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涅盘?什么是西天?两者的关系若何?

9个月前 (12-14 03:08)阅读3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3914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78291
  • 回复0
楼主

  人因有无明,所以最初生出生老病死,且在轮回直达来转往,受苦不断,人如能除无明,天然不会再有生老病死,天然再也不会有轮回转世之苦了。释教徒最怕那个轮回,因轮回有存亡之苦,如再生在某一道中,仍会再有死。再有死,仍会再有生,如斯生存亡死,死死生生,实是痛苦无限了。

  释教所讲的「得解脱」,即是想从那个苦的轮回离开解放出来。

从存亡轮回的事理推演成果,释教徒神驰着有那么一个境后(或说人修到某种更高形态)与梵天神互相接合的一种境域,喊做「梵我一如」(或称梵涅盘)。释教既不信神,因而,原有的涅盘内容也必需予以透澈变革,以符合释教的目的。

  于是,释教所讲的涅盘,天然没有梵天,也天然变成一个所谓无生、无死,一切懊恼永尽,不再有存亡的处所了。因释教徒惧怕存亡轮回,不再有存亡之处即是他们逃求的最末目的。

涅盘的梵文是Nirvana,有各类阐明:Nir是「不」之意,Vana是「织」之意,全句是:涅盘便是不织不死,断往懊恼之意,「懊恼(Kilesa)」在释教中又称做「惑」,指恼乱心身的精神感化而言。

  Nir是「不」之意,Vana是「生」之意,全句是:涅盘是「不生」,超越存亡磨难之意。也有把涅盘阐明成懊恼「被吹往」、「被消往」之意的。Nir不、无、外、分开之意。Va动词,吹、往、动等意。Na做为分词后接字。全句意思是说:凡夫的心灵恰似一盏油灯,如能除往懊恼、贪爱(如削减灯油般),最初便抵达永无懊恼、永无贪、瞋、痴等三恶德的寂静地步了。

杂阿含经第十八:「涅盘者,乃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懊恼永尽,是谓涅盘。」阿毗婆沙论卷第廿八:「问以何义故名涅盘,答懊恼灭故为涅盘,……超度一切存亡磨难故曰涅盘。」涅盘,又可译成「灭」、「寂」、「寂灭」,我国释教僧尼或信徒往世时,不消死,而称死者为「圆寂」,或「大圆寂」(Parinirvana or Maha-Parinir Vana),意即此人已进无存亡的涅盘境地了。

  释教有个「三法印」的事理,此中之一即是「涅盘静寂」。涅盘的教义属于释教四圣谛中的「灭谛」部分。

从以上的看点来睹,原始释教的涅盘是尽而又寂的,所以释迦牟尼死往后,已灰身灭智,无声无臭的了,泰国一带南传释教迄今仍以涅盘境地为静寂无为。

  如许说来,释教徒身后的更高回宿之处,是一个没有动静的处所,一切活动停行,以至也蒙昧觉可言。相反地,假设涅盘中另有知觉,另有活动,那即可能仍有懊恼,仍有痛苦,便不克不及静寂的了。因释教徒怕存亡轮回之苦,所以释教徒身后的往处涅盘境地,也肯定是一个所谓无无死,无任何活动的处所才符合释教徒的需要。

  但一般说来,人在身后盼看往的处所,应是一个有觉得的快乐之地,如许,才气体会到天堂(或用此外名称亦可)中的幸福。如仅是静寂无为,无丝毫活动,似乎也显得太单调乏味了!但原始释教的涅盘教义却是如斯,如不静不寂,便不成为涅盘了。

但到了大乘释教后,释教教义有了新的阐明,大乘信徒似乎不甜孤寂,竟然一反常态,把本来的涅盘静寂说成为涅盘是「常乐我净」了。

  我四字的阐明甚多,但单看字面,便晓得在涅盘中另有「我」的存在(释教讲诸法无我),其地常住稳定,快乐无限。便是说,大乘一反小乘涅盘的消极立场,而把涅盘改成为一个积极的「动」的境域了。但详尽详尽内容到底若何,似乎连释教徒本身也说不清楚,几乎成了各说各的,每人有一个涅盘定义。

  以至有人说,释迦已成了宇宙的「实理」,人身后即往与他合而为一,酿成一佛,酿成一体,那就是涅盘。照我们的设法,所谓涅盘,是释教徒期看身后往的那么一个处所,那里已与轮回隔断,已超出轮回。既无生,也无死,永久在那里不动稳定,不断下往。至往于它的地点及其它详情,我想连释教徒也无法奉告!没必要说,只要信六道轮回的人,才会信赖涅盘那个教义的。

  凡不讲轮回的宗教,涅盘与她无关。可能来说,凡靠自力修行得解脱的释教各宗派,不管小乘或大乘,都以涅盘为下世的更高目的。

可能原始释教所标榜的「无」的涅盘,不受印度人的欢送,于是,释教中另又鼓起了一个活动频繁,多彩多姿的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来了。

  但凡他力崇奉,靠阿弥陀佛得救的释教徒,次要是净土宗人,期看本身身后能往西方神仙世界,在那里成佛(开悟),享受净土中的诸般快乐。净土宗的崇奉在教义上,仍称身后往西方为进涅盘(一般信徒都惯称「生西」,或「往生净土」,不消进涅盘那个说法)。但显然地,净土宗人想往的目的地西方净土与自力修行者所往的目的地涅盘,是有极大别离的。

