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浸不知回路②。
兴尽晚回船,误进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正文】: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浸,而忘记回路。
不断玩到兴尽,回船返途,
却迷途进进藕花的深处。
各人争着划呀,船儿夺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
那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浸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回家,又“误进”荷塘深处,别有六合,更令人眷恋。最初一句,纯真无邪,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平,天然协调,把读者天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白表达逃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做者饮宴以后 ,已经醒得连回往的途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浸”二字却露了做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回路”也盘曲传出做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那是一次给做者留下了深入印象的非常愉快的游赏。公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那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刚才回船,那么,兴未尽呢?恰好表白兴致之高,不想回船。
而“误进”一句,行文顺畅天然,毫无斧凿陈迹,同前面的“不知回路”相唤应,展现了仆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船摇摆船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如许的美景,一会儿跃然低上,唤之欲出。
连续两个“争渡 ”,表达了仆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觅出路的焦灼心绪。
恰是因为“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行,言尽而意未尽,耐人觅味。
那首小令用词精练,只拔取了几个片段,把挪动着的光景和做者怡然的心绪合成在一路,写出了做者青春年少时的好意绪,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船,沉浸不回。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那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天然之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那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基“才女”地位之做,颤动朝野。传说风闻就是那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做相思之梦,足够阐了然那首小令在其时引起的颤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冷。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进木三分地描绘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用残酒。”那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细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曲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往。
一起头就将整首词的时间、情况勾勒得非常清晰。“雨疏风骤”非常安妥的写出了暮春的特征,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便人可以感触感染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用残酒”则写出了人物如今的形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容貌,那种形态下最随便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约心底还躲着些许心事,如许就瓜熟蒂落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安妥,灵动天然。
履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仆人公心中非常想晓得园中的海棠能否花瓣寥落,令人不忍面临,因而吃紧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情愿春天就那么快的过往。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不由得想晓得的矛盾心理描绘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那让她出人意料,固然她心里期看海棠照旧,但本身也大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谢,所以“卷帘人”的答复给了她不测的欣喜。“海棠照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那种手法使得其词愈加耐读。
“却”字同时写出了仆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答复后的不测之情,还隐约道出了“卷帘人”不领会仆人公的心思和答复时的不以为意,那两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比照,仆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冷淡之间的比照。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仆人公事实仍是晓得那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照旧了,因而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回答,白话的语气使得那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爽。“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那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非常的别致新颖、生动逼真,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代了“多”,“瘦”替代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勉强工整,委婉无限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但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气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浩瀚无比美妙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绪。
如许“红瘦”一词就传神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婉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那是李清照的词做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触感染。
做为李清照的成名之做之一,那首小令写法新颖。它盘曲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不时宕开一笔。
同为伤春之做,做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间接写若何百花凋谢、若何哀痛难过,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气氛,从客看现实逐步转进主看感触感染,从而可以愈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喊。
其次,做者通过仆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
那种写法,不只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构成一副完全的画面,增添了逼真感,并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示出来,更显得实在可信。此外做者在对话中稍加装点,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感情的转折细腻地描绘出来,比照着描写了两小我物的感情心思。
再者,胜利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几,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反复了。
总体而言,那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盘曲委婉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实在地反映了做者的心里世界,用语平白如话,而意境委婉丰富,令人不克不及不钦佩做者“把握语言、剪裁篇幅、创始意境的精湛艺术身手”。
《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照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委婉。短幅中躲无数盘曲,自是圣于词者。”笔者认为评述安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