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先生读诗|《唐诗鉴赏大辞典1020卷》全文阅读(517——570卷)
材料转载来源于:颜渊山庄花卉批发基地
简介:《唐诗鉴赏大辞典》收录唐代188位诗人921首诗做,明白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为界分四编;注释1460页,2800千字。
目次:
卷517塞下曲四首(其一)
卷518边思
卷519参军北征
卷520听晓角
卷521宫怨
卷522诣红楼院觅广宣不遇留题
卷523春夜闻笛
卷524行船
隋宫燕
上汝州郡楼
写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江南曲
江南曲
巴女谣
游子吟
怨诗
巫山曲
古分别
古怨别
登科后
秋怀(其二)
游末南山
洛桥晚看
看祈雨
参军行
和练秀才杨柳
城东初春
春兴
赠道者
登鹳雀楼
奉诚园闻笛
啰唝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
画石
题国都南庄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宿王昌龄隐居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日觅李九庄
塞下曲四首(其一)
野老歌
猛虎行
节妇吟
牧童词
湘江曲
成都曲
夜到渔家
秋思
凉州词三首(其一)
江馆
看夫石
水夫谣
卷570羽林行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
蕃州部落能完毕,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做,然而事实以表示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便一些闻名的豪唱,也难免同化危苦之词或悲惨的情感。当读者翻到李益那篇塞上之做,觉得便很差别,一会儿就会被那六合空旷、人欢马喊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示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冬风景的壮丽动听方面,是比力凸起的。
边思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进凉州。
那很象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其实不单纯描摹外在的描摹打扮服装,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腔调中透露出抱负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小我出身的慨叹。
参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冷,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那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惨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进本身的豪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如今读者面前。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活生计有切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做品差别,并不是出于想象或模仿,而是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躲着他本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传染力量。那首诗的标题问题是《参军北征》,阐明诗人也参与了此次远征,正如黄叔燦在《唐诗笺注》中所指出,“碛里征人,妙在不说着本身,而己在此中”。当然,那首诗的传染力之所以特殊强烈,更因为他擅长运用诗人独有的灵敏的看察力,从远征途中耳闻目击的无数生活素材中拔取了一幅最动听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进诗篇。用王国维《人世词话》的话来说,那恰是一个诗人必需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能耐。
听晓角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进《小单于》。
那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要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大白表达征人的愁思,以至始末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摘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绪。它不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宫怨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和王昌龄“奉帚黎明”、“闺中少妇”等名做之同,此诗的怨者,不是一起头就露面的。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处,昭阳殿则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处,唐诗凡是别离用以泛指失宠、得宠宫人住地。欲写长门之怨,却先写昭阳之幸,构成此诗一显著特征。
诣红楼院觅广宣不遇留题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唐代长安城东北角的长乐坊,有一佛寺,寺内墨红色大楼巍然屹立,华贵堂皇。那就是唐睿宗的旧宅,有名的安国寺红楼院。广宣是一位善诗的僧人,宪宗、穆宗两朝,皆为内供奉,赐居红楼院。他与刘禹锡、韩愈、白居易等常有往来,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一个秋高气爽的秋天,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不得进内,但又不忍离往,遂于门外赏识院内风光,写下了那首富有逸趣的七绝。
诗人举目看往,起首映进眼帘的是一片红艳耀眼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天的园林增添了灿艳的色彩,那是多么诱人呵!接着,昂首仰看,湛蓝湛蓝的天空,象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陪衬得愈加清晰壮丽。“倚”字很逼真。秋高气爽,那原来就杳缈幽深的天宇越发显无暇阔高远,而它竟与红楼相依相偎,那就巧妙地衬托出红楼挺拔进云的雄姿了。诗人以绮丽的色彩、清爽的语言,绘出绚烂秋色,创造出碧天、红楼“气焰两相高”(杜牧《长安秋看》)的寥廓境域,令人心旷神怡。
春夜闻笛李益
冷山吹笛唤春回,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限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那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回之做。
从李益今存诗做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颠末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冷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术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参军南来。诗旨次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回怨。
那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回之情。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冷,而军中有人吹笛,似乎是那羌笛凄厉地唤唤春回大地,光景好似塞外。那笛声,那情景,冲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由哀痛流泪,期看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回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那个传说。诗人非常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迫北飞的心绪,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比及春天即可北飞的自在,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比拟,迁客却即便比及了春天,仍然不克不及北回。显然,那里蕴含着遗憾和怨看: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跟着大天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看,起兴新颖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回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想巧妙,豪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回,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回”,而迁客不堪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那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萧瑟遭遇和深切期看。在前、后二句之间,从面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期看,从冷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那一系列详细形象的叠现之中,动听地表示出诗人复杂的思惟豪情。它以人唤春回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回,春到大地而不热人世,有不尽的怨看,含难言的难过。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是盛唐边塞诗的豪放气焰。李益那首诗的主题思惟其实不异,不外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看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那恰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征。
