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
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又做泥洹、泥曰、涅盘那、涅隶盘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做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做般涅盘(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做圆寂)、大般涅盘(大,即殊胜之意。
又做大圆寂)。本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形态;其后转指燃烧懊恼之火灭绝,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存亡(迷界)之悟界,亦为释教末极之理论目标,故表释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盘沉寂’。释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盘之说,然与释教者悬殊。释教大乘、小乘对涅盘之阐明,异说纷纭。
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释教,涅盘即灭却懊恼之形态。此中复有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之分,前者是虽断懊恼,然肉体(意即残存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形态,即指一切回于灭无之情况。
有部等主张涅盘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盘为懊恼灭绝的形态之假名,而其自己并没有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盘,实相又即为人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存亡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盘经卷三指出涅盘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沉寂、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八味。
若以此配以涅盘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沉寂、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盘有四种,即原来自性沉寂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与无住处涅盘四种。此中之原来自性沉寂涅盘,略称原来沉寂涅盘、性净涅盘,谓一切事物之原来相便是实如寂灭之理体,乃指实如。
无住处涅盘,即依于伶俐,远离懊恼、所知二障,不滞存亡之迷界,且因大悲周济寡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盘之境地。大乘释教之涅盘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盘分为性净涅盘与便利净涅盘(藉修道往除懊恼而得之涅盘)二种。
露台宗则分为性净涅盘、圆净涅盘(相当于地论宗等之便利净涅盘)与便利净涅盘(佛以救渡寡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进涅盘。又做应化涅盘)等三涅盘。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进无余涅盘,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盘乃超离一切区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
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盘之城,亦称无为涅盘界。
(四)呈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盘、般涅盘、大般涅盘。进涅盘又称进灭、一刀两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伶俐或佛身)。涅盘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致皆做无余依涅盘之意。
刻绘释尊进灭姿势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盘像。举行逃慕释尊之法会,称涅盘会、涅盘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回寂、示寂、进寂等。
〔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盘经卷三十三、金光亮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
最闻名的说法有凤凰涅盘一说,即凤凰死时会起火燃烧,然后会化为灰烬,并在灰烬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