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和第二性

3个月前 (12-14 15:38)阅读4回复0
lrj
lr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1370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7413
  • 回复0
楼主

  1、第一性和第二性的说法,常见于中国的辩正唯物主义哲学栏目,其说是:物量是客看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精神仅仅是客看存在的反映(便是物量的映像),是被动的,是第二性的。物量决定精神。关于存在与意识,也是持相仿的说法,便是: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

  就是说,没有存在就不会有意识产生。

2、该说的根本安身点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它之所以还能在中国的哲学界占据统治地位,完满是因为中国的掌权阶级崇奉该说,而且将其视为本身的理论根底。那是典型的匪徒逻辑。

3、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精神的范围极大于物量的范围,即:精神 》物量;意识的范围极大于存在的范围,意识 》存在。

  物量和存在都是有限的,而精神和意识却是无限的。唯物主义的做法是先树起一个定论,即:存在与物量是第一性的,是主动的,是起决定性的工具;意识与精神是第二性的,是被动的,是被决定的。然而,在碰着精神变物量的问题时,固然也可以认可精神是能够变物量的说法(那是一个客看存在的事实)。

  然而在阐明的时侯,就和它的原教义中的物量第一、精神第二的内涵各走各路了。那时,也只好移出辩证法了。不难看出,那个辨证法其本色就是一种狡辩。颠末那一系列的狡辩之后,竟得出了一个----精神对物量有反感化的结论。依此策应了精神变物量的说法。不难看出,唯物辩证法--不成靠、不成信呀。

  它存在的前提,仅仅在于用权利的强行造约。它办事的对象,也只能是为特定的有权利的强行者。不具有普及的社会共性特征存在。

4、物量是一种客看的存在,其品种良多,即便再多,也总回是有限的。每一种存在的物量,都有它必然的内在法例,该法例在数学上都有其对应的表达式存在。

  有的已被显示出来,有的还未被显示出来;有的有一个,有的有好几个。古今中外的所有数学家们都在努力于此。而关于那些复杂的,还未知其数学表达式的事物法例,利用数学家们,就用数理统计学中的近似的数学式子来表达,并规定其精度的范畴,来做一个切近本色的较为切确的近似描述。

  那种描述,闪现出来两个显着的特征,即:因素和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存在,仅仅是由其因素和程度来决定的。不分内因和外因,只分重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与内因和外因之说不相关。

物量,还分天然存在的和人造的;已存在的和待创造的。

5、精神和意识----是人那个高级动物思维的产品,长短物量性的。

  思维有两种:被动思维和主动思维。被动思维,便是客看存在的反响(即映像),它依靠于客看的存在(那一点,与唯物主义的看点不异);主动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它其实不需要依靠于任何的客看存在,完满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异想天开、揣测、设想、假说。。。此说事实准确与否,完全取决于(1)能否有足够的理论撑持,(2)或是颠末理论的严厉查验。

也由此可见,精神和意识的范围都是无限的。

6、关于社会的开展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倡议和鞭策社会全员的创造性思维,以便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量财产来称心人们日益增长的物量需要,丰富和开展社会。万万不要用简单而全面的唯物主义的看点来限造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范围。

7、在辨证唯物主义的教义中,规定死精神是第二位的,仅仅是客看存在的反映,其后又不三不四的冒出一个:精神有反感化,用来策应创造性思维对理论的批示感化。前后一比,竟是狡辩。

8、人自伶俐、都有伶俐、皆善思维、长短是曲、各有城府!

mmh118 神州行着 2010-12-27。

呵呵,世界是物量的,所谓的意识也是‘特殊物量’。 那个世界上分第一性和第二性没有需要,因为意识也是一种‘物量’,那么都是第一性,就无所谓第二性了。

从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动身,意识是从物量中产生的,那么从物量中只能产生物量,无论怎么转换、改变、转化,物量中产生的只能是别的一种物量, 就像不成能凭空产生意识,那么从实其实在存在的物量中,怎么会产生一种非物量的工具?

意识就是一种特殊物量,类似于电脑之电讯号,当然,是一种比力复杂的,包罗了远远复杂于电脑讯号的特殊‘物量讯号’,只是那种‘特殊物量’,还没有被科学所破解罢了。

就像一头牛很难理解本身的内脏怎么工做,一只蚂蚁很难理解梵高的名画,我们人类也许只要更进一步‘进化’或者‘变异’,类似于基因突变之后,也许会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物量。

我觉得哲学的好坏一在于能否阐明世界,多大水平上阐明;二是本身有无抵触;三是有无简洁的、确定的批示感化,过后总结不算。各系统哲学应该是平等的,能够以好坏区分(原则仍是理论),不该该以系统间彼此找茬为对错原则(理论对理论,是空对空,无意义)。

从2来说,我不喜好矛盾律,因为以矛盾律成立起来的系统是全能的,在它那里一切皆有可能,但无批示感化。从3来说,宗教无疑是更好的,那是我不想看到的成果,但还没想好若何论述表达。

释教说的信行解、戒定慧都有挨次递进关系,还有反促进感化(包罗由解、慧反而不信不戒,不外似乎呈现那种情状的人不多)。我在马列上信不信呈现过好几次频频了(伶俐不敷),也不知算不算螺旋式上升。更大的梦想是一会儿到达解、慧的条理。

0
回帖

第一性和第二性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