行船李益
柳花飞进正行船,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光景满扬子,晴和共上看乡楼。
此诗特征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船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船中,一任菱花轻船跟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往。粗粗看来,仿佛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认真品尝,方使人觉出此中自有一种落寞难过的情感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关于旅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经常因为“又是一年春益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仍是前人赠此外信物,柳花进怀,天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假设说,诗人那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委婉,不容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流露得比力明显了。“闻道光景满扬子”那一句是说,诗人本身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赏识光景的兴致,“光景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肯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土在陇西姑臧),面前明丽的春光非但不克不及使他心旷神怡,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如许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良诗词傍边是经常能够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船;只恐双溪舴艋船,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本身愁绪多,一个末于没有往,一个虽然往了,但底子无心赏景。所取立场虽殊,豪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隋宫燕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光景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玩耍,消耗大量民力、财力,最初亡国丧身。因而“隋宫”(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专造陈旧迂腐、迷于声色的象征。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慨叹,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想,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上汝州郡楼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水对垂泪,悲伤不独为悲秋。
那是一首触景生情之做。境域苍凉,寄意深远。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收兵间,对边塞景物特殊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长短常熟悉的。那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面前展示的是暗淡的黄昏风光,耳边响起的是悲惨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斯熟悉的边塞生活从头浮上心头,不由鼓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象身在边州的慨叹。那个慨叹既有感于小我的出身,更包罗有时代的内容,重量是极其繁重的。那里固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但那三个字寄慨无限,贯穿全篇。
写情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亲爱良宵,任他明月下西楼。
那首七绝以《写情》为题,细玩全诗,很象是写情人践约后的痛苦心绪。
此诗所写的时间是在女友践约后的当天晚上。诗人躺在斑纹精巧、贵重华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路万千。本来等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对方变心了,并且变得如斯之快,如斯之突然,使人连一点思惟预备也没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盼看已久,时机罕见。“休”而言“一夕”,见得吹得快,吹得彻底,吹得出人不测。而那又是刚刚发作的,恰是诗人最痛苦的时刻,是“最难将息”的时候。夜深人静,想起那件事来,怎能不失眠呢?一、二两句从因果关系来看是倒拆句法,首句是果,次句是因。
那个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却是一个风清月朗的良夜,良宵美景对心灰意懒的诗人说来,不外形同虚设,那有赏识之心呢?不单今夜如斯,从此以后,他再不会对良宵发作任何兴致了,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月亮是月亮,我是我,从此两不相涉,对失恋的人来说,冷月清光不外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罢了。
那首诗艺术特征是以美景衬哀情。在一般情状下,溶溶月色,灿灿星光可以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起不了什么感化,有时反而更愁苦烦乱。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用“良宵”、“明月”来衬托和衬着愁情,孤单、怅惘之情更显凸起,更委婉,更深邃。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看乡。
那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做。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那里是防备突厥、吐蕃的前线。
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那是一首闺怨诗。在唐代,以闺怨为题材的诗次要有两大内容:一是思征夫词;一是怨商人语。那是有其汗青原因、社会布景的。因为唐代边境辽阔,边境多事,要征调多量将士持久戍守边陲,同时,唐代贸易已很兴旺,处置商品远途销售、长年在外经商的人日见增加,因而做为那两类人的老婆难免要空闺独守,过着孤寂孤单的生活。如许一个社会问题一定要反映到文学做品中来,抒写她们怨情的诗也就大量呈现了。
那首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所讲的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实,所用的语言却平平、纯朴,没有做任何描绘和烘染。我们在赏识诗歌时会发现,有的诗句要借助于描绘和烘染,而有的诗句却恰是以平实见长的。它们往往在平实中见情味,以平实感动读者。那是因为,其所写的事物自己就具有传染力量,其表示手段愈平实,愈能使读者看到事物的本相和原形,从而也更随便吸引读者。那两句就收到了如许的艺术效果。并且,就一首诗而言,在规划上要平、奇相配。诗人之所以在上半首中叙说力图平实,是为了与下半首中即将呈现的奇想、奇语构成比照,获得平衡。
江南曲于鹄
偶向江边摘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寡中不敢清楚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江南曲》为乐府清商曲《江南弄》七曲之一。于鹄那首诗是此中较有生活情趣的一篇。
