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看乡。
点评: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本籍凉州姑臧(今甜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遨游。
以边塞诗做名世,擅长绝句,出格工于七绝。
那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做。
那首诗更大的特征是蕴藉委婉,将所要抒发的豪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风光。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戈壁,恰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情况。
情况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触感染。
在那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愈加唤起了征人看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看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回,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示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做和李清宇韵》
(宋)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本年承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看,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往,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放、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点评: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宕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末没有摆荡恢复中原的自信心,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度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心、忧愁,全数寄寓于词做之中。
其词艺术风气多样,以豪宕为主,风气沉雄豪放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宽广又善化用典故进词,抒写力求恢复国度同一的爱国热情,倾吐壮志难酬的悲忿,对其时执政者的耻辱乞降颇多训斥;也有很多吟咏祖国河山的做品。
那首词做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
辛弃疾到滁州后,摘取了一系列的有力办法,颠末一番勤奋,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都获得好的效果。
为了与人民同享欢乐,建了那座奠枕楼。楼成后,他怀着喜悦的心绪,与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楼,兴之所至,写了那首词以和李清宇。
“千古怀嵩人往,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前人联想到本身。昔时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初末于回到故土嵩山。
但是做者本身处于那个南北团结的时代,祖国不克不及同一,故乡难回,必定会让李德裕笑话本身。
那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哀思,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富贵气象,做者又有了自信心。
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可,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比拟,每大风做,惴惴然不自安”。(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
而如今完全换了另一种气象,那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放、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做者无法按捺本身喜悦的心绪,感应本身即将有所做为,必然可以让滁州苍生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平静和平。
那首词豪宕宏伟,起伏跌宕,条理清楚,步步深进,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