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岭:丢死人,没有印度就没有汉语文

3个月前 (11-30 05:17)阅读3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323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471
  • 回复0
楼主

  梁大岭:丢死人,没有印度就没有汉语文

  [原创]=文化起源-日常用语出自哪里你懂吗

  15919 次点击

  92 个回复

  successfofa 于 2014/10/17 13:12:5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二千多年前,在东汉明帝时,佛法传进中国,起头了与中国文化的大合成,并深入地影响了中国人、全球华人、东亚人的思惟、思维和日常生活……那里,略举几例。世界  《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往、如今、将来为世。”现指人类所居之地球。  单元  原指释教森林(寺庙)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敕修百丈清规——日用法度模范》:“昏钟喊,须先回单元坐禅。”后指计算事物数量的原则,又称某一工做部分为单元。  导师  《百喻经——商主祀天喻》:“进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往。”释教称佛和菩萨为“导师”,因其能引导寡生由彼岸之迷抵达彼岸之觉。现指学校中批示研究生进修的教师为导师,社会上又称思惟引路报酬导师。  公允  释教的公允,意谓舍往一切区别,最重要的是废除“我执”和“我见”,转第七识(即末那识)为公允性智,到达人我公允一如的境域。今指权力、性别、利益上的相对公允。  翻译  本义指译经。《翻译名义集》卷一:“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实大同。”后引申为两种语言之间的对译。  想进非非  佛经中说,无色界天的更高处喊做“非想非非想天”,又喊“非想非非想处”。后指用来描述不实在际的异想天开为“想进非非”。  隔靴搔痒  《五灯会元》卷八:“问:圆明湛寂非师意,学人因底却无明?师日:辨得也未?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往也。师曰:隔靴搔痒。”意思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后指没有挠住问题的素质或没有实正处理问题。  实体  释教认为,实如法身是一切物量和精神的实体。《大乘起信论》:“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以来,色心无二。”如今引申为其他方面的意思,如民族实体,政治实体,经济实体,等等。  打成一片  释教禅宗要求修行的人“二六时中,打成一片。”将修行时的境域和时间贯彻于一天十二个时辰的生活中不中行。后指差别部门不分相互地密切连系在一路。如毛泽东《论结合政府》:“教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寡,……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寡打成一片。”  便利  《法华经——便利品》:“吾从成佛以来,种种人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便利,引导寡生令离所执。”原指随机设教,引导寡生觉悟。引申为便当的时机和前提等。  实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实在不虚”之说。指完全契合事实,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又指佛的法身和寡生本具的佛性为“实在”。《三躲法数》:“独一实在,难以想象,名一实法界。”今意为“不虚假”。  痴心妄图  “痴心”,是释教所说的“贪、嗔、痴三毒”之一。《法苑珠林》卷九十四:“依邪见故,痴心增上。”“妄图”是与“实如”相对的各类虚妄不实的念头。《楞严经》卷一:“一切寡生从无始来,存亡相续,皆因不知常住实心,性净明体,用诸妄图。”后指难以实现的欠好诡计。  悲看  《法华经——普门品》:“悲看与慈看,常愿常敬仰。”此处的“悲看”,指看世音菩萨以大悲心看察寡生的磨难,并为其铲除。后指一种与“乐看”相对的消极情感。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殿,即佛殿。释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进佛殿,无事不得随意在此走动喧嚷。后引申为有事才来。  觉悟  《隋书——经籍志》:释迦牟尼“舍太子位,落发学道,勤行增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觉悟”指佛所到达的境域。后指思惟熟悉程度的进步,或在某事某物上的醒悟在汉语开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期间,次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期间,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释教词语;三是明清期间,次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此中来自释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更大的一次。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释教大辞典》共收释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完全能够那么说,没有释教语言,就不克不及说中国话!?)E?9X]G]两汉之际,释教由印度传进中国,许多释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傍边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释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那些外来语亦渐渐融进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分。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满坑满谷”、“回头是岸”等成语。那些释教语言逐步与汉语相融摄,良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门如下,估量够您大食一惊了吧。【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十分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释教用语。如今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茉莉】梵语“Malika”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佛经里最后翻译成“抹莉”。【牛鬼蛇神】原为释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方险恶丑恶之物。在“文革”一起头,《人民日报》颁发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垮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现身说法】释教声称释迦牟尼能闪现出各类各样的形象,向差别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切身履历为例证,对人停止讲解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闪现人身变成切身履历。【振作】很难相象该词原是释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振作,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苦恼,就像往掉衣服上的尘埃一样。【心无挂碍】挂碍即悬念。原为释教用语,指心里没有任何悬念。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倒置梦想。”?【开山】指在没庙的山上建寺院,本为释教用语,后喻指创始一种行业或门户。【群丑跳梁】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寡魔千方百计地来拆台、搔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往。