历来写闺情的诗歌,多从思妇的打扮妆扮起始,然后以陌头杨柳、江南曲、高楼顒看、长夜无眠等写其抑郁的离情。那首诗却借朴实的民歌体裁,从另一方面给人以独树一帜的风摘。
巴女谣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诗人以平易清爽的笔触,描画了一幅温馨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炎天的薄暮,落日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展展,随波轻漾,一个无邪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曲曲折折的巷子渐渐悠悠地回转家往。如斯山乡风味,何其清爽动听!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一生窘困失意,曲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低微之职。诗人天然不把如许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川吟咏,公事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做者自注:“迎母溧上做”,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做品。诗中亲热而实淳地吟颂了一种通俗而伟大的人道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喊,千百年来不断到处颂扬。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洗澡着儿女们。然而关于孟郊那位终年流离失所、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别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那种时候,慈母缝衣的通俗场景,而表示的,却是诗人深厚的心里绪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现实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如许写就从人到物,凸起了两件最通俗的工具,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血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做和意态,把翰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如许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回,故而要把衣衫缝造得更为巩固一点儿罢。其实,白叟的心里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安然回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恰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处所流露出来。纯朴天然,亲热动人。那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那通俗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全国儿女们亲热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初两句,以当事者的曲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做“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仍是做“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那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比照,拜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关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酬报于万一呢。实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豪情是那样淳朴真诚。
那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仕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人情冷暖,穷愁末身,故愈觉亲情之宝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那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爽顺畅,淳纯朴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重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如许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历来几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入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怨诗孟郊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本年为谁死!
韩愈赞扬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说得曲截点,就是孟郊爱挖空心思做诗;说得好听点,就是讲究艺术构想。
艺术构想是很重要的,有时竟是创做成败的关键,例如说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差别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孔。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繁落。”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构想不免难免承平,不敷味儿。李白笔下的女子就差别了:“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回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期看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本身相思的情深(全不想到那人果能回时,“我”得破涕为笑,岂复有泪如泉?),可那傻话正表示出非常的情痴,够意思的。但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那首诗,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使“太白爽然若失”(见《柳亭诗话》)。何以要“爽然若失”?因为武后已有同样的构想在先,李白自觉其诗句尚未能翻出她的手心哩。
孟郊似乎故意要与前人争胜毫厘,写下了那首构想堪称奇异的“怨诗”。他也写了落泪,但却不是单独下泪了;也写了验证相思密意的意思,但却不是唤丈夫回来“看取”或“验取”泪痕了。诗也是代言体,诗中女子的话却交锋诗、李诗说得更痴心、更傻气。她要求与丈夫(她认定他一样在苦苦相思)来一个两地比试,以测定谁的相思之情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工具,测定起来还实不随便。可女子想出的比试法儿是多么别致。她无邪地说:试把我们两小我的眼泪,各自滴在莲花(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标致的莲花为谁的泪水浸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天然也就测定出来了。那是多么傻气的话,又是多么无邪心爱的话!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实可“抽泣鬼神”了。那一构想使相思之情形象化,那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将成它可靠的见证。李白诗云:“昔日芙蓉花,今为断肠草”,可见“芙蓉”对相思的女子,亦有象征意味。那就是形象思维。但不是痴心人儿,谅你想象不到。可见孟郊写诗实是“刿目鉥心”、“掐擢胃肾”,读者不能不认可韩愈的品藻是孟诗之的评了。
“换你心,为我心,始知想忆深”(顾夐《诉衷情》)自是彻骨情语,孟郊《怨诗》似乎也说着统一个意思,但他没有以间接的情语出之,而假景语以行。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世词话》)。如许写来更饶有回味。其艺术构想不单是独到的,也是胜利的。诗的用韵上也很讲究,它没有按凡是那样摘用平调,而用了细微的上声“纸”韵相叶,那关于表达低抑深思的豪情非常适宜。
巫山曲孟郊
巴江上峡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往明星稀。
目极魂断看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乐府旧题有《巫山高》,属宣扬曲辞。“古辞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远看,思回罢了。”(《乐府解题》)而六朝王融、范云所做“杂以阳台神女之事,无复远看思回之意”,孟郊此诗就继续那一传统,主咏巫山神女的传说故事(出宋玉《高唐》《神女》二赋)。本集内还有一首《巫山行》为同时做,诗云:“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则二诗为旅途遣兴之做欤?
