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的“临江仙”那首词若何鉴赏?

3个月前 (12-11 18:23)阅读4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308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75
  • 回复0
楼主

  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人大举南攻,两年后北宋消亡,宋室迁往临安。陈克此词做于绍兴四年 (1134)。那年九月,刘豫伪政权带金兵南下,一度进逼建康(今南京市)。那就是“四海十年兵不解, 胡尘曲到江城”说的汗青。当时吕祉帅建康,辟陈克为右承事郎都督府预备差遣。

  在职期间,陈克 曾撰《东南防卫利便》上奏朝廷,主张抗金。无法朝廷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写此词时词人已五 十三岁,国运不振,年事又渐高,便产生了“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如许的情 绪。中国古代文人有如许的传统,即假设进进仕途不克不及有所做为,则只好退居林下。

  “送老產盐何 处是?我缘应在吴兴”就是那一传统的表现。“產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那里指最根本的生活资 料。“吴兴”,今浙江湖州市,陈克意将隐居于此。但是工作并不是如斯简单,也不是能够率性分开的。 他持久侨居金陵,他不忍与那里的老友别离,“故人”以下三句,次要就是那个意思。

   不问可知,词中也有消极的内容。统治者妥协投降,以求半晌苟安。言路蔽塞,贤达不消,国运 渐衰,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亦因而感应悲看。从那一点说,那首词中的消极情感利于我们更好地认 识汗青。何况,假设就此便认为词中毫无积极成分,也阐明没有理解。起首,“四海十年兵不解,胡 尘曲到江城”两句正面点明形势,充满对抨击打击者的训斥,和对形成“胡尘曲到江城”场面的统治者的 不满。

  因而,“客心惊”的原因除了光阴流逝,“疏髯浑如雪”一句似乎还有不克不及杀敌报国而产生的惋 惜之意在内,“欲生冰”的“衰涕”,也反映了为国是而感伤的情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 句,承上“故人相看若为情”,是虚写伴侣在告别后的情状。苏轼寄弟苏辙诗云:“冷灯相对记畴昔, 夜雨何时听箫瑟。

  ”回想对床听雨之乐,感慨何时复得此欢。陈克借用苏诗意象,而以“别愁”“孤影” 表之,便见故人独处之苦,反衬出本身亦如斯。 那首词的起句、结句都用力极深,应特殊重视。起首两句指出:十年来兵祸不行,以致于“胡尘 曲到江城”。那一形势,是词人产生忧愁与远离故人的原因。

  起笔时就写出全词感情的由来,为全 篇定了基调,立了纲领。尔后虽不再提兴亡,但由此而生的兴亡种子,却到处萌芽。如许开头,可看 做“覆盖”法。至过变处,词云“送老”,那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那两 字上贯前半阕,可谓承接缜密。

  但是前半阕言老,乃是要说国是不宁,小我虚弱;后半阕言老,则是 承接“產盐何处是”,觅觅回属。所以“送老”一语又下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开启下阕。但 到结束,却用雨夜中窗前灯影中的“故人”形象收束,那种情况,那种形象,最易拜托难言之苦,营造 出迷离恍惚之境,也收到“含有余不尽之意”的艺术效果,故能博得后人赏识。

0
回帖

陈克的“临江仙”那首词若何鉴赏?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