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书法史上,王羲之并没有“书圣”之名,其名气以至比不受骗时的一般 书法家,如梁武帝萧衍在《看钟繇书法十二意》中就说:“子敬(王献之)之不迨逸 少(王羲之),犹逸少之不迨元常(钟繇)。” “不迨”,不及之意。唐代时,唐太宗极 度推尊王羲之,不只广为搜罗王书,还亲身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 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笔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
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
通过比力,唐太宗认为王羲之“尽善尽美”,“心慕手逃, 此人罢了,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登峰造极的地位被确 立并稳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 世南、褚遂良、薛稷、颜实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
清代虽以碑学打 破帖学的范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摆荡。“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 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力、揣测,对其无不甘拜下风,推崇备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