古分别孟郊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回来迟,莫向临邛往!“
那首小诗,情实意蕴,朴实天然。
古怨别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告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万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边共明月。
那是一首描写恋人离愁的诗歌。
那首诗写的是秋天的离愁:“飒飒秋风生,愁人怨告别。”交代告别时的季节,并用“飒飒秋风”衬着离愁别绪。接下往是写一对离人的脸色:“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相向,就是脸对着脸、眼对着眼;从“含情”二字里,使人想象到依恋难舍的情景,想象到汪汪热泪对着热泪汪汪的情景;想对爱人说些什么,早已抽抽咽咽,还能说出什么来呢!因为那两句写得极为生动传情,宋代柳永,便把它点化到本身的词中,写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的名句。抽抽咽咽当然说不出话来,但抽咽稍定,到可以说话之时,却反而觉得没话可说了:“心曲万万端,悲来却难说。”不是么?原先对“离人”或稍有不安心,想吩咐几句什么话,或剖明一下本身的心迹,但看到对方那痛苦难堪的脸色,还有什么需要可说的呢?“却难说”三字,切当地写出了两边其时的一种心境。那一对离人,固然谁都没说什么,但“未说一言,胜过千言”,更表示了他们深挚的恋爱和彼此相信。最初用一幅开阔的画面,写出了他们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别后唯所思,天边共明月。”从那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彼此祝福。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敷夸,今朝放纵思无涯。
春风自得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自得”与“浮光掠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认为从此能够别开重生面,风云际会,龙马精神一番了。满心抑制不住自得欣喜之情,便化成了那首独树一帜的小诗。
秋怀(其二)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冷。
席上印病文,肠直达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故。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老年栖身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任部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胜。《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那第二首写得更好。在那首诗中,诗人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轨制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情面的冷酷。
诗从秋月写起,既是鼓起,也是比方拜托。前人旅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诉说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朋。而此刻,诗人却觉得连秋月竟也是神色冰凉,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本身,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情状极其不胜。“老客”二字包罗着他一生驰驱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客子恐惧的无限慨叹。
史评孟郊“为诗有理致”,“然思苦奇涩”(《新唐书。孟郊传》)。前人评判孟诗,也多嫌其气宇窄,格局小。金代元好问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三十首》)即持那种贬薄立场。其实,其实不公允。却是嘲笑孟诗为“冷虫号”的苏轼,说了几句其实话:“我憎孟郊诗,复做孟郊语。饥肠自喊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孟诗确有狭隘的缺点,但就其抒写穷愁境遇的做品而言,此中有实在动听的胜利之做,有其典型意义和艺术特征。那首《秋怀》之二,即其例。
游末南山孟郊
南山塞六合,日月石上生。
顶峰夜留景,幽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硬有力。那首《游末南山》,在表现那一特征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全国天水,出地进地船”,“统一奇险”,也是就那一特征而言的。
赏识那首诗,必需紧扣诗题《游末南山》,切莫忘记阿谁“游”字。
就现实情状说,末南虽然高峻,但远远没有塞满六合。“南山塞六合”,确实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那是做者写他“游”末南山的感触感染。身在深山,仰看,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六合”归纳综合那种特殊的感触感染,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几乎能够说是“妥帖”得不克不及再妥帖了。
洛桥晚看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曲见嵩山雪。
前人有云孟诗初步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托,积累力量,形成气焰,最初以警语完毕全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落款《洛桥晚看》,凸起了一个“看”字。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域与末句之境域迥然差别。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那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曲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远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气,在人们面前展现了盎然的意趣。到那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做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做展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看创造前提。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竭变更,而每一变更之场景,都与末句的看山接近一步。如许由近到远,视线逐渐开阔,他突然发如今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触感染到极度的称心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只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并且巧妙地加一“曲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那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气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耀眼,远视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雪白,实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辟出一个美妙诱人的新境域,而明月、白雪都是不染纤尘之物,展示出一个清爽淡远的境域,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肚量。
看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墨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看看祈雨的慨叹。通过大旱之日两种差别生活排场、差别思惟豪情的比照,深入揭露了封建社会锋利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闻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非常接近,但二者也有所差别。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比照的体例较为开门见山;而此诗语言委婉盘曲,比照的手法比力委婉。
参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曲上天山雪。
那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非常壮美。一、二句写参军将士面临的情况极为严格:天山脚下凉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繁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暴风折断。就在那一严格的布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响亮的笛声。诗人以那一笛声,使人产生那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往,以“不见人”形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事实来自何处呢?从而天然转出末句:觅声看往,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托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挪动。风雪中红旗稳定,已足见出参军将士的精神,“曲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气勃然,昂扬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那“曲上”二字中溢出。
