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一首词,雄奇悲壮气焰如虹,鼓励了无数后人

12个月前 (12-15 20:56)阅读4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18337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3667
  • 回复1
楼主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主席在长征中过岷山后,回忆“娄山关战争”的一首做品。那首词承袭毛主席诗词的一贯特色,对战争的详细过程一笔带过,在沿途景物的描写上加重了翰墨。

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一首词,雄奇悲壮气焰如虹,鼓励了无数后人

全词委婉隽永,充满了诗情画意。出格是词的下半阕,连出两句佳句,历来为人们所津津有味。

因为中国诗词委婉委婉的特征,那首词所涉及的详细事务,初问世的时候还曾经引发了郭沫若的误读。后来颠末毛主席本人两次亲笔注解,才得以水落石出。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漫空雁喊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实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白话翻译:

西风正寒冷,清晨的时候,一队大雁飞过了漫空,留下哀喊。此时严霜满地,残月在天。马蹄踩在石板路上,发出了杂沓零乱的声音,号角的声音也像是悲壮地呜咽。

别说那是什么宏伟险峻,铜墙铁壁似的山关。现在,赤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从它的头顶上从头跨过往。

我们又从头跨过往了,跨过往以后那边光景独好。你看那葱茏的群山,就恰似那绵亘不绝的波澜,天边的太阳正泛出殷红的赤色。

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险峻关隘,那个关隘海拔到达了1576米,离贵州的遵义市有5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毛主席的那首词,笔录的是1935年2月份“第二次”攻打娄山关的事务。此次战争,是赤军长征以来获得的第一次严重成功。

不外那首词创做的时间,事实上是在过了岷山之后,并不是其时即兴之做。因为诗词“朦胧”审美的特征,读者在没有提醒的情状下,很难通过字面探究诗词中实在的汗青布景。

于是在1958年的12月和1962年的5月,毛主席两次为那首词做注。根据毛主席的正文,我们领会到了那首词创做的布景。

1935年的1月,赤军第一次打过了娄山关,预备曲取成都,消亡刘湘。因为遭碰着了国民党的重兵阻拦,中心政治局开了一个会议,决定原路返回,曲取遵义。

于是,在1935年的2月,赤军又反攻了“娄山关”,而且获得了大捷。因为是第二次攻打那个地点,所以词中说“而今迈步从头越”。

那首词次要描绘的是第二次攻打娄山关的前后,戎行中的气氛。所以,关于词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就显得比力重。

词的第一句“西风烈”,含义就是说其时的西风,吹得十分猛烈。西风代指战场上的形势比力严格。因为国民党派重兵阻遏赤军进川,赤军受挫之后原路折返,所以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漫空雁喊霜晨月”,描写的是其时的情况特征。初春的季节,春冷还没有过往。北方那个时候还在降雪,而南方的早上则是降霜。

郭沫若在没见到毛主席的正文的时候,就凭那个“霜”字,误认为写的是秋景。后来颠末毛主席的正文以后,郭沫若才晓得实在的意思。

大雁划过漫空的时候,喊起来的声音听着特殊悲悼。“漫空雁喊霜晨月”表达的意思,和后来的“喇叭声咽”要表达的内涵是一回事,都是在衬着那种比力压制的气氛。

又要打回娄山关了,阿谁关口险峻无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以顺利地打过往吗?兵士的情感,显得比力低落。

“马蹄声碎”,是指马蹄踩在石子路上那种紊乱的声音。在那种情状下,用那种声音,表示的是长途行军后人困马乏的怠倦形态。

所以整首词的上阕,就是在如许一种悲惨、消沉的气氛里面展开的。不外到了下半阕,第一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次攫取娄山关之后了。

那个时候各人的心绪,又纷歧样了。毛主席兴奋地说道,谁说那座娄山关宏伟险峻,是铜墙铁壁?你看,我们还不是又打回来了!

“雄关漫道实如铁”中的“漫道”,良多人可能会理解错。那里应当理解为“漫说”,“莫说”,不克不及理解为“漫漫长路”。

假设把“雄关”和“漫道”,理解成零丁的两个名词的话,那么那句话的意思就成为了,宏伟的山关,漫漫的长路,实的似乎铁一样,那个比方显然是令人费解的。

把“漫道”理解成“莫说”,用成功者的那种口吻来说才出得来那种意思。也就是,莫说那娄山关多么凶猛,看我们赤军还不是翻来覆往地给它打下来了两遍!

恰是因为觉得那场成功十分值得骄傲 ,所以在那里对“重头越”做了一次反复处置。任你是铜墙铁壁,险峻雄峻,我们赤军兵士有无坚不摧的意志,杀个回马枪,又把它打回来了。

词的最初,“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用一幅标致的山水丹青,取代毛主席表达了喜悦的心绪。同时,也表白了上下阕的时间是在“一天之内”。

因为上阕写的时间是清晨,赤军那个时候才动身;下阙末,赤军霸占娄山关以后,已经是薄暮了。

岑参有诗云:“连山若波澜,奔凑似朝东。”因为诗人站在曲插云霄的高塔之上,得以俯瞰世界,所以看到的山峦就成了连缀不尽的海浪形。

毛主席通过回忆那场战争,想象本身站在娄山关的高处,眺看光景,似乎看到了波澜似的山峦。山色是葱茏的,远方的艳阳是殷红的,那幅图景是多么诱人啊。

那首词的上半部门读来觉得比力繁重,下半阕却显得豪气干云。在词中,毛主席通过借景抒情的体例,把那一次的成功写得“举重若轻”。

我们从毛主席的字里行间,完全看不到对此次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假设只看那首词的下半阕的话,你会觉得那场仗似乎博得很轻松,因为毛主席都在说“雄关漫道实如铁”。

但是假设将整首词连读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本来那一仗博得也没有那么轻松。至少在一起头的时候,赤军的形态是很怠倦的,整体的情感仍是有点低落的。

事实那道险关,赤军此前已经攻打过一次了。如今再往打的话,仇敌早就有预备了,又增加了一些取胜的难度了。

可是谁料敌军实是稀松通俗,赤军杀个回马枪,第二轮又把他们给灭了。所以,谁说那是一个万夫莫开的雄关呢?关于我们赤军步队来说,那些全都不在话下!

结语小的时候,家里的晚辈特殊爱读毛主席的诗词,出格是那首词中“雄关漫道实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那两句词。因为那首词雄奇悲壮气焰如虹,那两句更是鼓励了无数后人。

不外其时年纪还比力小,听了那两句词之后,不断认为“漫道”是指道路漫长。不外,至于为什么娄山关和漫长的道路会“如铁”呢,其时却没有往想过。

如今想来,“如铁”是指那关口似乎一个大铁桶。古代人说政权安定,喊做“铁桶山河”。那里专指娄山关凭仗天险,再加上仇敌重兵防备,很难被霸占。

假设把“漫道”阐明成漫漫的长征路的话,那就不是“铁桶”的外形了,而且也和原词中毛主席在成功后的那种喜悦心绪不符。

别的,“雄关漫道实如铁”一句后面的“从头越”三个字,频频用了两次。那是在模仿“白话”的表达形式,强调那种喜悦之情。

既然后句是白话表达形式,那么前句中的“漫道”,天然也该理解成白话。于是,把“漫道”阐明成“莫道”、“莫说”才是准确的。

0
回帖

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一首词,雄奇悲壮气焰如虹,鼓励了无数后人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