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时闻名的田园诗人,鲁迅称他和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心,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求官的目标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认为酒”,以至为了种秫酿酒,不吝家生齿食与老婆争论。
陶渊明身世于一个败落的权要田主家庭,少时颇有豪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志向远大,期看通过出仕为官的路子,可以立功立业,实现“救苍生”的宏愿。但是,他所处的时代,社会骚动不安,政治极端暗中,门阀权力严峻,士庶边界十分严厉,即便他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司马,但事实身世冷微,只是以武功致贵,他亦只能得到从军、县令等如许的小官职。
诗人面临那种暗中的政治和邪恶的政局,既无力往拨乱归正,又不愿随波逐流,因而只好“逃禄回耕”,走上“击壤以自叹”的道路,把隐居田园做为拜托生命的六合。从志在四海,到遁藏官场,退隐回田,那就是陶渊明一生的生活道路。那条道路就其素质来说,是一条消极对抗的道路。
事实上,少年的豪壮使他追想,家境的穷困使他懊恼,衰病的降临使他苦闷,政治的暗中又使他叹伤,他固然也想“无复独多虑”、“聊乘化以回尽”,但“履运增慨然”,消极回隐其实不能处理他思惟中的矛盾。“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面临残暴的现实而又迫不得已,就只能用酒来遁藏和麻醒了,于是饮酒就成了他牵强摘取的一种消极遁藏的手段,也成了陶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