那首诗在艺术上擅长映托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情况的描写,尽量凸起天然情况的恶劣,用浓重气氛映托参军将士无所恐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假设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前提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顽强呢?适应气氛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摘用了进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进韵,“裂”、“折”、“雪”都是进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急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折柳赠此外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做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那首诗虽未指明地点,细味诗意,可能也是写灞陵折柳赠此外事。
城东初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那首诗写诗人对初春风光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做者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做。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超卓的思乡之做。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开展成为悠悠回梦。武元衡那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回梦三位一体的佳做。
标题问题“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豪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赠道者武元衡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进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此诗的标题问题一做《赠予》。假设是后一个标题问题,那么,他写赠的对象就纷歧定是个女道士。但无论用哪一个标题问题,都不难看出,诗人所要着意描画的是一个标致的白衣女子,而且对她的美色是颇为倾倒的。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超出跨越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进断山。
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畅当那首诗在宋代曾获很高评判,与王之涣同落款做并举。
奉诚园闻笛?寄?br /
曾绝墨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
唐代绝句因进乐关系,一般以天然为宗,不尚用典。但做独立的抒情诗时,恰当的用典,操纵现成的素材启发读者的联想,常能以少许字表达出丰富的思惟豪情。而用典又有适用、虚(活)用之分,须别离情状用之,方能曲尽其妙。从那方面说,窦牟那首凭吊之做是很可借鉴的。
“奉诚园”,原是唐代中兴名将马燧的园苑,在长安安邑坊内。马氏以功盖一时封北平郡王,但曾遭德宗猜疑。死后,其家屡遭中官及豪幸侵渔,其子马畅因惧祸而献园于德宗,遂改园名为“奉诚”。此诗抒爆发者凭吊故园遗址的慨叹。
马燧不单是良将并且是有名的循吏。史载他务勤教化,行横征,往苛烦;宽以待下,士寡临阵“无不慨叹用命,斗必决死”。马氏一生大节,逃述起来,足成一书。但做者运用典故,只一句就把那意思乖巧表达出来了。“绝缨”事出《战国策》:楚庄王有一次夜宴群臣,烛忽灭,有人戏牵宫中美人衣,美人扯断其冠缨以告王。庄王不欲因而处分人,遂命群臣皆绝缨然后燃烛,使得难以识别出先绝缨的阿谁人来。后来阿谁人临阵特殊卖命。“吐茵”事出《汉书》:丙吉为丞相时,有一次他的车夫吐逆于车上,摆布欲斥逐车夫,丙吉却说不外弄脏一张车茵(席),无须少见多怪。此诗首句就是通过那两个典型的故事,描绘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次宽广的人物形象。一句中适用两事,语言极凝炼。
啰唝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刘摘春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往,经岁又经年。
其三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看,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告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摘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优,擅长演唐代时髦的从军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摘春》诗,赞誉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行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看夫歌》”。《看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来罗。”“来罗”有盼看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摘春一唱曲直,闺妇、行人莫不涟抽泣”,可见其时此曲歌唱和时髦的情状。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摘春为做者,而元稹诗中只说她“能唱”,《云溪友议》则说“摘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现代才子所做”,接着举引了她所唱的歌词七首,此中六首五言的与《全唐诗》所录不异,另一首七言的却是贞元年间诗人于鹄的《江南曲》。因而,那《啰唝曲》虽是刘摘春所唱,却纷歧定是她所做。胡应麟《诗薮》指出六首中的“四首,工甚,非晚唐调”,并说:“今系摘春,非也。”此曲的做者是谁,无妨存疑,值得提出的是此曲在佳做如林的唐代诗坛上博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摘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盖嘉运所进之‘斗极七星高’,或无邪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全国之奇做”。那类其时民间时髦的小唱,在文人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深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别致之感。其写做特色是:曲叙其事,曲表其意,曲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衬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手到回春”之妙。
跟着唐代贸易的兴旺,嫁做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做品呈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抽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画石刘商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十分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那是一首题画诗。做者刘商,诗人兼画家。他本人爱画松石树木。那幅题诗的画,也许就是刘商本人的创做。根据诗做的内容,做者是用那一诗一画来表示本身的精神境域,拜托本身的抱负、理想不克不及施展的悲忿。
题国都南庄崔护
往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往,桃花照旧笑春风。
那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领:“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国都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觅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合错误,目注者久之。崔辞往,送至门,如不堪情而进,崔亦睠盼而回。嗣后绝不复至。及明年清明日,忽思之,情不成抑,径往觅之,门墙如故,罢了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领诗。感情》)。
能否实有此“本领”,颇可思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领”的。但有两点似可必定:一、那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领”对理解那首诗是有搀扶帮助的。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落日万万峰。
那首小诗,用纯朴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告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而平平中蕴含深永的情味,纯朴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成弃,莫是藁砧回!