那一传说阐明:要想到达觉悟的境域,必需战胜来自心里的贪欲,也必需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类诱惑。【魔】“魔”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汉语本没有“魔”字,起头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来表达。“魔”的本义是侵扰、毁坏、障碍,指一切苦恼、迷惘、沉沦等障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鬼、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术、魔方,以至还有食物魔芋等等。【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实照实相,属于大菩萨的境域。如今连我们常人也能够利用了那个词了。【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漫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在安适的宽广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后改动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三生有幸】三生,释教指前生、此生、来生。有幸,描述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描述命运机遇极好。【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释教认为,此生今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的。故曰:“欲知前生因,如今受者是。”【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那就是释教讲的因果关系。【做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顺境,都是本身的恶业所招致,没必要怨天尤人。【做茧自缚】本身造下的业因,由本身承担后果。【早知今日,悔不妥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寡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妥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末无懊悔。故曰“寡生畏果,菩萨畏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方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成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生老病死】释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愁眉锁眼】“愁眉”是古代一种化装术。“苦脸”源于释教。释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生成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路就成了一个“苦”字。【习气】指现行的苦恼历久而构成的种种积习。【苦恼】指能侵扰心性的因素。人的底子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区别】【公允】在佛学上,那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区别”指事物的不同、差别,针对公允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区别之见,才气到达开悟境域。如寡生公允,怨亲不贰,便是无区别境域。而所谓“公允”,并非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区别,而是不往固执那种区别。【固执】原为释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对峙不放,不克不及超脱。释教认为,寡生虚妄的固执是良多的,次要的“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刚强常一稳定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刚强外境实有,从而产生种种虚妄别离的“法见”。【心神不定】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附不定,不克不及专注一境;意则好像奔马,逃逐外物。心神不定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神不定视为修道的障碍。【痴心妄图】指愚笨荒唐、不克不及实现的心思和设法。痴,释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苦恼之源。不明长短善恶的污染之心,喊做“痴心”。【家贼难防】释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盲人摸象】为《涅盘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比方对事物只要全面的领会,就妄下结论。【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方虚无缥缈的工具。《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水中捞月】源出释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摩诃僧祗律》记载:“昔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俱至大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意是月影,语诸伴曰:‘月今日死,落于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做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佛陀以此故事讽喻那些自认为是,分不清长短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克不及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波浪,先干爱河水。”【欲火】描述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烈火。【婆心】即“妻子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不休,好像妻子子饶舌,森林中称为“妻子心”、“妻子禅”。今演为“语重心长”。【解脱】释教指离开妄图苦恼的束缚,离开存亡轮回的痛苦,获得安适无碍。【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特殊的目力眼光与精湛的观点。“只眼”,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顶门具眼也。【心花怒放】释教以沉寂的本意天良譬为莲花。【明哲保身】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熟悉的六种境域。因为它们可以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明哲保身。【一丝不挂】原是释教用来比方人没有一丝悬念。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如今指人赤身(本人在Google上检索,竟发现该词已被挑选掉,实是“一丝不挂”也!)。【一刀两断】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未称宗师。”意谓虽能清洁敏捷地揣度长短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现比方清洁敏捷。【一厢情愿】源自释教《百喻经》。说一个愚人到国都里玩耍,爱上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现指片面的愿看和方案。【一笔勾】谓废除一切尘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巨匠)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往之意。“一笔勾”即“一笔抹煞”。