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是宋之问写的吗?有何根据?那首诗的意在言外是什么?

2年前 (2022-12-15)阅读6回复1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5349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6988
  • 回复0
楼主

《渡汉江》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的第55首诗。初读那首诗,能得到的大意就是:那是诗人久离家乡返回途中所写的一首抒情诗,此诗前两句次要是逃叙,描写久居岭外的情状,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绪。

要想进一步弄清晰那首诗做的内容,起首要把《渡汉江》那首诗里的两个重要关节搞清晰,如许才才气更进一步地往赏析解读诗歌,详细是哪两个关节呢?

本诗中呈现的地名“岭外”详细指的是哪里?那首诗的实正做者是谁?因为关于《渡汉江》那首诗的做者,在历代诗歌编辑者的诗集里,将那首诗回到了两小我的名下:一是李频,一是宋之问。因而把诗中的“关节”搞清晰了,阅读障碍也就迎刃而解了,诗意也就就瓜熟蒂落、清晰了然。《渡汉江》原诗如下: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一诗中的“岭外”指哪里“岭外”即五岭以南。“五岭”是中国的一个天文名词。指位于广东、广西与江西、湖南接壤处的一座山脉,由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构成,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在古代文学做品中,经常有提到“岭外”或“岭南”的诗文。在唐代,岭外仍是官员被贬谪放逐的处所。

孟浩然写过一首有名的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中就有“洛阳访才子,江岭做流人”的句子。诗中提到的天文名词“江岭”,意思也是岭外。

那首诗的大意是说:孟浩然诡计往洛阳拜见老伴侣,因为古代通信不便利,等他到洛阳的时候,才得知伴侣已经被贬谪到岭外往了。

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惹恼了唐宪宗,就被贬谪在广东潮州,潮州就是岭外。韩愈在潮州还写下了大量反映岭南风土着土偶情的文章,如《秋雨叹三首》、《祭鳄鱼文》等。

再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贬谪到广东惠州时,在《食荔枝》中就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序递次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罗浮山在诗中就是典型的天文标记,属于岭南。

关于《渡汉江》一诗的做者在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以及清末高步瀛选编的《唐宋诗举要》中,都把《渡汉江》那首诗列在了李频的名下。因而解读前,我做了大量相关的功课,并查阅了《新唐书》、《唐才子传》中有关李频的记载,并阅读了李频的诗做,发现那首诗不是出自于李频的手笔。

从两个方面临比一下,就能够得知那首诗的做者不是李频,而是宋之问。

第一个比对,那两小我有没有往过“岭外”李频是唐懿宗期间的文学家,睦州寿昌(今浙江省建德市)人,做了良多年的官,担任过南陵(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主簿、武功(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令、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刺史。晚年更是官居高位,担任侍御史。

为南陵主簿。试判进等,迁武功令……懿宗嘉之,赐绯银鱼,擢侍御史。守法不阿,迁都官员外郎。表乞建州刺史。——《新唐书·李频传》

李频政绩凸起,还被唐懿宗恩赐了绯银鱼,但是他的履历中没有到岭南任职的笔录。要晓得,在唐代到岭南任职,大多是被贬谪的官员,如韩愈、李德等人,但李频并没有岭外工做的相关笔录。

从以上就能够看出,李频是没有往过岭外的,更不会有像诗中那样设身处地的感受了。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登进士第。从此进进仕途,因为他的诗写得好,也得到了唐高宗和武后的赏识,还被授予了“东台详正学士”一职。

那是一份整理国度躲书的工做,因而宋之问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往研究诗歌创做,随后又进进了崇文馆担任学士。

武则上帝政期间,宋之问就给武则天写了一首《龙门应造》的诗:“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仙境乐,时雨来看农扈春。”武则天看到后,十分兴奋,对他的才调大加赞扬,宋之问因而进进宫廷担任侍臣。

宋之问还和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关系很好。据史料记载,张氏兄弟的良多诗做都是出于宋之问之手。后来张柬之等人乘武则天病重之际,拥立唐中宗李显,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从军。罗定市位于广工具部,在古代,就是被称为“岭外”的处所。