南朝徐陵曾把梁代以前的诗选做十卷,命名《玉台新咏》。严羽说:“或者但谓纤艳者玉台体,其实则否则。”(《沧浪诗话》)可知那一诗集,香艳者居多。权德舆此首,标明仿效“玉台体”,写的是闺情,豪情真诚,纯朴委婉,可谓俗不伤雅,乐而不淫。
人在孤单烦忧之时,经常要目不转睛,逃求解脱苦恼的征兆。特殊当春闺独守,更易表示出那种情感和心理。我国古代妇女,结腰系裙之带,或丝束,或帛缕,或绣绦,一不留意,有时就不免绾结松弛,那,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夫妇好合之预兆,当然多情的女仆人公立即就把那一偶尔现象与本身的思夫之情联络起来了。啊!“昨夜裙带解”,莫不是丈夫要回来了吗?她喜情进怀,寝不安枕,第二天,晨光临窗,正又看到屋顶上捕食蚊子的蟢子(喜蛛,一种长脚蜘蛛)飘舞若飞:“蟢”者,“喜”也,“今朝蟢子飞”,祥兆迭连呈现,那莫非会是偶尔的吗?喜出看外的女仆人公于是由衷地默念:“铅华不成弃,莫是藁砧回!”我还得好好严妆妆扮一番,来驱逐丈夫的回来。
那首诗,文字朴实无华,但豪情却表示得详尽进微。象“裙带解”、“蟢子飞”,那都是些引不起一般人重视的小事,但却荡起了女仆人公心灵上无法平静的涟漪。诗又写得委婉而耐人觅味。丈夫出门后,女仆人公的处境、心思、生活情态若何,做者都未做阐明,但从“铅华不成弃”的心理独白中,便有一个“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仆人公的成分、情态,仿旧体而又标新立异。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清溪深意外,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往,西山鸾鹤群。
那是一首山川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做品。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老友。但在出仕后的履历和回宿却不大不异。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尔后便去官回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固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其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去官西返武昌樊山,可能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那首诗的艺术特征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擅长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委婉,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挠住王昌龄畴前隐居的旧地,密意地赞颂隐者王昌龄的清高操行和隐逸生活的崇高情趣,诚挚地表达讽劝和期看仕者王昌龄回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想和表示上,“唯论意表”的特征更为凸起,末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密意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密意,愿王昌龄回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听在写情,其悦人在逼真,艺术风气确实近王、孟一派。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进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看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全,是盛唐山川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那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川的隐逸襟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进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森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气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巷子,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如许清幽丽好的情况,使诗人赞颂,沉浸,忘情地赏识起来。他举目看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荣耀,看见鸟儿自在安适地飞喊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六合和本身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登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落发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便利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似乎领略到了空门禅悦的奇妙,脱节尘世一切懊恼,象鸟儿那样自在安适,无忧无虑。似是大天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要钟磬之音,那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进纯净怡悦的境域。显然,诗人赏识那禅院幽丽绝世的居处,领略那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拜托本身豹隐无闷的情怀。
那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纯朴,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合错误仗,是出于构想造意的需要。那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扬,次要因为它构想造意的斑斓,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誉超脱做结,纯朴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那种委婉委婉的构想,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征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觅野径,百里之外,方回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征在于构想巧妙,擅长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其胜境,然后体味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采惊人。因而,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赞颂。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想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非常喜欢“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做一联,久不成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切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味,生动阐了然“竹径”两句的益处,不在描摹景物精巧,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可以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热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只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因为诗人出力于构想和造意,因而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惹人进胜,耐人觅味。
盛唐山川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特殊风气和成就。常建那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川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气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明、孟浩然的平平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三日觅李九庄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船。
故人家在桃花岸,曲到门前溪水流。
诗的题材很通俗,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那一天,搭船往觅访一位家住溪边的伴侣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
塞下曲四首(其一)常建
财宝朝回看帝乡,乌孙回往不称王。
天边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大方、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征。常建的那首《塞下曲》却独辟门路,弹出了差别通俗的异响。
