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篇工具原来是想留着来港一周年纪念纪念的,不外估量那会儿我又天天把大把工夫奉献给公司,没时间来那里,所以不如如今先写了。11个月的感触感染和12个月的感触感染别离又会差到哪里往?
ok,以下言论,小我看点。
如有差别,纯属一定。
香港女人
香港坊间逢女人必称“靓女”,譬如茶餐厅、菜市,甫一踏进“靓女靓女”之声绵绵不断没头没脑扑来。窃喜之下不成当实:那“靓女”在香港已被喊滥,也就是咱们国语里的通俗称呼“姑娘”罢了。哪怕你貌比无盐,也一样奉送高帽一顶。
可能是因了那个原因,香港大致是一个欠缺美女的城市。想我来港三百多日,在陌头巷尾、电车上下所碰见的能让人面前一亮的美女可谓是廖若星辰;哦,准确点,应该是茫茫黑夜。前次妈妈来了短短两个月,竟然也发现了那个问题。记得那次我们从筲箕湾坐电车回西环,历时一个多小时横贯港岛工具,末端妈妈感慨一句:香港标致的女孩子似乎不多嘛,我看那一路上上下下的都很通俗。也许粤广古来就是南蛮之地,女子不美也不出奇;何况像梁洛施李嘉欣之流都被英皇躲在深闺了,漂泊市道的实恰是囤积居奇也。
办公室的老游君子好色,曾经如许说过:“香港良多女生背影看上往都很不错,但是一转过甚来吓死人!”所以,香港女子不美,但大多有气量(那气量还力透玉背,使得香港女人的背影大多都是婀娜动听的)。女人气量万万种,香港靓女们集中凸现的是“职业化”那一种。正午时分到中环空中游走一圈,就会对香港女性整洁齐截的白领打扮印象深入。记忆里,只要纽约客才是如斯那般。01年圣诞节往纽约,穿了一件鼓鼓囊囊的明黄色羽绒服和宽大的牛仔裤,稠浊在满街穿得西拆笔直气宇轩昂的男男女女中,觉得本身是个彻底的西部乡巴佬。不外,香港女子固然在上班时间穿着讲究,通俗暗里里倒都喜欢着宽大斜挎的休闲拆,反差颇大。
香港女人似乎比别处的女人更爱香烟。自从07年香港全面禁烟之后,烟民大都只能站在街上过瘾;而站在陌头吞云吐雾的,大多是红颜。可能那抽烟也不是上瘾,用上海话来说,就是拿来“拗外型”的;用广东话说,就是“扮有型”了。
香港女人对本身评判颇高。咱们办公室的阿谁博士精英工做狂某日午饭的时候,语出惊人:“香港和上海虽说都是两个女性主导的城市,但是香港女人和上海女人又差别。香港女人是独立,她们有事业有才能有钱,不依靠汉子;上海女人是蛮横,管汉子爱发嗲会做。” 当另眼相看也。
香港汉子
陈冠中的《半唐番城市条记》中收录有一篇文章,是写香港须眉的:
“男孩子们愈来愈清洁了。
并且愈来愈悦目。他们既没有强做MACHO,亦没有EFFEMINATE本身。
新的品种已在我们之间降生,感激POLO、LACOSTE及其他当地造T-SHIRT。
感激意大利时拆、健身会、屈臣氏、花洒及The REGENT,一种CLEAN SENSIBILITY毕竟储蓄积累了足够的能量,酿成LIFESTYLE,酿成V-I-S-I-B-L-E!
’IT TAKES A NAME TO MAKE SOMETHING VISIBLE’ (NIETZSCHE)
于是我们就喊那些尼摘的子女做:LES BOYS。
IN THE ROOM LES BOYS COME AND GO, TALKING OF VIVA MILANO.
AND THEY DON’T SMOKE. quot;
陈冠中那篇 《LES BOYS》原刊于1982年5月的《号外》。二十五年过往,那篇昔时充溢着“以常识分子高屋建瓴的姿势,极尽嘲笑之能事”的典型《号外》风气的警醒文章,在让人笑翻之余、仍然是“放之今时而皆准”的。香港的须眉,和他们的female counterpart一样,在整洁齐截的西拆革履包裹中,显得彬彬有礼、气量卓著。只是,香港汉子身上似乎贫乏一种喊masculinity的工具;那使得他们人人看起来都有点像gay,但是又并不是人人都是gay。可能正如陈冠中所说,香港的Les Boys们“孕育于七十年代的美国大城市,大致属于DANIEL BELL所说的THE NEW CLASS”。他们受过高档教诲,欣然认同布尔乔亚的生活体例,所以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温存”气量应该是浑然天成、是其个性的一部门了。那和传说中的“上海小汉子”有着素质区别,后者是受外力所迫达成,前者则是本身的价值取向铸就,有点“每思君子,温润如玉”的意思。
Anyway,不论是否中意那款,和香港的LES BOYS “一路呈现于场所,老是件赏心乐事:VISUALLY, IF NOTHING ELSE.”
