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识

文化 2年前 阅读:9 评论:0

  张仲素《春闺思》赏析

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摘叶,昨夜梦渔阳[1]。

【正文】

[1]渔阳:本为秦代郡名,辖境相当厂今北京市及以东各县,治所庄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据《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谪戍渔阳。后因以“渔阳”称代征戍之地。

【韵译】

城边上的柳树随风摇曳

桑田上的桑叶绿意葱葱

摘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摘摘桑叶。

(因为)今天夜里梦到了渔阳

注:(“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往之地。)

【赏析】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人。贞元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九首,多为乐府歌词。

唐代边境战争频繁,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唐诗中,包罗广阔量描写征夫思妇彼此驰念的做品。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他的那类做品,除《春闺思》外。还有《秋闺思》、《秋夜曲》等,皆到处颂扬,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老婆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

  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示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描述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详细的情况。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那种场所提及柳树,确实耐人觅味。

  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摘叶”做展垫。“青青”是描述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摘桑的处所.那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摘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做《陌上桑》歌以自明焉。”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委婉地表达女仆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贰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写景转为写人。

  “提笼忘摘叶”,那是做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摘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摘摘桑叶。那是一尊多么纯真标致的雕像!《诗经·卷耳》有句云:“摘摘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上古时代的女子因怀人而忘了摘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不上摘桑叶。

  那其间相往千百年之久,而人们的豪情特征竟是如许惊人的类似。

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摘叶”的实正原因,同时也点了然本诗的主题。“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往之地。关河万里,只要梦中才气前去。昨夜梦中相见,其悲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际。

  “此情无计可消弭。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难怪仆人公要“提笼忘摘叶”了。

那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想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标签:青青陌上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注册
用户名
密码(至少8位)
确认密码
邮箱(请填写常用邮箱)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找回密码
用户名
邮箱
※ 重置链接将发送到邮箱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