那首诗既未夸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安身于民族敦睦的高度,颂扬了化干戈为财宝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心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汗青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做者却拈出了美妙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丽的春风吹散充满一时的滚滚狼烟,付与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野老歌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进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唤儿爬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张籍是新乐府运动的健将之一,“大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之精神与元、白相通;而详细手法略有差别。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意激而言量”,篇幅亦长,故难免有尽、露之疵累。而张籍的乐府,如那首《野老歌》做法就差别。
猛虎行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天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幽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那是一首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外表上是写猛虎危害村民的情景,现实是写社会上某些恶权力的疯狂,启迪人们熟悉现实。全诗比方贴切,描写生动,寓意深入。
诗的开头,点出猛虎所居,及其斗胆妄为之状:“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天绕村行。”猛虎本出进深邃幽暗的山林,而在青天白日之下竟敢绕村觅衅,比方恶权力依仗势力,肆意横行。两句发端立意,管辖全篇。
接着,步步深进地描绘山君的凶恶残暴、毫无所惧之举。
诗人胸中怨悱,不克不及婉言,便以低回要眇之言出之,国是之忧思,隐然蕴于其内。全诗处处写猛虎,句句喻人事;写“虎”能契合虎之特征,寓事能见事之所指,寄思远深,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限慨叹。
节妇吟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专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存亡。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其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类手段,勾结、撮合文人和中心仕宦。而一些不自得的文人和仕宦也往往往依附他们,韩愈曾做《送董邵南序》一文委婉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门生,他的主张同一、反对藩镇团结的立场一如其师。那首诗即是一首为回绝李师道的蛊惑而写的名做。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白本身的立场。单看外表完满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委婉。
牧童词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进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喊。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那首民歌体的政治挖苦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因为村子四面禾黍浓密,怕牛食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进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甜草美,实是个放牧的好处所;放到那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在安适的食草,饮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此外放牛娃往玩一会儿;可是厌恶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往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殊是牧童放的那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垂头食草,时而举头长喊。那喊声该不会是觅觅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实喊人担忧,一刻也不克不及分开它。此时,牧童耳边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晓得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响应和;一面监视着那正在食草的牛,颤动几下手里的长鞭,而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那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本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光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四处生截牛角,吓得老苍生不敢把牛放出来。那一凶残故事在民间普遍传播,牧童们谁都晓得。“官家截尔头上角”,是那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那话对蒙昧的牛来说,当然无异“抚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恫吓。为什么会如斯呢?那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官府遁词军需而夺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食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天然不在话下!那就是其时的客看现实。关于那种现实,张籍那诗里并未做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悄悄地点了一下,笔意在如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恐惧和匹敌的心绪,也就能够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盘曲地描画了牧场的情况布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其实不在此;曲到最初两句,我们才气看出诗人意图之所在。畴前面八句转进最初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非常天然;寓锋利挖苦于轻松调侃之中,意图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入!
诗歌语言刚正清爽,大白如话,表示出一种“由工进微,不犯陈迹”的精湛功夫。
湘江曲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回,白蘋茫茫鹧鸪飞。
张籍的乐府诗,白居易曾有过“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的评判。他宦游湖南时写的《湘江曲》,更是语浅情深、看似通俗然而奇崛的一首。
那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天湘江的风光。秋天湘江,无风无浪,放眼看往,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呈现两个“水”字,那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阃是使离人多感的秋天,笔意轻盈而饶改变。联络全诗送此外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绪的愁苦郁结。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详细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曦熹微的破晓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并且,次句起头的“湘中”和首句起头的“湘水”,“湘”字反复,不只加浓了处所色彩的衬着,也加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顺畅天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顺畅天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那首诗的后半首就是如许。“送人发,送人回”,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盘旋复沓的旋律,再加上“发”与“回”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此外意绪做了频频其言的足够衬着。假设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仍是安然平静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回”,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初一句是写斯人过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写,诗人伫立江边远看征帆远往的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喊,似乎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心里的离愁和怅惘。那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绝妙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对手,新语是人知。”(姚合《赠张籍》)张籍那首诗,特殊是他的那些优良的乐府诗章,浅语皆有致,淡语皆有味,到达了语浅情深、平中见奇的艺术境域,因而为人们所传唱。