宋之问在贬谪的途中预备翻越五岭中的大庾岭的时候,还写下了《度大庾岭》一诗。诗中写道:“度岭方辞国,停轺一看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回有日,不敢恨长沙。”

从以上就能够看出,宋之问是往过岭外的,他有往过岭外的履历,所以才会有像《渡汉江》诗中那样设身处地的感受。

第二个比对,从两人的诗风停止比对李频未出仕之前,他也没有到岭南游学的笔录,而是在家乡进修。李频固然工于诗做,但是他的诗做大部门都是做于晚年的,并且诗风与刘长卿类似。

少秀悟,长,庐西山。多记览,于诗特工……频诗虽出晚年,体系体例多与刘随州相抗,骚严风谨,惨惨逼人。——《新唐书·李频传》

刘长卿以五律见长,号称“五言长城”。而李频的诗工于铸意,也以五律为次要特色,表达上也是委婉委婉,淡雅顺畅。从诗风上来说,《渡汉江》诗也不成能出自于李频之手。

宋之问是初唐诗坛十分有名的一位诗人,中唐大诗人元稹给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就写道:“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自是然后,体裁之变极焉。”从元稹的文字记载中就能够看出,宋之问的诗歌很有特征,以律诗见长,并且对唐代的诗歌创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危言》中也评论宋之问的诗:“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沈”指的是沈佺期,“宋”指的就是宋之问。

从以上笔录也能够看出:在南朝诗风至初唐的诗歌开展史上,他们两人的奉献是很大的,出格表示在诗的格律、音韵以及创做身手方面。而宋之问在五律创做方面的奉献尤为凸起。

《渡汉江》格律规整,契合宋之问的诗风。从以上两处比对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渡汉江》的做者是宋之问,将它回在宋之问的名是准确的。

《渡汉江》是宋之问在什么情状下写的?从上文就能够晓得,宋之问因为被贬谪才来到被称为“岭外”的广东罗定的。宋之问在贬谪途中,翻越大庾岭之前,在驿站里还写下过一首《题大庾岭北驿》诗,诗中写道:

阳月南飞雁,传说风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回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看乡处,应见岭头梅 。

此次贬谪给宋之问带来的冲击是很大的,他的仕途一会儿跌落谷底,前途一片渺茫。从那首诗里面就能看出来宋之问关于此次贬谪的心态:失落、抑郁、惶恐一系列复杂的感情是溢于言表的。

在抵达岭外的广东罗定后,宋之问情感极其低落。在那里他没有亲人伴侣,不服水土,阿谁时代的通信前提是很差的,一封家书也收不到,家人的消息全无。

他忍耐不了如许的冲击和失落,竟然在贬谪之后的第二年春天就偷偷地逃回洛阳。况且那些都是有明白史料记载的,在《旧唐书·宋之问传 》中有如下的一段记载:

及易之等败,左迁拢州从军。不多,逃还……

那首《渡汉江》就是宋之问在逃回途中,渡过汉江时写下的,是宋之问心里绪感的实在写照。自贬谪之后,宋之问与亲人伴侣消息手札难以相通,于是他抉择了逃回,并且已经到了汉江边上,离洛阳实的是不远了。

原来,他抉择的就是逃回,就是为了回到洛阳。在离洛阳越来越近的时候,他反而心中不安了起来,那么他的那种不安就照实地反映在那首《渡汉江》诗里了。宋之问在诗中所表达了如何的感情呢?我认为次要有以下三点:

他恐惧听到家人伴侣遭到本身连累的欠好动静。自贬谪之后,就与家人的手札往来中断了,他不晓得家中长幼能否都安好,家人有没有因为本身的贬谪而遭到冲击抨击,所以离洛阳越近,心中反而越七上八下起来,那是其一。他是逃回的,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容许,偷偷地从岭外逃回,那又是第二点令他七上八下的处所。在没有得到朝廷赦宥的情状下,或者没有召回的号令下,抉择逃回,那可是功上加功的工作,是知法犯法的工作。在离洛阳越来越近的情状下,他生怕碰着以前了解的人,他是担忧本身的行迹表露,那也就是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含义,那是其二。想当初,本身是多么的光景,凭仗本身的才调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备受恩宠。可现现在呢,竟然成为贬谪逃回的人。那种浩荡的心理的落差实的很难让宋之问承受,间隔越近,心理落差反而越大,他的豪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那是其三。

《渡汉江》开篇句是“岭外音书断”仍是“岭外音书绝”?至于《渡汉江》的开篇诗句到底是“岭外音书断”仍是“岭外音书绝”,笔者认为《渡汉江》一诗中,“岭外音书断”一句是准确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从传播下来的诗集角度往看不论是历代的编辑的诗集,包罗《全唐诗》中关于此诗内容的记载,都无一破例的是“岭外音书断”那一句,并没有“岭外音书绝”的说法。

不管将此诗错误地列进李频名下的诗集,仍是实至名回地列进宋之问名下的诗集,都是“岭外音书断”那一句。

2、从诗自己的叙事角度来看“断”字也要比“绝”字适宜。宋之问从洛阳贬谪到岭外,那是时空上的阻隔,在相距如斯远远的情状下,假设再与家人伴侣的联络中断,也就像诗中说的“音书断”那样的,那是让人无法忍耐的工作。

和亲人和伴侣失往联络,意味着和洛阳的一切失往了联络,意味着岭外和洛阳的一切都中断了。那不但反映的是手札自己的工作,更有许多信息中断的含义。因而,从那个角度看,“岭外音书断”一句更切近诗人的心里绪感写照。

3、从诗中所表达的意象来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出自于《史记》的典故,讲述的汉武帝期间的故事:苏武出使塞外被扣押,汉武帝差遣使者要求释放苏武,并说:汉武帝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身上系着苏武写给汉武帝的帛书。使者就是通过如许巧妙的办法胜利地挽救了苏武。

从此以后,“鸿雁”有了一种美妙的寓意,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手札。人们用鸿雁传书代指手札往来,那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与大雁有关的典故——衡阳雁断。前人认为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冬天的时候,大雁南飞,飞到那里就不再前行,次年气候转热的时候,大雁就从南方返回北方。

能够说,衡山是大雁南飞的起点、极限。初唐闻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道:“雁阵惊冷,声断衡阳之浦。”

衡阳雁断那个典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也寓意着音信阻断,或者关山难渡。所以,不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雁的寓意来看,仍是从诗中所表达的意象来看,“岭外音书断”一句无疑是最切近宋之问心里的。

综合以上三点阐发,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渡汉江》一诗中的是“岭外音书断”那一句。

总结宋之问来到汉江边上,种种复杂的感情一时间涌上心头,他将那种感情熔铸于笔端,于是就写下了《渡汉江》一诗,《渡汉江》是诗人在汉江边纠结、徘徊、忐忑的种种感情的融汇,实情实感的流露才是那首诗实正的意在言外。

宋之问的《渡汉江》,格律规整,表达的感情真诚动听,读来能引起人心里的共喊。《渡汉江》一诗传诵千百年经久不衰,有本身的艺术魅力,所以也让人们记住了宋之问那位诗人的名字。

0
回帖

《渡汉江》是宋之问写的吗?有何根据?那首诗的意在言外是什么? 相关回复(1)

静默时光
静默时光
沙发
渡汉江是否为宋之问所著虽有争议,但其优美意象及内涵深沉仍是古诗词瑰宝,诗句言简意赅而又托物咏志含蓄隽永、意境深远且富有哲理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5天前 (07-28 11:04)回复00
雨落琴弦
雨落琴弦
2楼
渡汉江疑为宋之问所作,据实难定,诗中意蕴言外之意深邃感人之处尚待挖掘研究
......(注:以上评论仅10字)
5天前 (07-28 11:08)回复0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