  在那穿插点上,净土宗与别宗人分了家、走了样,各奔前程,分道扬镳。曾有某牧师撰文西方神仙世界,把那块处所说成是释教徒的身后回宿处。但那是错的,是在讲外行话。只要净土宗才讲净土,别宗派不多讲净土,而在规端方矩的讲涅盘。至于把净土宗与别宗混在一路兼信的人,当道别论,他们可说是投契份子。

西方神仙世界,是净土宗信徒身后的下世往处,那个也有佛经依据:「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寡生无有寡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阿弥陀经)「极乐」,梵名Saukhavati只要「快乐」及「幸福」之意,无「极」的意义在内。

  西方净土既无寡苦,只要快乐,也无所谓「极」乐的了。「净土」两字无梵文,似照此世界「秽土」相对而称,英文的Pureland,似照中文净土转译。「南无」Nanas,巴利文Namo,意为回,回命。阿弥陀佛,梵文有两名:一、Amitabha意为「无限的光亮」。

  二、Amitayus意为「无限的生命」。中译「阿弥陀」三字,仅译了梵名前面描述词Amita一字,是鸠摩罗什译错了,惋惜我国释教徒也许底子不晓得,所以不断没有把它纠正过来。

依据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看无量寿经等处所记,西方净土情形如下:仆人公是阿弥陀佛,挟祀(侍于主神者)是看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两位。

  另又有口吐雅音,向寡生传道的各类杂色之鸟,如「白鹄、孔雀、鹦鹉……共命之鸟,是诸寡鸟,日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八圣道」,但佛经又称那些鸟原是阿弥陀佛「改变所做」。鸟即佛,佛即鸟,使人联想起印度古有的飞鸟崇敬。在净土中,诸凡衣、食、住一应俱全,且不需任何辛勤,天然应手而得,对懒散人最为抱负。

  「欲得衣服,随念即至」,「若欲食时,七宝钵器,天然在前,……百味饮食,天然盈满。」「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式,高低大下,或一宝二宝,无量寡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妙衣偏布其地。」论到净土头土脑候,「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冷不热,常和调适。」此地又有丰盛水源,供人大量或或浴,身心酣畅,「有诸浴池……深浅。

  皆各一等,八好事水,湛然盈满,寂静香洁,味如甜露。」「若进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溲足……荡除心垢,清明澄洁。」(以上所引经文,请阅净土三经)要言之,净土世界被描写为一个四时如春,不冷不热,物量丰盛,包罗万象,且能坐享其成,只要坐在那里,便能为所欲为,应手而得的大「好」处所。

  难怪那些衣食不周,苦于旱荒炎热的印度人要信净土了。至于我国人大量改信净土,也与净土世界的享乐有关。各人都丢弃了枯燥乏味的涅盘,想在身后好好地往净土快乐一番。印顺法师得好:「现代修持净土的,每着重在神仙世界的金沙布地、七宝所成等,那在弥陀净土的思惟,显见是过于庸俗了。

  」(净土新论十九页)

净土中有九个阶级,称为「九品」,身后往净土的人,依据他生前信阿弥陀佛的水平,被分配在九个区别的处所,九品是上品、中品、下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凡上品上生者即可成佛,但下品下生者,却要在莲花中颠末十二大劫后(一大劫是十三万四千四百年),才气再起头听佛法,慢慢地修行,至于何时才气开悟,那便不晓得了。

  那种阶级区别其实要不得,释教把印度原有的四姓区别,竟然也扩展移到西方往利用了。

阿弥陀佛又常简称为「弥陀佛」或「弥陀」,弥陀不是「弥勒」,前者是西方净土之主,后者者则被释教徒信为未来要从天宫兜率天来那个世界救人的菩萨,两者全然区别。

  在佛寺中阿谁笑脸常开,脑满肠肥的塑像是弥勒菩萨(Maitreya),而弥陀佛却是端规矩正坐在大殿上,神气严厉,从不嬉嬉哈哈的。(因有某牧师撰文把弥勒说成弥陀,所以在此特一提)。

原始释教的涅盘是那么寂静,空无一物 ,而净土竟是那么热闹,包罗万象,两者却成相反,难怪许多释教要弄得不知何往何从了。

  往涅盘好呢?仍是往净土投靠阿弥陀佛?

在释教中,还有一个下世的往处,那是身后往兜率天,据释教说,凡释教徒生前行为好者,身后往此兜率天的外院享福。但实正懂释教者,绝对不想往那里,因兜率天中虽好,但仍在六道轮回中的「天道」之内,有一天福报满了,仍要出错到别道中往受存亡之苦!因而,在本篇不管兜率天。

酬劳何会有痛苦?释教用无明、业力、轮回等往返答(见第二篇),人若何除往那些痛苦?释教用八邪道等三十七道品修行 *** 来处理。别的,又有净土宗人,以信赖阿弥陀佛的 *** 来得救(见第三篇),人在除往痛苦及各类问题后,身后能到那里往安眠呢?释教自力派用涅盘往返答,净土宗他力派则主张往西方净土(见本篇),以上的三部分要道,通盘包罗在本书第二、三、四各篇之内,可说是释教的最底子教义,自成一组思惟系统,被划于释教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等四圣谛中。

  凡欲研究佛者,只要把那四谛或用我小我的分类法:「三部分」--酬劳何有痛苦?若何往除痛苦?往除痛苦后往那里?等的事理弄清楚,可说已是摸到释教的中心了。

0
回帖

什么是涅盘?什么是西天?两者的关系若何?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