成都曲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那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会郊的风物情面和市井富贵情状,表示了诗人对承平生活的憧憬。因为那诗不拘平仄,所以用标乐府体的“曲”字示之。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明显而著称。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地兼富贵,幽丽之胜。诗的前两句展示诗人顺锦江西看时的美景。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布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那如画的风光多么诱人!那两句写面前景,景中含情,神韵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上面写郊野风光,后两句则是因为“桥”和“酒家”的跳进眼帘,逗弄起人们对市井富贵情状的想象。刘光祖《万里桥记》:“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于此桥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诸葛亮集》)。那是桥名来历。桥下水进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中转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良多。”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时酒家多过夜客人。读了那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近贾,贸易昌隆,水陆忙碌;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最初说:游人呀,你事实抉择那一酒家过夜更称心如意呢?从那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四处处招待热情、家家纯朴诚恳的风土着土偶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过夜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远、含吐不露为主;只面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殊是后二句,近似白话,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应精警而又天然。诗人既擅长挠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擅长挠住思路中最闪光的一霎时——“游人爱向谁家宿?”如许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那就是张籍“看似通俗最奇崛”之风气所在,也是诗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夜到渔家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流进柴扉。
行客欲投宿,仆人犹未回。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远见觅沙滩,春风动草衣。
那首《夜到渔家》,一本做《宿渔家》。张籍用蘸满豪情的翰墨描画了前人较少触及的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题材别致,艺术构想富有首创性。
春天的一个薄暮,诗人行旅至江边,映进眼底的风光,萧索而落寞。诗人一开头就展现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草屋简单,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打鱼。时值潮涨,江潮侵略了柴门。诗人在柴门外窥看,发现屋里阒无一人。诗报酬安在门外踌躇张看呢?本来他要在那户渔民家里投宿,而屋仆人却还未回家。“行客欲投宿”,表示时已临晚,而“仆人犹未回”,则透露出仆人在江上打渔时间之长,其劳动之辛勤不问可知。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在屋外踯躅,期待,看看四面情况:竹丛暗绿而幽深,乡下巷子蜿蜓伸展,前村还在远处;诗人焦虑地眺看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一个“远”字,隐约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月出”,表白夜已降临。“钓船稀”则和“仆人犹未回”句,前后唤应,彼此填补。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渐渐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步增加,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气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那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含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惟活动和动作细节,十分逼真细腻地表达了做客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驰念。
凉州词三首(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远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进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愤。
江馆王建
水面细风生,菱歌渐渐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是擅长素描速写的闻名做手。他娴熟地运用各类形式,创做了一幅幅上自宫廷禁苑下至市井村落的风物风情画。那些做品,都充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那首题为《江馆》的五绝,就是一幅清爽的江馆夜市的素描。
唐代贸易富贵,中唐以来更有进一步开展。不单大都会有富贵的贸易区和笙歌彻晓的夜市,连一般州县也设有商市,以至在州县城以外的交通便当地点也有形形色色的草市、小市。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说到,江淮地域的草市,都设在水路两旁,富室大户,多住在市上。那首诗中所描画的“小市”,可能就是那类临江市镇上的商市;所谓“江馆”,则是市镇上一所临江的旅店。诗里写的,即是诗人夜宿江馆所见江边夜市的风光。
看夫石王建
看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回来石应语。
那是一首根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回,就天天上山远看,盼看丈夫回来。但是许多年过往了,丈夫末未回来,那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看,人们就把此石称做看夫石,此山称做看夫山了。那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四周,因为传播普遍,许多处所都有看夫山、看夫石、看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以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做为题材的做品,王建的那首《看夫石》感密意切,在浩瀚的诗做中独具特色。
水夫谣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勤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三更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往。
夜冷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勤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舍何所值,父母之乡往不得。
我愿此水做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本篇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一个纤夫的心里独白,写出了水上退役不胜忍耐的痛苦,对其时不合理的劳役轨制停止了控诉,写得很有条理。
诗对纤夫的心理描写详尽而有条理,由嗟叹到哀怨,到愤怒,又到迫不得已,把其心里世界显示得淋漓尽致。共同水夫思惟豪情的改变,诗歌不竭变更韵脚,使人觉得水夫倾吐的忧愁愤懑是如斯之多。因为足够显示人物心理,水夫形象也具有必然的典型性。诗人写的是一个水夫的自述,反映的却是整个水村夫民的痛苦生活。诗歌的语言既具有民歌通俗顺畅的特征,又具有文人做品凝炼精警的特征,颇有特色。不消惊人之笔,不消华美之词,诗人从看似平平的细细描画中表示实情,捕获诗情。初读似觉平平无奇,频频读之,便觉回味盈颊。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通俗最奇崛,成如随便却艰苦!”
羽林行王建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醒。
天明下曲明光宫,散进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另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动静定,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照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羽林行》,一名《羽林郎》,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用“羽林”称唤皇帝的禁卫军。
那首诗,斗胆无情地揭露了中唐期间羽林军的无恶不作;写的是羽林军,现实上把责备的锋芒间接指向了其时的更高统治者。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醒”,开宗明义,指出羽林军的来源是“长安恶少”,都是坏得出了名的!他们在楼下掠夺客商,转身上楼,便大食大饮起来。一般匪徒做案后,要隐匿潜逃,而那批恶少,冠冕堂皇,无视纲纪。他们不只转身上楼醒酒,毫无顾忌,并且是“天明下曲明光宫,散进五陵松柏中”。诗人接连利用“楼下”、“楼上”、“天明”、“散进”诸词以展现那是连续串毫无顾忌的动作;写他们在长安城中,大模大样地干坏事;楼下劫财,楼上醒酒,天明又从楼上下来,径到皇宫里往值班,值班完毕,就又散进到五陵松柏林中往路劫杀人了。明光宫,汉代宫殿名,那里是以汉代唐:“五陵”,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面积很大,多植松柏,是豪门贵族栖身的处所。从“散进”二字看,阐明参与杀人劫货的人数良多,胆子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