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称职皇帝的原则----兼历代帝王评述

3个月前 (12-03 21:27)阅读4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309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99
  • 回复0
楼主

近些年国内鼓起了一股帝王热,通过影视、小说、纪实等差别体例,把古代帝王一个个挈出来正说戏说一番,到也不亦乐乎。抛开那些工具的实假好坏,想想中国自秦始皇称帝到宣统退位上下两千多年也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几百个皇帝,那中间到底有几个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呢,那些声名人传至今的能否又都是称职的呢?千头万絮,从何谈起呢?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到是找到一个很好的角度往评判一个皇帝能否称职。

武功如成吉思汗、贤达如李世民,仍是勤奋如墨元璋,其实都不是,那些能够是构成一个好皇帝的要素之一,但皇帝的工做其实不要求那些做为必须的才能。从汗青的客看原则来看,一个皇帝的次要目标是庇护国度的不变开展,包管本族统治的延续。要到达那个目标,最次要的就是根据其时的社会情况及统治集团的情况成立(关于开国者)或改进(关于持续者)政治、军事、经济轨制,当然还包罗持续问题。做欠好那一点,再文治武功都不克不及算得上称职的皇帝。事理说上往有些虚,比力好的办法仍是用实例来做阐发,下面就对几个各人熟知的帝王做一下阐发比力。

  一、秦始皇----十分称职。

  秦始皇是中心集权的中国的创建者,他完毕了中国八百年的封建社会轨制,那一点是谁也无法承认的丰功伟业,能够说没有他不会有之后两千多年根本同一的中华帝国,否则如今的中国大致就会和欧洲差不多了。其实说来说往还就是在群县造和封建造之间的抉择。为了那个抉择他不吝摘用焚书的极端做法,其实不克不及完全说焚书是错的,我认为从文化上讲他是个大灾难,但从政治上讲未必全错,或者说至少是无法之下而不能不为之,只是手法有些极端。那就有点象我们如今往客看评判文化大革命的倡议,事理是很类似的。提到焚书了那里就再顺道讲一句,关于坑儒的问题我附和河南大学王立群传授的看点,根本上是后人的曲解,或者说是晋人对始皇的离间,他只是坑了士而非儒,人数也应该是三百多个。

  至于其他一些轨制他根本只搭了个框架,并没有时间往彻底完成,那也怪不得他,因为之后的几个王朝轨制的完成一般也要颠末两、三个帝王。其实他成立的中心集权组织以及郡县轨制的细化都要等刘邦来帮他完成。

  始皇的更大失误则在于处置接班人的问题上,可能他不断仍是相信本身能长生不老,所以始末没有立储,并且连皇后都没有立。虽然他是属意于长子扶苏的,但因为坑士问题上的争议,把他打发往了长城兵团,而始皇又崩于巡游的路上,给胡亥伪诏的方案供给了时机,否则秦帝国应该能够不行历二代那么短。

  之所以给秦始皇十分称职的评判次要是因为做为第一个皇帝他能勇敢的破封建轨制而成立中心集权,那一点连后面几个开国皇帝都几有过游移。但假设把他的所有做为放在后面几个朝代的话,那最多只能算50%的称职了,那也是表现汗青客看的原则吧。

  二、根本称职的汉高祖和根本不称职的汉武帝

  那一对评判可能和目前普及对那两个汉朝最有名的帝王的评判不太一样。说一下我的根据吧。

  刘邦称职的方面,完美了三公九卿造,成立了皇权和相权分工造约的治理构造,完美了群县造,成立了根本算是轻徭薄赋的经济轨制。那不称职的部门呢?就是建国初部门恢复了封建轨制,虽然之后本身做了一些批改,并立下白马之盟,但不彻底,处理了异姓王但仍是保留了同姓王,给本身的子孙留下了一大后患,几乎葬送了汉王朝。别的一点就是刺史那个职位的设立,初志仍是不错的,但后来的演变间接为东汉末年的处所割据埋下祸根。当然那个问题以后大都朝代也都在反复,也算是中国汗青处所政治轨制中的无解难题吧。

