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次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停止:第一阶段主战场在朝鲜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停止,陆战次要是平壤战争,海战次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详见成欢之战),因为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掌握,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安然道首府——平壤。
毅军以分统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路,构成了四大军29营,于8月先期进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集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平壤之战发作,是两边陆军初次大规模做战。其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两边军力半斤八两。
平壤城的地势也十分险峻,易守难攻。并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撑持。其时固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安然道看察使闵炳奭积极协助清军做战,以至连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应都黑暗给清军传递谍报。可惜清军并未足够操纵那些优势,因为其主帅叶志超批示失误和临阵脱逃,招致清军失败,以致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军力分离,因为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朝上进步”的做战方针以及清将叶志超的胆怯昏聩,左贵重等人攻打日军的动作不竭遭到叶志超的阻遏,日军遂于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包抄。1894年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
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为城西南战场。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批示下,起首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倡议进攻。清军分兵抗拒,重创日军第9旅团。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攻下了摆布两翼的碉堡。
但随即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再遭重创,那一仗日军遭受了严重伤亡,据《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公布的数字,“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少尉军官被击毙二名。第9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第21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标的目的,因而集中了优势军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收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收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贵重登玄武门批示,激战中,左贵重中炮牺牲,其手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下。
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对抗,只得退守玄武门。在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于晨七时从平壤西南用炮火保护步卒冲锋,清军骑兵停止还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到手,命令暂停进攻,退回驻地。此时,军总统(总批示)叶志超贪生怕死,在战局胶着的情状下,竟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行对抗,并命令三军撤离。
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暗藏。当天雨夜,撤离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灭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了结。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据朝鲜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