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起源于南朝宋,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将剪成的把戏,贴于额前。剪花钿的素材,有金箔、纸、鱼鳃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 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 造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力时髦的一种首饰。
花钿的外形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非常美妙别致。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人髙承 的《事物纪原》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往,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那种梅花妆很快就传播到民间,成为 其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髦。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 六宫争肯学梅妆”,便是在说那个典故。到了隋唐时代,花钿已成了妇女的常用饰物。至宋朝时,还在时髦梅花妆,汪藻《醒花魄》写道:“小船帘隙,佳 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 外形。唐人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洗澡、闲处,未尝暂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