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似乎如有光。
便舍船,从口进。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名顿开。地盘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往来种做,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历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逐个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往。其中人语云:“不敷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觅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觅病末。后遂无问津者。
●布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期间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做风而进进更娴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记着古朴的歌诗所能到达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立异的前锋。他胜利地将“天然”提拔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连系,并创始了田园诗那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类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外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给予的抱负形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通俗通的人,一群出亡的人,而不是仙人,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本性的实淳罢了;他们的和平、清静、幸福,都是通过本身的劳动获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画的是长生和玉帛,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玉帛,只要一片农耕的气象。陶渊明回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小我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小我,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宽广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那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苦的生活体验有关。
固然桃花源只是梦想,但能提出那个梦想是非常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