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9月23日 南方周末 别再干“烹金鱼煮仙鹤”的勾当(转载)
别再干“烹金鱼煮仙鹤”的勾当 ———高评语文试题20年怪状评析 □郭宗明 刘长河
一
更好是让我们每一个存眷中国语文高考、存眷中国语文教诲的人先来做几道高评语文试题。
一、下边那段文字,有的处所构想不清晰,请把它理顺(不克不及改动文字和标点)。没必要重抄原文,可在需要调整的语句(包罗标点)底下画横线,然后画到安妥的位置上。(2分)一切科学的研究,就其来源说是理论,就其功用说是批示理论。但是总的说来,仍是要对批示理论起感化。假设科学研究分开了批示理论,它还有什么感化呢?语言科学的研究最末也要回结到批示运用语言的理论上来。———当然,关于批示理论不克不及理解得太狭隘,有的研究课题在批示理论上不是那么间接,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二、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差别的一句是(2分)
A.那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生果一样贵。
C.他的神色跟纸一样白。
D.那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上列第一题是1985年高评语文试题的第一小题。设想者为那道题规定的原则谜底是:“把‘但是总的来说,仍是要对批示理论起感化。’移到‘不是那么立竿见影’的后面,其他改动不给分。”不知今天人们做过那道题之后是如何一种感触感染,归正在20年前的考场上,我们所领会的考生一上来都被那道题给打蒙了,很多考生在那道2分的试题上用往了十多分钟,个别考生以至用往了半个小时摆布仍是急得挠耳挠腮。当然也有少数聪明的考生在无法的情状下舍弃了那道题转而往做下面的标题问题了。记适当时有统计说那道题的得分率极低。而更大的一个笑话是,据说那年山东省高考阅卷指导小组的11小我在阅卷前配合做了试题,成果就那第一道小题,11位语言学专家、传授、文学家、特级教师全数将谜底“做错了”。那实是中外测验史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怪世奇谈。试想,那些语言学专家,那些中文传授,那些特级教师,以沉静的心绪,用审阅的目光,在很宽松的情况下来做那道题,尚且城市“做错”,同情我们那些考生,在特定的严重气氛之中,在难以胁制的暴躁心态之下,在分秒必争的紧迫时间里,是怎么来对于如许的试题的。第一道小题就搞出如斯鬼都不晓得若何往破解的“天题”,实不晓得我们的高考命题老爷们是怎么一个心态怎么一个批示思惟?一套合理的试题,出格是高测验题,本应从易到难或先易后难的。
第二道题是1994年高评语文试题的第7小题。命题者为此题规定的原则谜底是B。测验完毕后,那道题在广阔教师以至在语言学家们之中纷繁议论。良多教师和语言学家都认为那道题出得有弊端。有的认为谜底不该是B而应是C。其理由是只要C是比方句,而其他三句都是夸饰句。也有人认为B、D两句是夸饰,C是比方而A是填补主语。有人认为那道题客看上就站不住脚,好比说“那里的蔬菜跟生果一样贵”,蔬菜和生果品种繁多,怎么能笼统地往区分孰贵孰贱呢?有些蔬菜就比生果还要贵。众口一词,莫衷一是,弄得命题者不能不出头具名阐明,说什么那道题“着眼于表达效果的比力(而非着眼于修辞格的术语)”。实是自相矛盾,因为你的标题问题上明明写的是“从修辞运用上”辨析此中一句和其他三句的差别,怎么又酿成“着眼于表达效果”呢?再说,修辞的目标还不就是为了表达效果吗?况且阐明者又推出了许多新的名词术语,诸如什么“描画类”、“构造类”、“表达类”、“形象类”等等,更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总之,那道类似弯弯绕的试题的荒唐是显而易见的。
绝不要认为上述两道题只是20年来高评语文试题中的个别现象,不,不只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普及现象,是20年来高评语文试题之怪现状的典型例证,它们所代表的恰是20年来高评语文试题的大趋向和根本走向。就是走向了繁琐的文字游戏,走向了荒唐荒唐的弯弯绕儿,走向了那些所谓语言学家们创造出来的“语文学常识”的怪圈而愈来愈背离了实正的语文。
那里所强调的20年,是指从1984年以来构成的渐趋固定的试题形式。那种形式根本包罗三大块(做文除外):一、语文常识及运用;二、现代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虽然每年命题者和一些惟命题者马首是瞻的人们都辩白说新的试题又有了什么新改变新构想新创举,但21份全国同一试题和后来许多省市的试题都摆在那里,不难发现那些试题从大致框架到细枝小节根本是一路货色。
在所谓语文常识及运用那第一大块中,无论考字的读音、考字形、考词汇,仍是考成语运用、考标点符号运用、考修改病句,评语意辨析,都无一破例地锐意设想了一组貌同实异、十分难懂的所谓多项抉择谜底让考生们往辨析。并非有些试题有多大的难度,而是辨析起来十分费时十分费事,你得一个个往辨识往肃清往认定。须知高考考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情况,岂容考生们在那里从沉着容地往理顺一段段文字的构想,往“从修辞运用上”辨认“那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那里的蔬菜跟生果一样贵、他的脸跟纸一样白、那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呢?
