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珠资本干涸了?

3个月前 (12-13 21:00)阅读5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364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7282
  • 回复0
楼主

  据档案统计,清康熙和乾隆年间,为东珠盛产期间,如康熙 三十九年(1700年),打牲乌拉上三旗额定摘珠528颗,现实摘 了 2180颗。雍正年间,江中的蛤蚌逐步稀少。乾隆朝,60年间 共摘珠55次,共10。0127万颗,最多的一年为乾隆十二年 (1747年),摘珠达3010颗。

  如今80岁以上的白叟们还记得,小的时候看见过江边展满碎蚌壳的沙岸,可见昔时杀蚌之巨。而现在许多人已不晓得松花 江昔时盛产珍珠的工作了。跟着时间的流逝,波澜把卵石打成了 细沙,蚌壳也酿成了软泥。轻涛拍岸,有谁能晓得那段埋躲在泥沙之下的汗青呢?因为摘珠办法非常原始,效率极低,经常是数河不得一蚌, 聚蚌盈船不得一珠,并且珠小居多,大而佳者少之又少。

  对所取 蛤蚌均加火煮其壳,使多量蛤蚌死往,那种杀鸡取卵的办法,在比年¥捕之后,形成了珠蚌资本的干涸。清廷屡次命令封江停 摘。看来清王朝也被迫不能不重视继续开展的重要性了。如乾隆年间曾奉旨停摘了五年,嘉庆朝停摘了三年,而道光年间持久停摘,偶尔摘捕一次,发现“颗粒甚小,多不胜用”,只好陆续停摘。

  咸丰年间摘珠更是况愈下。从同治七年(1868年)摘珠一次后,历任打牲乌拉总管每 年都上奏朝廷呈请摘珠。但每次都被以“勿须摘捕,明年再奏”而挡回。曲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云生担任总管期间摘珠 一次。那也是清王朝最初一次米珠了。此次摘珠上三旗所捕东珠570颗,但呈进后光绪不悦,认为 “荣耀不齐,大珠尤觉色黯”,“再行捕打,挑撰颜色亮堂者,同下五旗所捕各珠一并呈进,勿稍延迟”。

  吉林将军长顺与总管云 生接旨后大惊,“跪聆之下惶悚无似”。于是,云生亲身带队,奔赴松花江、嫩江一带摘珠,“上下数千里,巡河百余日”,云 生将各旗所摘之珠全数带到吉林省城,同吉林将军长顺一同验 看,共挑拣亮堂而有光泽的东珠、正珠共300颗进贡朝廷。

0
回帖

为什么东珠资本干涸了?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