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生平是如何的?

3个月前 (12-11 16:35)阅读2回复0
lrj
lr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1316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324
  • 回复0
楼主

  自幼勤学,“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冷暑”,固然“幼时患记诵不如人”, 但他能加倍用功,专心精读,博学多才,好学不倦。司马光二十岁中进士甲第,次任为华州判官。三十一岁时,得其父老友、枢密使庞籍荐引,被召为试馆校勘。后又升为殿中丞、集贤校书。三十六岁时,与王安石同任群牧司判官。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四十岁的司马光回到京城,先后任度收员外郎、天章阁侍造、龙图阁曲学士。英宗即位后,司马光进呈《历年图》五卷,后又扩大为《稽古录》二十卷。又修《通志》八卷及《历代君臣事迹》等,并奏请刘恕等参与其事,为编修《资治通鉴》奠基了根底。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逝世,宋神宗即位。司马光、王安石先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嘉祐七年(1062年)七月,继王安石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司马光也向宋仁宗奏进了长达五千余言的《论财利疏》,勇敢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针对国度财力不敷的情况,比力系统地论述了本身的变革主张。

  固然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都主张通过变革处理社会积弊,消弭宋朝的统治危机,但两人的思惟办法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司马光思惟倾向守旧持重、偏执,立异精神不敷;王安石则活泼激进、勇于独树一帜。王安石主张以法治国;司马光则强调传统的“仁政”思惟。王安石主张改弦更张,创建新造;司马光却主张改进,认为关键“在于择人,不在立法”。

  因为宋神宗期看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的变革主张贏得了他的极大赞扬。司马光见本身在朝廷上不成能有所做为,便决心远离政务,埋头著书。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司马光避居洛阳长达十五年,其间,他组织人员集中精神编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行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二百九十四卷,外加《目次》《考异》各三十卷。

  在编写过程中,司马光先写提纲,他的助手们根据提纲排比素材,修成“长编”,最初由司马光修订、润饰、定稿。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起头,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为行,司马光遍阅旧史,旁摘小说,编写《资治通鉴》前后耗时十九年。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逝,不满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历来反对变法的高太后先诏封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即副宰相),后又拜他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以守旧偏颇主看的思惟办法,在高太后的撑持下对新法停止了全盘否认。“进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退也,退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进也,兴一法例曰此熙丰之所革也,革一法例曰此熙丰之所兴也。

  ”司马光的做法,不只遭到了本来的变法派的死力反对,就连本来反对变法的人也不附和。

0
回帖

司马光的生平是如何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