  再看看汉武帝刘彻吧,世人多把他列为雄才伟业的成立者,连毛润之也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加以并列,我小我觉得有些名不符实。诚然,武帝是汉王朝最强大的期间,但那里面有几是回功于武帝的呢?应该说高祖打下的山河成立的轨制是那段强大的根底,而文景之治才是带来那一强大的间接原因,武帝更多的是捡了现成。反过来,为何武帝之后大汉王朝就急转曲下,再无光景了呢?其实那里面有良多是刘彻埋下的祸根了。此中最素质的就是逐渐削弱了相权。武帝因为觉得本身是雄才大概,在位时就不竭的干预原数丞相权柄内的事,而到晚年将死时,因为晓得将传位于幼子,在把其母先杀了后,同时另立了内廷与丞相相造约,设立了大司马上将军之职,由内戚霍光担任,自此汉朝就起头了内戚掌权的时代,丞相以至皇帝都成为虚设。到后来内戚王蟒篡位灭了西汉,即便光武帝刘绣从头成立东汉后,因为已经构成三司的轨制,所以也始末无法恢复一般的政治轨制,最初东汉也在各人熟知的何进、董卓那两个外戚手里走向消亡。别的武帝因为穷兵黩武,花光了文景两代大司农留下的钱,也就是国库空了,那时他看上铁面无私地做了件功德,把皇室的私库--少府的钱拿出来撑持大司农,其实是形成表里不分,也为他皇权侵夺相权打下伏笔。当然在那个过程中无意中成立了一种好的轨制,就是盐铁酒等收规国营,为此后历代政府财务收进找到了除田租外的另一个好来源。

  从上面的阐发看,刘邦成立了好的政府轨制,但关于封建造开了倒车,所以算是根本称职;而刘彻毁坏了很多轨制,根本又没弄出什么新的好轨制,所以当然也就算根本不称职了。从之后的汗青也能够看出,高祖之后,汉朝逐渐走上坡路,武帝后则一路下滑,即便光武中兴也挽回不了几。

  三、功同始皇的超称职者----隋文帝

  各人都晓得中国汗青上最强大的朝代是唐朝,但是关于轨制的成立特殊是立异唐朝却做的不多,其实他更多是得益于隋朝,特殊是隋文帝。

  前面说过汉的中心政府轨制的素质是相权和皇权互相分工造约,而相权是表示为一人指导造的。但自隋始成立了三省六部造,相权就的不再是以宰相为小我指导的政府集团,代之以多人集体指导的政府呈现了。之后历宋、明、清只是政府指导集团核心成员的数量、构成、称呼改变罢了。所以能够说中国汗青政府轨制的下半段是隋文帝成立的。

  隋文帝成立的另一个功绩就更了不起了,那就是创建了科举造。如今提到科举造各人可能更多是贬义的评判。但其实完全否则,做为轨制他即便放在如今也是有相当的价值的。汉代的人才选拔造是选举造,内容是举孝廉,汉末曹操为了选拔人才,摘纳了陈群的定见成立了九品中正造,而且为晋所沿用。其素质仍是选举造,只不外选举的原则从孝廉变成唯才是举。但那种轨制自己有涉及面窄,过度依靠推荐者或中正者的才能及操行等严峻的缺点,最初一定构成氏族垄断的场面。而科举造起首是变选举为选举,变被动为主动,变主看为客看,并且使大大都的人都有了被选拔的时机,最重要的是科举造颠末开展完美后成为连系测验与教诲的人才选拔培育提拔轨制。能够说科举造成为中国隋之后历代的立国强国之本。

  隋文帝做的另一大奉献是开渠通运(他是开了个头,之后很多由炀帝完成),由此起头了从洛阳到西安,以及从江南到华北的漕运史,也为整个中华帝国的经济根底创始了新的场面。

  从以上几点,说隋文帝超称职就一点也不为过了。至于在持续人问题上文帝本身没什么大错,给小儿子摆了一道,可能还给戴了绿帽,最初也就形成隋王朝成为中国汗青上仅有的两个伟大而短寿王朝之一。