问题更大的仍是“现代文阅读”那一大块。那个所谓的“现代文阅读”近年来成了广阔师生们的一块心病。各人普及感应在那方面耗时最多,用力更大,学生最不感兴致,教师最无所适从。那一块每年得分率都只在百分之五十摆布。除掉命题者有意出得简单几乎等于送分的那一部门,除掉同窗们蒙对的那一部门,实正契合了命题者心思的其实少少。近年来的“现代文阅读”更把那一大块分红三品种型:一类是所谓天然科学文段,一类是所谓社会科学文段,一类是所谓文学文段。天然科学文段所选的素材当然都是科技论文。在那些论文中,无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系统树(1994年)、转基因做物(1998年)、动物冬眠(1999年),仍是人体干细胞(2004年),命题者所创造的标题问题恐怕连那些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都不成能做对此中的大部门,高中水平的考生们大致只能是盲人摸象式的蒙着做。好在那些标题问题大部门都是抉择谜底,蒙着选也可能做对四分之一。
而所谓社科文段和文学文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十分大。起首是良多选材自己其实不精当以至大可商榷。请看2001年全国试题的“文学文段”第(4)题选的一篇《门》中的那些话:“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做。
在一扇扇门内,隐躲着多么样的奥秘。“……时钟嘀哒响着,天已薄暮,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躲着令人骇怪的工作。……聪明的人老是怀着谦虚和容忍的精神来翻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类各样。有旅店、商铺和公共建筑的转门,……还有离奇的吱吱做响的小门,它们照旧在变相的酒巴间外面晃动,只要从肩膀到膝盖那样凹凸。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量。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哀痛的奥秘屠杀的象征。
“开门是一个神异的动做:它包罗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进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零碎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罗着人世至乐的更高闪现:重聚,息争,久此外情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便在哀痛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抚:它改动并从头分配人类的力量。……”
在那么短短一小段文字中就有好几处,或是明显有弊端,或是很值得商榷。譬如“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从语法上阐明显是不克不及并列在一路的,监狱门(即便有那种专门的门)和玻璃门等本来就不是一类事物。而“滑门和后台门”却是什么门啊?连词典上都找不到。“天已薄暮,炉火正旺”和“也可能隐躲着令人骇怪的工作”之间,上下文语意底子就不连接不跟尾。又有几人见过“照旧在变相的酒巴间外面晃动”的“只要从肩膀到膝盖那样凹凸”的门呢?“聪明的人老是怀着谦虚和容忍的精神来翻开他的前门”的“前门”到底象征着什么?怀着谦虚和容忍的精神翻开他的前门干什么?还有没有后门啊?开门的“神异的动做”又是如何“包罗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进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零碎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的?“一扇门的开启”又是怎么“从头分配人类的力量”的?总之,那篇号称所谓哲理散文的工具,不只文字不清通不顺畅达,读起来拗口,语意晦涩,几乎就是不伦不类说话不伦不类行文。那是一种很不诚恳的文风以至是很恶劣的文风。我们有灿若繁星般的语文精品,可命题者偏偏拿如许错谬百出的劣量文稿来做为高考的素材。那让我们怎么理解呢?是命题者本来就是如许的辨认水准吗?
