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片名说说看寡对中国书法形象审美的倾向
施政明
“书法表示的是一种形象,一种思惟,一种感情。”形象是思惟的外在表示,感情是思惟由内而外的渲泄。全国第一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其书法以文章主题的淡——喜——悲——淡为主基调,书法“飘如浮云,矫如惊龙”不只表示文字的形体之美,更是文字内容的盘曲、气韵和音乐之美,两者思惟高度一致,得到后人审美感情的共喊。全国第二大行书颜实卿的《祭侄稿》以自成的书体、厚重的笔划随情挥洒,任笔涂抹,构成了与内容相一致的悲忿大方、凝重悲壮的思惟,两者高度同一。如许的书法不单单是书体笔法的表示,更是思惟艺术形象的再现。书法只要根据主题思惟来考虑书体运用,考虑浓淡虚实安放,考虑书法形象的审美,书法才实正成为成熟的,有高度、有宽度的艺术!那一点,我们从在片子、电视片名可见一斑。
《结集号》、《战上海》、《红箭》等都是战争片,其主题是猛烈的,排场是恢弘的。《结集号》行楷书写,笔力健硕,按顿有致,给人以厚实凝重之感,凸显稳重如山、耸曲不摧的英雄形象。《战上海》以行草书写,粗笔重墨。“战”字的“戈”部斜钩笔力刚健,气焰贯穿;“海”字的最初一笔厚墨粗笔出锋,气焰宏伟。“战上海”三字凸显冲锋陷阵、战无不堪的形象。《红箭》行书写之,用笔遒劲。“红”字摆布部仰俯之态,又如飞跃之势;“箭”字笔笔刚毅,字稳如鼎,最初一笔锋如剑,字的形象似顶天登时的英雄,不成进犯。
同样,《庐山恋》、《逃爱》、《半生缘》等是恋爱片,其主题是对美妙恋爱的憧憬和逃求。《庐山恋》行书体书写,笔划圆润,连笔有致,有跳跃的形态,具有美妙愉快的形象。《逃爱》行书体书写,笔划棱涩,“逃”捺笔夸饰,寓意“逃爱”的路第而盘曲,笔划字体的形象凸显影片主题“不打不相爱”。《半生缘》行书体书写,“半”、“生”笔划较重较臃厚,凸显乱世里男女仆人公的痴、怨和爱。“半”的第一笔、“缘”的最初一笔收尾提起,给人以凝重中带有愉快跳跃的形态,表示出那种痴怨中的美妙的恋爱。
《六福喜事》、《杨瑟严》是喜剧片,其主题都是愉快喜笑的。《六福喜事》摘用夸饰的书写笔法,“六”的点画、“福”字的第一点都写成圆形,“福”字的“口”和“田”、“喜”字的两个“口”、“事”字中间的两个笔划也都写成圆形,如睁大欣喜的眼,似张开大笑的嘴,与喜剧“笑口常开”相吻合,其形象十分明显。《杨瑟严》摘用娃娃体书写,“杨”字的“日”,“严”的两个“口”夸饰变形,如心爱的大头娃娃,似憨厚的卡通人物,表示一种无邪可掬的美,以合成喜剧的主题形象。
片子、电视片名根据影片主题创做书法形象,两者合成同一,老苍生看到如许的书法就能间接感触感染到影片的主题内容思惟。书法与影视内容相辅相成,那已是现代老苍生习惯了的审美需要。“当局者迷、旁看者清”,现实的书法创做,却往往是与老苍生的审美相背离,那是书法艺术的哀痛。既然厚薄、浓淡、轻重、粗细等笔法,恬淡、天然、遒劲、雄壮等书风能表示形象、思惟、感情,既然老苍生对书法有了形象的审美习惯需要,中国书法应该存眷并开展主题书法形象的审美。
所以,片子、电视片名书法艺术形象已经给我们一个信号:什么样的内容需要用什么样的笔法书写是看寡喜闻乐见的书法艺术,是提拔中国书法艺术内涵和活力的标的目的,是中国书法艺术走向有高度、有宽度、有生命的道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