  四、唐----一群大致根本称职的皇帝

  无可承认唐是中国汗青上最强大的王朝,不外可惜的是他的帝王根本上是无能的。因为隋文帝帮他们同一了全国,成立了轨制,他们需要的只是施行、完美。当然做到那一点也不随便,肯于承受前朝的轨制,并根据现实的改变做出响应的调整,良多自认为是的帝王都做不到。所以唐从太祖到玄宗都根本算合格,不外他们关于女人都几有点……,那虽然无伤大雅,但形成了很多费事,独一的益处是武则天、杨贵妃们给唐后曲到如今的文人、小说家、影视家供给了大量的创做素材。

  对唐造的得失再讲细些,税赋轨制上他们仍是有所建树的,从成立租佣调造,到简化为两税造都还算有朝上进步性,也使盛世从有可能酿成做到了。但巡查使的设立是犯了错误的,最初演化成节度使,成为唐后期的恶性肿瘤,无法治愈,只能推延,最初仍是不治而亡。但仍是那句话,那个问题是没有一个朝代处理了的,从刺使到巡查使再到督师、巡抚、总督都是末酿苦果,而宋为了制止一样的结局付出了从头至尾举国羸弱的代价。安史之乱后的那些唐朝皇帝也算不上实皇帝了,其实也有些励精图治的,但时不我予,失败不克不及多怪他们。至于一些轨制的改变,根本是无法之下找些权益之计,放在如今看都是错的,但对其时却未必。仍是那句话,以汗青的客看为原则。

  五、宋----一个从头至尾在无法中小本运营的王朝

  汗青到那里碰着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怎么往评判宋朝的诸帝能否称职。假设看成果谁都不会有必定的谜底,因为宋确实是我们汗青上几个大朝代中最羸弱的了,周遍的少数民族一个个都成立了主权独立的国度,而本身的地盘不竭的在缩小。但他们是不是就不称职了呢?我觉得不克不及那么简单的下结论,那正好像你如今是一个公司的总司理,但你所处的公司资金少,规模小,并且合作敌手又很强,那你该怎么办?是设法搞大笔的贷款或外债来打告白、上项目;仍是就着现状,认真运营,养活员工并庇护微薄的利润?我想抉择后者的不失为称职者吧。当然做为总司理还有别的两个抉择,就是本身跳槽和劝导投资者把公司关了,但做皇帝的就做不可了。

  那我们看看宋朝建国时到底面对的是怎么的场面呢?起首是外敌强大,无论是辽、西夏都不是省油的灯,并且因为东北、宁夏都不在本身手里,所以没有产马的处所,形成马队很难组建,而边防又无险可收。那国内呢,原先丰裕的关中地域颠末唐末的动乱已经变得一片残脊,江南到是比力丰裕,所以赵匡胤把首都定在了比力随便把江南粮食运输过来的开封,因为隋炀帝留下的那条通济渠还在。但他本身一起头就认可那里于军事上是严峻错误的,所以也方案等此后国度不变了要从头打通卞渠,如许就能够把都城西迁到洛阳以至长安。不外那个方案始末没有付诸实现。最初一个难题就是避免内乱了。因为赵匡胤以及他之前的柴荣,再之前的郭威都是靠拥兵自重,武力兵变攫取的政权,他就不断怕本身之后还有人效仿。所以他要做到高度的集权,,特殊是要掌握戎行。那也是为什么必然要定都开封的原因。否则大可把都城定在洛阳或金陵,而把开封、太原等地建成军事中心,就不至于开封一失举国皆失了。但如许又怎么包管那些军事重镇的长官稳定成割据者,以至成为又一个儿皇帝呢。

  就是在那诸种表里前提下,宋朝的皇帝们苦心运营者本身弱小的王朝,曲到破产。他们中没有暴君,并且根本都算勤政,包罗阿谁赵佶,兴致喜好是普遍了些,但对政务仍是没有如明朝的有些皇帝那样完全荒废。所以他们算根本称职,说根本,是因为其实还有很多方面能够做得更好些。