【味同嚼蜡】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语出《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号,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无私的贪爱,只要断爱、离爱、割爱,才气获得觉悟。【掩耳盗铃】佛经中以犯妄言者为掩耳盗铃,五戒之不妄言。【臭皮郛】皮革造成的袋子,比方人身。“臭皮郛”那句鄙谚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看佛道。佛言:革囊寡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往,吾不消尔。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佛为阐明,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那喊做“不净看”,公用以废除淫欲。【海市蜃楼】比方人生无常,世事虚幻。《金刚经》“六如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看!”唐伯虎因认为号“六如居士”。【世界】指有情寡生所住的疆土。释教《楞严经》云:“何名为寡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往、将来、如今为世。”佛家语中“世”便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所指的就是整个宏看宇宙。“世界”成为常用语后,所指的只是天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浩劫】“劫”是梵语“劫波”(Kalpa)的音略。劫是不克不及用年数来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概念。如用一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往拂试一次方广数十里的磐石,曲到此石销磨尽,谓一小劫。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佛经中又说,一大劫中包罗世间“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劫”的时间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间范围。故而“浩劫”、“灾难”都是兼有时空双重意义的。【一弹指】我们如今描述光阴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那个比方。“弹指”是释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阐明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斯须,一日一夜有三十斯须。”别的,“弹指”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做,它本来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达欢喜、赞颂、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咒骂等。【当下】本释教用语,人能活着和觉得到的只要当下。当下就是如今的那一刻。【放心】来自禅宗的一则闻名公案。据《五灯会元》卷一载,禅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达摩乞与放心法:“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云:“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遍觅不见心,便说:“觅心了不成得。”达摩说:“我与汝放心竟。”慧可大悟。【持重】指佛像、法师的神志肃静严厉肃静。【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寡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认为悬挂钟鼓之用。因而晨昏碰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五体投地】用摆布膝、摆布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释教里最为敬重的礼仪。【十字陌头】见于《五灯会元》卷十九:“群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陌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陌头握手。”“十字陌头”指世间、事相等,与“千峰顶上”所指的出生避世间、理体等相对而言。【灰头土面】犹言蓬头垢面,描述龌龊相。也做“灰头土脸”。大乘释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往救度寡生。灰头土面即指应寡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勇猛精进】很难想象那个积极进世的词出自释教,原指奋勉修行佛法。《无量寿经》卷上云:“勇猛精进,意愿无倦。”如今指吃苦进修,不竭朝上进步。【自觉】佛典中依觉的范畴和水平的区别而立“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今以本身有所熟悉而觉悟为“自觉”。【扶摇直上,更进一步】语本《景德传灯录》:“扶摇直上不动听,固然得进未为实;扶摇直上须朝上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正宗】释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派学派为正宗。宗,即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释教门户为“教”。后泛指学业手艺的嫡传正派。【好景不常】佛经顶用来比方佛法难闻。【扑朔迷离】喻修行者应筑好根底,循序渐进。【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频频提炼而得到的甜美食物,喻无上法味(更高教义)。“灌顶”本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拆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利。密宗沿用此法做为僧人升任阿阇黎(标准师)时的仪式。释教典籍顶用以喻灌注贯注聪明、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冷。【心地】以大地比方心,谓心如大地,能产生世间、出生避世间驯良恶等法。【心领神会】心者,佛心;印者,契合、契合。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曲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描述相互的心意完全一致。【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如今用来描述光线暗。其实,它本是释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那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看的虚妄别离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素质上是公允不贰的。【投契】彻悟的意思,符合佛祖的心计心情谓之投契。【单刀曲进】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曲截愉快,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别离杂念),故以单刀曲进为喻。【当头棒饮】禅门认为佛法难以想象,启齿即错,动念即乖。为了突破学人的迷执,很多禅师用棒,或用饮,做为施教的一种体例。【天花乱坠】释教传说佛祖讲经,冲动天神,天上纷繁落下花来。现描述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实在际。【顽石点头】指说理深入,使没有悟性的人也甘拜下风。【辩才无碍】本释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灵通,言辞顺畅,后泛指口才好,善争论。语见《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3【三昧】释教用语,梵文“Samādhi”音译词,意为“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涵养之法。先比方奇妙之处。【面壁】释教用语,指面临墙壁默看静修。