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祖师、藕益祖师:为何念佛往生最初一念必需落在佛号或佛相上?(转载)

2个月前 (11-30 03:09)阅读2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2577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154
  • 回复0
楼主

  《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实信切愿念佛人,不会有横死等祸事.

  如有寡生,坚信是经,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神仙世界阿弥陀佛,即遣看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安适菩萨、狮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躲菩萨、德躲菩萨,宝躲菩萨、金躲菩萨,金刚菩萨、山海慧菩萨、光亮王菩萨、华严王菩萨、寡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照王菩萨、三昧王菩萨、安适王菩萨、大安适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是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印光祖师:实念佛人,即使遇横祸,因仗佛力故绝不会失心丧正念。

  所言大祸临头,功行浅薄,无有掌握,或惧怕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须在坚信佛力、法力、自性好事力、至诚持诵力,均难以想象。勿道无祸,即有大祸,断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诸力加被也。常人须素位而行,则不至因境遇欠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欠好失心者,多皆无坚信力,而兼有顾念前境,不愿放下所致。如被难之时,只思所以遁藏之法,于诸不克不及料理者,概不萦怀。以萦怀不释,有损无益。故曰:「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进而不自得焉。」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认实念,决不至有失心无措之虞。若常怀此惧,久则成病(心病最难医,不成不知)。(续编上·复俞慧郁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净空法师开示:什么是临末最初一念?

  问:临末最初一念是阿弥陀佛,即可往生西方,指的是临末最初一口气,仍是神识分开身体的最初一念?

  答:神识分开身体最初一念,那个才是实的。当然最初一口气也肯定是阿弥陀佛,那是我们可以相信的。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

  尔若心无中行。见佛不难。中行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中行之心即是三涂恶道业也。

  藕益巨匠净土十要问答撷录:念佛往生为何最初一念必需落在佛号上面

  一念十念往生何者为正

  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好像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好像屈臂。

  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打僧骂尊,虽非正逆,是五逆之类也。又一念者。如经云,

  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做虫。

  又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海风破船,生故尸中做虫。

  游玩往来,不离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看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彻悟禅师开示:“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末之缘生一念,可失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成幸运好致,必需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致整天常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罢了。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末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巨匠云:‘临末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印光祖师:"即志切往生,临末遇此眷属,多皆毁坏正念,仍留此界。临末助念,譬如懦夫上山,自力不敷,幸有前牵后推、摆布扶掖之力,即可无以复加。临末正念昭彰,被魔眷恋爱、挪动等毁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丰裕;而亲朋、常识各以己物令其担任,担任过多,力竭身疲,看崖而退。”

  印光祖师:"若无启发助念之人,必受毁坏正念之祸,勿道时间未深者不克不及了脱,即佛念已纯者亦难往生。譬如勇士破围而出,拟搭船逝,被世人之攀挽,立即坠人深潭。”

  印光祖师开示临末最初一念及相关中阴身: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末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往受生于善恶道中,一亳不克不及自做主宰。如人欠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做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往也。(《印光巨匠全集问答撷录》)

  印祖开示开示:与佛响应之人,临末毁坏净念决定不克不及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前生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本身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父母,则求助紧急可虑。二则不于日常平凡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去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筹措哭抽泣。则汝纵有净功,能够与佛响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做,毁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藕益祖师开示:实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最初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域,非刹那生灭散心。

  佛陀十大门生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域

  關於欲界能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进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门定心,取此少部门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巨匠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往生的开示: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进定乃生,故拣往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该系十念后。若行如经文,做一念喜欢,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末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稳定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事实亦独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没必要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欢。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开示:非生灭心就伏住了苦恼

  “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进。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序递次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序递次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进。”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域”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详细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末不成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档次。答彼由造逆及做寡恶。临末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天堂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常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点。故先看日令心坚住。看后诸看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末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判见下:

  藕益巨匠: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巨匠:《妙宗钞》一书,不成动一字。---复唐宜之

