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停止扫除、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清洁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致夜不成眠。
那时,上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毛遂自荐,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成果宫中公然安然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上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专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成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构成了本身的奇特气概,即是如今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对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期间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那就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了。至于对联那一名称的正式降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墨元璋定都金陵后,曾在元旦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对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对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对联。
爆仗——春节燃放爆仗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仗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仗,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因为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利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造成的鞭炮。
贺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贺年风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苍生则各拜亲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拜年帖放在精巧美妙的饰盒里送给亲朋,以示持重。
今日中国民间,“贺年”已成为一种传统风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贺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晚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出处,民间曾有一些传播甚广的故事,好比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元旦出来祸患小孩。
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彻夜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那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那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据。压岁钱的风俗实正始于何时众口一词。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贺年钻。
贺年钻就是现在的拜年片,是由古代的手刺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手刺”。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名片”、“门刺”。
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腊八粥——最后是释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物。《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理。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因为又累又饿、昏倒在地,那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匆忙把本身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
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类食物混合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类野果。释迦牟尼吃了那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默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此日,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末夜熬至天明。
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此后喝粥以示纪念。那就是腊八粥的来源。释教在我国传播很深远而沿袭了那一风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墨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八日,“诸大寺做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另据安徽人传说,墨元璋小时给田主放牛,常因断炊而饥饿。
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黄豆、红枣、栗子等物,于是他把那些五谷杂粮一齐下锅,煮了一锅热粥,喝起来香极了,后墨元璋当上皇帝,成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口味。腊八此日,他突然想起儿时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当下传令御厨以各色谷果煮粥进食。
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
尔后,元、明、清沿袭那一食俗,清代最为流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限。”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出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本身喜欢的如芡实、栗子等)。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品种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呼,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造做办法。明、清时,是糕已开展成市道上一种终年供给的小食,并有南冬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另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通俗食物。其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全国通食。”但其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其时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服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造与现代七异。
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外见于时清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呼。
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步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物。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春节饺子讲究在元旦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