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造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腊八粥来自印度天竺,夏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释教称“法宝节”。腊八粥的风俗,已非佛门所有,做为一种民间风俗,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贺丰收,不断传播至今。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处所特色,逐步丰硕多彩起来。
古代天子或诸侯,在年末时候要举行祭祀八种天然神灵的仪式,称为蜡祭。蜡祭后来流行到民间,其风俗至今还有所遗存,就是腊月初八,南方的人们要吃腊八饭,北方的人们要喝腊八粥。
腊八粥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利。我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已非常流行。每逢腊八那一天,不管是朝廷、官府、寺院仍是百姓苍生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随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百口团聚在一路食用,捐赠亲友老友。腊月节,夏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同一中国以后,命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那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呈现。
把夏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腊”与“蜡”类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夏历十二月停止,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末,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进来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填补粮食的不敷,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良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人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域人们陈列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如今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如许做是沿袭古代的某些风俗,如今还有争抢老喜殇供品的风俗。
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做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 腊八粥不只为僧侣享用,民间更是流行。 元、明、清沿袭那一食俗,清代最为流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限。”缜密《武林旧事》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做点染。”,颇有京城特色。元人孙国敕做《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
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做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贺丰收,不断传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