素材自己就是那等容貌,由此设想出来的标题问题更是匪夷所思。好比那第(4)题:下列对那篇散文的赏析,准确的两项是:
A做者通过对各类各样的门的描写,付与“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本身特殊的人生感悟,既表示出积极乐看向上的人生立场,也表示出某些消极的不成知的神异色彩。
D第四段中对开门体例的描写,做者精选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详尽地表示出差别社会层面的人的差别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E第六段中“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柔弱的自白”,那句话反映了做者对“最末判决”的恐惧和对“一个完毕”的哀痛,是做者深入人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
命题者共设想了五个谜底,上述三项是错误的,B、C两项是准确的(从略)。但不知是我们程度太差仍是此外什么原因,我们其实看不出A、D、E三项谜底有什么明显的错误(限于篇幅,不做详细陈说了)。
况且在高测验题中呈现大量辨认和赏析类的标题问题自己就是大谬不妥。因为探究琢磨辞意,赏析文法身手之类的工具,原来就长短常主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工具,怎么能够拿那些众口一词莫衷一是的工具做为权衡考生程度的原则呢?举个例子说,当上个世纪20年代包罗臧克家在内的一些诗人和评论家条分缕析地赞誉闻一多《死水》的身手时,闻一多抱怨臧克家说:“你还口口声声跟着他人吠形吠声地说《死水》的做者怎么长于身手。天呀,那冤枉从何说起!我实看不出我的身手在哪里。”(《中外名家手札集·闻一多致臧克家》)。
连做者本身都不晓得哪儿跟哪儿的事,评论家们当然能够妄加测度,但你不克不及拿那种妄加测度的云彩影里的玩意儿来考学生,而把它们做成高测验题就愈加不科学不慎重不负责啦。可我们的命题者恰好最擅长拿那类工具来难为我们的考生。
再举个例子吧,好比2003年北京高评语文试题第五大题拔取余秋雨先生《夜雨诗意》一文的第四部门(原文从略)做为素材,命题者由此设想了4道考题。那4道考题的第一道是就对辞意的理解,设想了5个选项让考生从中选出两个不准确的选项,其他3道题又设想了8个问题让考生答复为什么如许为什么那样如此。
试想余秋雨先生本身做那些标题问题,能得几分?哪道题做对了哪道题做错了?那四道题所占的分数是18分,占了整个考卷的非常之一还要多,余先生会认为那千把字果实有那么大的含金量吗?假设余先生做的谜底和命题者造定的原则谜底相差较大,或者余先生得分率也不怎么高以至不及格,那又阐明什么问题?(记得前几年王蒙先生等几位闻名做家和闻名语言学家都说过做高评语文试题做不及格的话。)
详细到试题自己来讲,那8个问题的第1个就十分笑话。标题问题是那么设想的,“第一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标题问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原则谜底是“富有的雅士无法实正赏识夜雨诗意。做者借此引出本身的话题。”那实喊我们啼笑皆非,“富有的雅士”怎么就不克不及“实正赏识夜雨诗意”呢?依命题者的意思是只要穷苦的俗人才气“实正赏识夜雨诗意”?余先生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是根据命题者猜度的那个构想那么考虑的吗?能否实的想过“从富有的雅士无法实正赏识夜雨诗意”说起,“借此引出本身的话题”?