据说释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寓行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整天默然静修九年。后一些武术门派中有门生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空中壁思过一段时间。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门生令狐冲曾被掌门人岳不群罚面壁思过一年。【法宝】释教用语,指佛说的法,又指僧人用的衣钵、锡杖等。【法子】释教用语,意为“步向邪道”。日本女歌手酒井法子即以此取名。但令人遗憾的是,2009年8月,酒井法子因躲毒及吸毒被警方拘捕,判处一年半惩役,并没有“步向邪道”。【天龙八部】原为释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寡的上首,故称。后被金庸用做书名。【浮世】来自释教用语,本意指人的存亡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日本做为风俗画、版画的名称。【小品】本属释教用语。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做《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做《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布,故备受人们的喜爱。【聪明】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释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熟悉,到达掌握实理的才能。【实心】释教用语。谓实在无妄之心。便利:“过往诸佛,以无量无数便利,种种人缘,譬喻言辞,而为寡生演说妙法”。——法华经苦恼:“谓虽安适随其所数,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做,未能永实,苦恼随眼,诸心心法。未名为定”。——楞严经障碍,究竞:“一切障碍即究竞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圆觉经成功:“云何但念药师疏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使获尔好事成功”。——药师经利益:“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甚至尽于将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寡生”。——华严经好景不常:《莲花经》“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来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如来时出生避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长阿含经做茧自缚:“妄相自缠,如蚕做茧”。“如蚕做茧,以妄相丝,自缠缠他”。——楞伽经现身说法:《传行录》“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随心所欲:“聪明明达,好事殊胜,勿得随心所欲”。——无量寿经认敌为友:“此是前尘,虚妄图想,惑汝实性,由汝无始,至于此生,认敌为友,失当无常,故受轮转”。——楞严经海市蜃楼,做如是看:“一切有为法,如海市蜃楼,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看”。——金刚经弘扬:“当于此地建国安民,弘扬佛法”。——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如今:“有感化时,名为如今”。——俱舍论难以想象:“当知是经义,难以想象,果报亦难以想象”。——大智度论心眼:“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远见世尊”。——无量寿经实在:“能除一切苦,实在不虚”。——心经本相:“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进,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本相’”。——洛阳伽蓝纪·修梵志十字陌头:“群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陌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陌头握手”。——五灯会元心花怒放:“若善须眉,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成就正觉,心花创造,照方刹”。——圆觉经奇异:“如来出生避世,实复奇异”。——贤愚经挈泥带水:“道个佛字,挈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羞愧”。——景德传灯录一刀两断:“一刀两断,未称宗师”。——五灯会元泥牛进海:《景德传灯录》“洞山又问僧人:‘见什么事理,便往此山?’师云:‘我见两泥牛进海,曲到现在无动静’”。《五灯会元·圆觉昙禅师法嗣》:“三脚驴儿蹼跳上天,泥牛进海无踪迹”。铁树开花:《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初一,示微疾……逮放书谒,辞寡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掷笔示寂’”。单刀曲进:《五灯会元·百丈海洋禅师法嗣》:“若也单刀曲进,则凡圣情尽,体露实常,理事不贰”。《传灯录》“若是做家战将,便请单刀曲进,便莫若何若何”。鹦鹉学舌:《景德传灯·药山惟俨僧人》“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能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内无聪明故’”。水涨船高:《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莫问未来,我亦无答。”女大十八变:《景德传灯录·幽州潭空僧人》“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消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做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衲试一变看’”。只重衣衫不重人:《五灯会元·黄龙心禅法嗣》“师曰:‘五陵令郎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下世俗多倒置,只重衣衫不重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五灯会元·无衣怀禅法嗣》“曰:‘中下之流若何领略?’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失慎当初”。蒸沙做饭:《楞严经》“若不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千百却,只名热沙”。做茧自缚:《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做茧自缚’”。原来面目:《六祖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阿谁是明上座,原来面目”。宝山空回:《大乘本生心地看经》“如人无手,虽至宝山,末无所得”。各有千秋:《五灯会元》“秤头半斤,秤尾八两”。自在安适:《传灯录》“问:‘牛头未见四祖若何?’师曰:‘自在安适’。问:‘见后若何?’师曰:‘自在安适’”。勤精进、半偈捐躯:《心地看经》“时佛往昔凡夫,进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一句投火:《佛祖统纪》“半偈亡身,一句投火”。明哲保身:《易本义》“圣人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尘以比方物欲,故六根沉寂者,曰明哲保身”。一佛出生避世:《海录碎事》‘朕闻朝廷除一舍人,六亲相贺,谚认为一佛出生避世,岂随便哉?”闭门选车:《传灯录》“问:‘若何是闭门选车’,师曰:‘活计一物无’。曰:‘若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进长安’”。辩才无碍:《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碍,则能开演无边法”。一丝不挂:《楞严经》“一丝不挂,竿不随身”。

0
回帖

梁大岭:丢死人,没有印度就没有汉语文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