  净空法师: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更低功夫

  假设在净土秘诀,说其实的话,连阿谁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那我们安心,得大安适!初禅是实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那种定在释教里有个名词喊「未到定」,固然修定没胜利,没有到达那个原则。譬如六非常及格,他只要二非常,所以他色界天往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那个功夫可以有二非常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非常才气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非常、三非常就能够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可,不克不及往生,更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非常,如许水平才气往生,那是诸位同修必需要晓得的,不至於在那一生把我们那么好的一个时机错过。所以必然要修,要认实的修。

  净土宗祖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

  一,莲池巨匠:中阴身发心来的及吗?

  问:设有一人,前生念佛勤笃,机感未应。此生虽做散善,意常在佛,而为事所绁,不克不及依法修持;一期报尽,又无所感。此人于中阴身,种子忽萌,十念完就,得见佛往生否?

  答:前生以勤笃而植因,今世由怠缓而失果。若使临末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发心,势已无及。愿诸仁者,早为之图。《答净土四十八问》

  经言人欲末时,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气绝好久,方乃召僧击磬,已无及矣。又讹为之说曰:‘磬之喊也,促亡人行赴阎罗也。’其谬一至于是。《竹窗漫笔》

  二:善导巨匠:余多见世人。於通俗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致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曲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喊钟。恰如贼往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念佛尽量受持。是为临末大事。可谓一条荡荡西方路。径曲回家莫问津。

  索达吉堪布: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水平贪执

  假设活着时固执诸法实有并贪执不已,只是口中说临末不贪执是没有意义的。生前你对本身的房屋特殊贪执,天天想着它,临末时要放下恐怕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梦中的神识比醒时的神识清明,进一步来讲,中阴的神识又比活着的神识清明九倍,所以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水平贪执。并且那时只要略微一忆念,立即就会投生为差劲之身。好比你贪执某个动物某人,一霎时就会转为恶趣寡生。因而从本日起我们就要放下一切,专注忆念往生神仙世界。   所谓的修行,就是将本身的心转进邪道,假设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净土,那就是一种更好的破瓦法。各人天天一边用中看对治贪执,一边看想:我不贪财、不贪人,什么都不贪,必然要往生神仙世界。其实那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纷歧定非要大吼:“啪的”。关于我们那些没有境域的人来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更好窍诀了。生起次序递次、圆满次序递次以及传统的破瓦法需要冗杂的看想,良多人没有如许的才能,因而假设能做到什么都不贪执,死的时候自在安适地往生净土,那就是最殊胜的破瓦法。

  地躲经谈中阴身: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功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

  净空法师关于地躲经中阴身经文的注解开示:问:中阴身期间,会碰着哪些情况? 答:地躲经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功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冥冥游神,那就是他的灵魂,我们佛法里面讲的阿赖耶识,世俗人讲灵魂。游神就是灵魂,佛家讲的游神很准确,讲灵魂,那是捧场的话,为什么?决定不灵,他要灵,怎么会到恶道里面往!他到恶道里往,可见得他不灵。所以孔老夫子在《易经》里面讲的话,也很有事理,他称游魂,我们那里讲游神。那讲得很有事理,因为他的速度很快,飘浮不定,确确实实是游魂。《易经》里面讲,「游魂为变」,变就是他往投胎,他又往换一个身体。「冥冥游神,未知功福」,那时候实的是「如痴如聋」,痴痴呆呆的,在七七日内是那个情况。佛讲中阴身,中阴身是模迷糊糊的,看外面空间就像大雾一样,又暗中、又看不清晰。哪个处所有缘分,他就看到那里有光亮,他循著阿谁光亮,他会往找,那是缘分。光的色彩、大小都纷歧样,那就是六道的区别。青莲祖师《地躲经科注》云:“神者,大论云:凡夫人忆想别离,随我心取相,故计有神,即中阴身也。如天人陆玄畅云: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在黑闇中,游行虚空。所谓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而茫茫。故云冥冥游神。”

  佛经、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念佛往生最初临末十念一念相续非生灭心,念佛人自力和佛力各自傲责哪部门?

