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愿青山不改,童心照旧;光阴不老,童年不散

8个月前 (12-13 04:14)阅读6回复0
wly
wly
  • 总版主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344820
  • 级别网站编辑
  • 主题68964
  • 回复0
楼主

童年,一个布满快乐和回忆的字眼。

那一段流金岁月,收躲于记忆深处,经常想起,多少甜美,多少难受。

那年的欢声笑语,似乎还飘荡在原野里,光阴却早已走远。

“儿童急走逃黄蝶,飞进菜花无处觅”,三首古诗,带你重温童年光阴。

1.唐代·白居易《池上二绝·其二》小娃撑小艇,偷摘白莲回。

不解躲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的诗是出了名的通俗易懂,那首《池上》即是典例。

诗歌以纯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位无邪活泼的小娃形象,富有生活兴致,读来令人喊绝。

诗歌开头两句通过两个继续动做,描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摘莲图。

最值得玩味的是“偷”字,非但不是贬义词,反而为整个画面增添一层神异感。

同时又与第三句中的“躲”相唤应,将小娃的无邪调皮描绘得淋漓尽致。

最初的画面定格在了“浮萍一道开”,以景做结,留下了无限想象的余地,令人玩味不尽。

整首诗来看,不事雕琢,似乎大白话,却将摘莲的画面,小娃的形象描画得穷形尽性,宛在目前,

后人评判“清爽飘逸,见胸中垒块全消”,我深认为然。

曾几何时,我们也如诗中的小娃一般,背着父母偷玩。

自认为伶俐,却鸠拙地留下了陈迹。

良多时候我们驰念童年,更多的是驰念那时无邪单纯的我们。

2.唐代·施肩吾《 *** 词》 *** 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施肩吾是中唐诗人,和白居易统一时代。

那首《 *** 词》是他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做品,同样以白描的手法,将女儿纯实烂漫的形象描绘得进木三分。

开头两句点明女儿的年龄,既照应了题目,又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女儿六岁了,恰是不知巧与拙的年纪,那么她会做出什么来呢?

七夕那夜,她在堂前,学着大人的容貌,一本正经地拜月。

古代七夕,有女子拜月的风俗,如许的场所本该是持重严厉的,但是因为小女儿的稚嫩行为,无形中增添了几分乐趣。

其实,诗人并没有着意描绘,只是一个“学”字便足以令人想象小女孩那无邪烂漫,对世事布满猎奇的容貌。

曾经的我们也像诗中的小女孩一样,学大人说话,学大人妆扮。

那时的我们期看长大,但现在却又起头驰念那段无邪烂漫的岁月。

正如《小王子》里所言“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小孩”。

3.宋代·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逃黄蝶,飞进菜花无处觅。

杨万里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平易浅显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也就是所谓的“诚斋体”。

他的良多诗歌中都写到了“儿童”,例如《冲弱弄冰》、《船过安仁》、《闲居初夏午睡起》,还有那首《宿新市徐公店》。

诗歌开头两句是情状描写,点了然地点和季节。

稀稀少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巷子通向远方。

巷子上有几棵树木,树上的花朵已凋落殆尽,枝头的嫩叶刚刚长出,恰是暮春时节。

接着后两句镜头一转,描画了一个儿童扑蝶的欢乐排场。

“走”、“逃”两个继续动做,将儿童的活泼的神志,好胜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看着如许新奇生动的一幕,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不问可知。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像诗中的儿童一样,在田野间安闲地奔驰。

那段美好而欢乐的光阴,是我们永久的眷恋和不舍。

青山不改,童心照旧;光阴不老,童年不散。

愿我们走过千山万水,仍然能够享受“急走逃黄蝶”的欢乐。

愿我们历尽世事沧桑,仍然能够保留几分“不解躲踪迹,学人拜新月”的无邪。

-END-

做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收集,版权回原做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络做者删除。

0
回帖

三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愿青山不改,童心照旧;光阴不老,童年不散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