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冷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末诗人林宽有如许两句诗:“莫言立即得全国,自古英雄皆解诗。”从古到今,确有很多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人起义指导黄巢就是此中凸起的一个。自从陶渊明“摘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做品的窠臼,表示出全新的思惟境域和艺术风气。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季节,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制止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自己也给人一种矗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展现其劲节,那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差别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示“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离开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那菊花是辛勤群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当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冷秋,“蕊冷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冷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而蝴蝶也就罕见飞来摘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那个事实凡是老是引起两种豪情:顾影自怜与孤孑数奇。
做者的豪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冷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冷冷的季节,他自难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可惜、而不服。
三、四两句恰是上述豪情的天然开展,显示情况的冷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允。做者想象有朝一日本身做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路在春天开放。
那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做者的宏伟理想。统看全诗,寓意是比力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其时社会上千万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做者既赞扬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固执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情况、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服,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动。
所谓“为青帝”,无妨看做成立农人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做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阔辛勤群众就都能生活在温热的春天里。值得重视的是,那里还表现了农人纯朴的平等看念。因为在做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冷秋,蕊冷香冷,其实是天公极大的不公。
因而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热。无妨认为,那是诗化了的农人平等思惟。
那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动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同情,仍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仆人的区别。诗的做者说:“我为青帝”,那豪放的语言,正表现了农人阶级指导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自信心。
而那一点,也恰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克不及超越的铁门槛。
那首诗所抒写的思惟豪情长短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本身胸襟理想的各类唉声叹气都相形失色。但它其实不流于粗犷,仍不失含蕴。那是因为诗中胜利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自己又合成着做者对生活的特殊感触感染与理解的缘故。
黄巢(?~884)唐末农人起义指导,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身后被推为指导,称冲天上将军。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成立农人政权,国号大齐。但因为没有成立较安定的根据地和未乘胜逃歼残存权力,使仇敌得以反扑。
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他杀。诗三首,前两首借题菊花寄寓抒写本身傲世独立、冲天凌云之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都凝固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俊杰;最初一首《自题像》则是另一种风气,闪现给人的是“铁衣著尽著僧衣”、“独倚栏干看落晖”的一代儒将风摘,令人钦慕。
下面那首诗就是张艺谋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片名的出处。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