸饰的手法写出了脾气相投的人聚在一路不觉得厌倦的形态。豪宕如李白,碰着良知,当然要牛饮千杯,不醒不休。他曾写下《山中与幽人对酌》,笔录了那一形态。那首诗的原文如下: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来来来,饮了那杯,还有三杯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醒欲眠卿且往,明朝有意抱琴来。

“两人对酌山花开”,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在那里,诗人以“两人”点明人物,只要诗人和他的蓬菖人伴侣一路对饮,表白两人是情投意合的伴侣;以“对酌”点明人物的形态,两人对饮,却没有那么多酒桌端方的束缚,在一种自在安适的形态下饮酒;以“山花开”点明情况,清幽的情况暗合两人的操行,表白他们都不是那种受世俗束缚的人。

“一杯一杯复一杯”,饮了一杯又一杯。得遇良知,是人生一大快事,酒逢良知千杯少,于是,诗人和蓬菖人伴侣一杯又一杯地饮酒,以助称心。在那里,诗人运用频频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本身和伴侣对饮的豪宕排场。跟着一杯又一杯酒下肚,诗人飘飘然了,心中的称心也随之到达了顶点。

“我醒欲眠卿且往”,我已经饮醒了,您能够自行分开。在那一句中,诗人化用了一个和陶渊明相关的典故:不管贵贱,只要来访,陶渊明就拿出酒来与之共饮。假设陶渊明先醒,便对客人说:“我醒欲眠卿可往”,诗人即是化用陶渊明的那一句。从那里,我们可知诗人是主,蓬菖人是客,他们都是豁达豪宕之人,不为世俗所束缚。

“明朝有意抱琴来”,明天早晨必然要抱着琴再来。诗人固然已经饮得昏昏欲睡,但他还不忘邀约,期看蓬菖人伴侣明天一早带着琴再来。到时候,一人操琴,一人静听,像钟子期和俞伯牙一般,操琴为知音。在别离之际,诗人又向蓬菖人伴侣发出邀约,期看明天还能相聚,足见两人是情投意合的伴侣。

在山林中,诗人找到了知音,他们志趣相投。子曰:道差别,不相为谋。鄙谚说:酒逢良知千杯少,话不投契半句多。志趣能否相投,是两人能否成为良知的关键。所以,志趣相投也成为我们交伴侣的一大原则。

0
回帖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来来来,饮了那杯,还有三杯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