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出自哪里?

文化 3年前 阅读:7 评论:0

  “自相矛盾”,指本身说话、干事前后抵触,典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成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成同世而立。”“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逻辑学问题,即矛盾律的问题,矛盾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克不及同时为实,此中至少有一个是假命题,如许,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中就不克不及两个都必定,不然,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矛盾律所表现的是思维的一致性和相容性。在那个故事中,卖矛和盾的楚人前后说出了两个命题,先说他的盾安稳得没有矛可以攻得破。然后又说他的矛尖利得没有盾不克不及够攻破,后一个命题是对則一个命题的否认,假设必定了后者,前者就被否认了;假设必定了前者,则后者就被否认了。

  换一个角度来讲,一个命题自己不成能既是实的又是假的,那小我所说的那两个命题不成能同时为实。也就是说,假设他说的前一个命题是实的,那么后一个命题就不是实的,反之亦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注册
用户名
密码(至少8位)
确认密码
邮箱(请填写常用邮箱)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找回密码
用户名
邮箱
※ 重置链接将发送到邮箱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