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语文教学遭到了人们普遍的量疑以至是强烈的报复,就是因为语文教诲在测验内容和教学办法两个方面存在着总体性和底子性的失误。
二
闻名做家丁玲生前曾有一句名言,她说:“在中国有一个怪现象,原来是明大白白的问题,但就是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中小学语文教诲的问题,不幸也被丁玲一语言中。其实十几年前笔者就曾从教学批示思惟、教材设置、教学办法和高测验题四个方面论述过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拜见拙做《试论40年来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1992年第3期《语文进修》)可惜其时关于“高测验题”一部门内容被编纂先生删掉了。
1995年七八月间,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一批大学生构成了一个“大学生记者团”,沿抗战故地停止摘访。事先《人民日报》就聘请他们写下本身的摘访所得,拟以专版的形式集中颁发。关于如许一次意义严重的活动,编纂们满怀期看收到的13篇稿件里,此中6篇文章中竟有100多个(处)错别字、语病。如“提(题)字”、“语重心肠(长)”、“事(是)非不分”、“鞠躬尽谇(瘁),死然后矣(已)”之类,所在多有……更让人难以忍耐的是一些稿件冗长嗦,言之无物,更罔谈有独到新意。编纂提问道,“那些大学生来自名校,且又颠末选拔,当是校园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汉语表达才能尚且如斯,那么其他学生又会怎么样?”(见1995年8月28日《人民日报》)于是《人民日报》以“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为题在全国范畴内开展了一个月的大议论,最初又邀请一些闻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诲专家、做家、特级教师和天然科学研究人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的看点当然不成能没有一点不合,但对现代大中小学生的语文才能不睬想的现实,以至对整个民族语文程度的滑坡,熟悉却是异乎通俗的一致。就是在那次座谈会上,闻名特级教师于漪教师说了下面一番话:“如今我们的中学教诲是在教学生评语文,而不是学语文。后果至少有三:一是离开现实。如今很多专事汉语研究与写做的学者、传授、文人,都弄不懂某些语文操练题怎么解答,那实是笑话!二是繁琐哲学。无限无尽的单项操练使学生往往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好的文章被‘碎尸万段’,忘了语文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三是形式主义。学生的时间被各类各样的操练占满了,满脑子的长短符号,ABCD,结业时成了做题的‘纯熟工’,实正的阅读操练却很少。如许的应试教诲是把活泼的孩子操练成‘机械化队伍’,应该好好深思一下。……变革语文测验轨制和教学办法才是底子。但光是我们唤吁没有用。教诲有个滞后效应,如今教诲的缺陷不克不及被人们普及熟悉到。几语文教师一提起来都曲掉眼泪啊!我总有无力回天的觉得。”无力回天,瞧其时于漪教师说得多么悲怆!可惜她十年前的那些一孔之见丝毫没有被年复一年的命题者所承受。
1997年4月25日《南方周末》也以“语文高考的‘批示棒’偏了”为题,介绍了武汉的一些语文教诲专家们对高评语文试题的报复(从略)。
曲到1997年10月《北京文学》颁发《语文教诲忧思》以后,媒体上对语文教诲的存眷可谓此伏彼起,也能够说构成了必然的天气。曾经有那么两三年,确实有很多人都很存眷语文教诲。闻论理学者洪禹平先生在评析语文教学的积弊时曾用了“误尽苍生”如许的字眼。他说:“全国所有当父母的,都得为那种繁琐荒唐付出财力、精神。所以我说,那是一件误尽全国苍生的大事。”但唤吁回唤吁,责备回责备,以至报复回报复,那件“误尽全国苍生的大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拨乱归正。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没有走出泥淖,近年来反而变本加厉,愈陷愈深。究其底子原因,就是只要高测验题照旧是那么一个套路那么一副面目面貌,照旧如斯荒唐透顶地搞那些繁琐哲学、形式主义、弯弯绕似的什么修辞、逻辑、语法和臆语式的赏析等等,就是说,只要高测验题那根批示棒照旧如斯荒唐地舞弄,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诲就永久别想走出窘境离开泥潭!
关于不当本地肢解文章和评析文章,林语堂先生有一个绝妙的比方,他曾经转述过《雪涛小说》中的一个故事,说有个爆发户,买了一所新房。伴侣们送他礼品恭喜,有送金鱼的,有送仙鹤的。过了几天,那位仁兄见到他的伴侣们,谢他们送礼的好意,对送金鱼的伴侣说,“你送来的那对金鱼,色彩却是很都雅,但食起来味道平平。”又对送仙鹤的伴侣说,“那种野禽,清炖总有点腥气,仍是红烧为妙。”林语堂先生责备不准确的读书办法,就等于烹金鱼煮仙鹤。而20年来的高测验题以及由此所摆布的所谓阅读教学,恰是在干着烹金鱼煮仙鹤的勾当。
我们不知如许的勾当何年何月才是一个完毕。10年前于漪教师“变革语文测验轨制和教学办法才是底子”的建立性定见,何年何月才气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