  《称扬诸佛好事经》云:如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末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寡僧,住其人前,魔末不克不及坏斯等正觉之心」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倒置。’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倒置,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末一念倒置,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不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成一念远离善友,亦不成一念生倒置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妥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沉寂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末,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斯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巨匠开示:自力感化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巨匠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寡生之理。他说:

  “寡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寡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沉寂,不至诚,与贪、嗔、痴响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克不及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另有如斯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幽溪巨匠:娑婆寡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末心不倒置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倒置,即得往生。

  水镜居士王博谦辑述《印光巨匠鉴订》的《临末的一念》一文说的好:“修行人现生证果,是一件极不随便的事;如不克不及现身证果,则最要紧的是临末一念;生西也在此一念,升天堂也在此一念,进天堂也在此一念。那一念是圣凡的枢纽,那一念是人鬼的关头。。。。生天在此一念,生西方也在此一念,仍生人道也在此一念,出错畜生道也在此一念,出错饿鬼道也在此一念,出错天堂道也在此一念。你说临末那一念要紧没关系?”

  印光巨匠对王博谦辑述文章评论:“其语悉本佛祖经论,不外借显浅之文发扬之,以期雅俗同看”!

  索达吉堪布:宁可破戒,不成破见!----唯以邪见断善根

  《中看四百论》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盘。”因而,持戒能够转生善趣,正见能够获得解脱。假设一小我戒律损坏了,只要有正见就还有忏悔的时机;假设他的正见损坏了,即使他在无数劫受持沉寂戒律,可是不要说获得解脱,连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现实上,假设是邪见深重的人,再殊胜的上师也没法度化他,以至佛陀来到他面前也力所不及。假设一小我的观点出了问题,他的行为必定会出问题,如今良多学佛的人行为不如法,就是和他们的观点有关系。因而,修行人嘴巴不会说没关系,没有财帛、权力也没关系,最关键的就是要具足无伪的正见。《华严经》云:“邪见之功,亦令寡生堕三恶道。”什么人随便产生邪见呢?假设是从外道或者边地的野蛮寡生转生来的人,那无论如何宣说善恶因果之理,他们都不会舍弃邪见、产生自信心。世间最可怕的就是邪见,一小我即使修行没有成就也没关系,最关键的是不克不及产生邪见,不然会世世代代贻害无限。邪见者不只断掉了本身解脱的缘分,还断掉了与他亲近者的善根。有的人原来有必然的善根,可是听了邪见者的一两句话,相续中的善根就被彻底损坏了。有些邪见者可能是宿世的恶业成熟了,嘴巴特殊能说会道,讲起歪理来头头是道,损坏了许多人的善根,那种人以后的下场十分同情。良多道友对此深有慨叹,固然本身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家人的邪见,可是他们就像着魔了一样不愿舍弃邪见,也许他们就是从外道或者边地寡生转过来的。

  佛陀临末教言“以戒为师”。楞严经对“戒”字的注解“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净土圣贤录》开示:灵通教理却不克不及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便利神力,将

  其弟袁中道摄到神仙世界对他停止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神仙世界快乐到那种水平,假使我前生时可以严持戒律,我的境域尚不行是如斯罢了。大致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档次更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假设是只要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进八部鬼神寡往了,那种情况我所亲见到的有良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假设只是体悟教理而不克不及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壮,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便利善巧、同情一切寡生,不

  久之后当再相见。假设一不小心一进他途,则可怖可畏。假设不克不及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如今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出格重要,期看你寄语其他一同窗法的学人,没有说天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寡生血肉味道的人,而可以往生此极乐疆土的。即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0
回帖

印光祖师、藕益祖师:为何念佛往生最初一念必需落在佛号或佛相上?(转载)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