  起首在政治轨制上过度的分权了。宋的中心政府是以三省六部造为根底的,但把三省中的尚书和门下两省给削弱了,同时又把六部中的三个从相权中独立出来间接向皇帝报告请示,那就是从兵部来的枢密院、从吏部来的察看院和从户部来的三司,而在处所上一改自秦以来的两级造而为三级造,且每级设了四个独立的长官。如许做的害处是形成决策痴钝以至没有定论,并且随便构成持久的朋党对立。那点在明得到更明显的印证。同时也形成官员数目浩瀚,财务承担浩荡。

  其次在军事战略上起头摘取防备态势是对的,但没有久远的规划。其实实宗时的澶渊之盟没什么大错,其时进攻辽国是很难有胜算的。因为我们没有好马(独一产地东北、宁夏),没有好铁(独一产地东北),但弓弩手艺领先,所以利于守而倒霉于攻,太宗的两次伐辽失败是有必然的一定性的。因而通过澶渊之盟到达涵养生息,养精蓄锐的做法是可取的。唐太宗不也是曾向突厥称臣,但后来被尊为天可汗吗?但宋的失误在于一是给的岁币给太多了,很大改动了两边在相持阶段的经济根底,能够少给以至不给,因为宋在防卫上有必然优势,且也有胜利先例,其时辽的实力和皇帝朝上进步心也没有象阿保机以及后面的阿骨打那样大,更何况澶渊之盟签按时两边还根本处于胜败不决。其实谈不拢,能够通过打两场胜利的防卫战来促和,以至不消必然往要求签什么和约,只要两边到达连结鸿沟,互不大规模进攻的现实态势就行。另一方面既然和约签了,却没有很好的操纵和平期积存力量。更大的问题就是在变法上,其实无论原有轨制仍是变法的新造,都各有优确点,无论用哪一个,都能够积存实力,但决不应在变与稳定中数度频频,最初折折腾腾过了几十年,既浪费了时间还消耗了本已不多的老底。后来南宋有一种论点就是靖康之耻始于变法,功在王安石,其实也对也不合错误。因为没有变法,到徽宗时国力不会那么弱;但假设对峙变法,可能会更强。后面的南宋也差不多,以岳飞他们其时的力量想犁庭扫穴,迎回二帝根本是不成能的,秦侩的议和战略是值得考虑的,或者仍是前面说的不议和而现实摘取战术防备态势。其实两宋期间的军事战术更好的抉择谜底在毛润之那。把论耐久战的思惟放在那时绝对是准确的。起头的战术防备是敌我实力决定的,不外我们不是亡国奴,最初必然是要战术进攻的,但那中间一定要颠末一个战术相持阶段,并且那个阶段可能会很长。以其时辽、金的政治和经济轨制加上北方被占据区的民气向背,在相持中绝对是耗不外宋的,但岁币不克不及给太多,那我前面说了会改动两边经济根底的。同时我们还有辛弃疾们在敌后打游击吗,假设用毛的耐久战战略往批示宋,用上几十年辽和金都是能够灭掉的。

  最初一点宋的皇帝都欠缺外交战术。其时东北先后有辽、金、蒙古,西北有西夏,西南还有吐蕃和大理,假设宋的皇帝能学学战国时纵横家的思惟或者有三国时鲁肃、诸葛的盘算,完全能够通过外交上获得更多优势。但看看他们做了什么呢?先是一会打打辽。一会打打西夏,成果两面输;在金灭辽和蒙古灭金的过程中都想捞点廉价成果反惹火烧身。其其实金灭辽时假设北宋是帮辽抵御金,宋的命运就完全能够改动,结局最坏就是东京被陷、二帝被掳喽。后面也一样,结合金抵御蒙古最多也就是落个亡国的结局。

  总之,宋的皇帝做的其实很窝囊,但是在其时的情况下,他们做出的轨制抉择也更多是无法中不失事理,虽然有良多改进的余地,不外有些工具是我们局外人过后的评论,也不克不及太强求当事者。那个部门讲得比力多比力细,是因为我的看点可能不随便被各人承受。不妨,权当一家之言吧。

  (未完待续)

0
回帖

一个称职皇帝的原则----兼历代帝王评述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