香港人
香港人无论男女,身上都有着深挚的新教伦理气息:敬业、刻板恐怕是我更先能想到的两个描述他们的词汇。那种由内而外的气量,与宗教崇奉无关,与本钱主义精神有关,更与香港狭隘的保存空间息息相关。据说香港全岛面积包罗九龙、新界在内,只要上海面积的六分之一;而那六分之一的地盘又有四分之三是划做郊野地带停止庇护的,所剩的四分之一竟然要承载将近上海二分之一的生齿!在那么强逼拥挤的情况中博命,香港人恐怕“细细个”就耳提面命足够大白“弱肉强食”和“爱拼才会赢”乃保存之王道。
往年公司为纪念在港二十周年出书过一套纪念册,媒介中有资深员工回忆来港创业之初的履历:“他很快便发现,香港的处事做风跟伦敦、纽约判然不同,此中之一即是香港人做生意能够无分日夜。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第二次拍卖会承受拍卖品前夜的一个晚上,他出外晚饭后于凌晨两点摆布回到希尔顿酒店。但酒店大堂内仍有两名客户等着把躲品拿给他看,其后他还接听了三通客户打来的德律风,挂上德律风时已是凌晨三点半。”工做、工做、不断地勤奋地工做,“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博得天主的恩宠从而得救”恐怕是全体港人的动作纲领,只是那里的天主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而是实其实在的大情况。
假设敬业在某种水平上尚能让人钦佩的话,过火的刻板则确实让人生厌。香港人的刻板是新教伦理中禁欲主义的变相再现,关于教条规则的严厉遵守、关于干事办法的稳定通不乖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待人处世的守旧,往往让人生出“萎鱼之肆”的感慨。
香港文化
香港历来被称做“文化戈壁”。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香港的文化很丰富,不是戈壁。不消说业已兴旺的片子和音乐工业,就看看每年数百场的各类国际艺术节、音乐节、时拆节以及大大小小每日几乎不中行的展览,还有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香港早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圣都?
不错,香港在文化开展的硬件方面是得天独厚的,有政府的鼎力撑持,公共资本丰富;从艺术品市场的角度来讲,香港也是继伦敦和纽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艺术品集散地,每年两大拍卖行春秋两季拍卖行情是全球亚洲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 荷李活古董一条街的精良拆潢和高雅气韵,也不是内地任何城市的古玩市场能够相比的。惜乎,那一切不被香港人赏识;准确点,不被大大都香港人赏识。当文化不是大大都人的支流价值看的时候,一个城市很难被认同是“有文化”的。那么香港人都关心什么(哎我们又说回香港人往了):赚钱(君不见全城买马买股买彩票的强烈热闹劲)+ 八卦(龚心如的遗产风波日日头版头条)。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香港被殖民统治一百年,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本脱钩,和西洋文化又没有跟尾到天衣无缝。群众普及对精神食粮要求不高,可惜了那片原来能够鼎力开展“半唐番美学”的土壤。
说到那里,插两个关于香港人的小看察,以见香港国文教诲的微弱。
起首是香港人的字。有一次我在超市的一堵墙上看到一排张贴告白,都是钢笔手写的,无非是社区里面交换册本用品之类的小布告。令人骇怪的是,那些手写笔迹竟然都是同一的卡通体,也就是你会在动漫册本里看到的那种圆圆胖胖很鸠拙心爱的字体。后来我发现,我的同事们的用笔写字的时候,也都是那个字体,不会特殊丑,也不会特殊都雅,至于中国书法原来应该有的那种横撇竖捺、字走龙蛇、逸趣横生的神韵底子就荡然无存。
再说香港人写文章的用词。实的就是,很贫乏。我小我印象深入的是香港人用来描述事物的奇怪性的词汇,用的最滥的就是:难能宝贵/实是罕见/不容错过。
好比,“那批手表将全数以无底价形式停止拍卖,难能宝贵,不容错过。”
又如,“此次征集到的《花鸟十开册页》... ...,内容题材为各类花鸟草虫,设色浓艳而不流俗,实是罕见。”
以致于我如今对“难能宝贵/实是罕见”反常灵敏,并决定必然要在本身的文字中制止呈现那两个词。当然,假设要造句 “今天在香港的陌头碰上一个美女,实是难能宝贵!” 仍是蛮贴切的。
或者,略微有点翰墨的就用那种很奇怪的词,同样是描述奇怪,他们会用“珍同拱璧”
香港饮食
香港的饮食,前面的文章有说过,那里就不再烦琐了。总结三点,就是:
以茶餐厅为宗
多肉少蔬
味道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