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传闻是必然要食元宵的。
我们那管今天喊“十五”,元宵喊“汤圆”。
上学以后每次看见元宵和元宵节都很纳闷,后来毕竟发现了,噢,本来就是那个工具呀。
家乡倒没有必然要上元食汤圆的风俗——可能有,但我家没有严厉施行。
汤圆却是从小起每年妈妈都要亲身做的。糯米粘米按比例混合,淘洗清洁,温水泡一成天。然后泌出水,再添温水,没过米面两指高,用小铁桶提了到邻人家借石磨磨成浆。
妈妈推磨时,我在旁边添米。半勺米半勺水,在磨杆往返的间隙飞快伸手,把勺子里的工具塞进磨眼。一不小心就会被磨秆打到,颇有些惊险。
磨完了米浆,用一块细白纱布,四角绑在成十字形的木头架上——简易过滤安装。米浆倒进往,水总要一两天才气沥干,米浆酿成白白软软的湿面团。趁着气候好,把湿面掰成小块,放在竹簸箕上晒干,收起来,待食时拿出来和上水揉成面。新磨面团做的汤圆比力好食,软糯鲜香,干面块和的汤圆一般都带点酸味,我不喜欢。
大年里,天天早上都要食汤圆,来了客也要食碗汤圆。有时候是大馅圆子,有时候是酒酿圆子。我最喜欢在妈妈做汤圆时往拆台,一团面在掌心揉来揉往,软软的,粘粘的,随心所欲的捏。嗯,其实我很想把它揉成正圆形,丫就是不听话。
妈妈是那么做的:随意从面团上掐一块,五个手指撮起来差不多大,放在左掌心,右手掌心压在上面,团团一揉,就成了一个圆面疙瘩。左手五指攒起面疙瘩,右手食指往中间一按一压,团团一转,面疙瘩中间呈现一圆孔,放馅儿的。凡是都是霉干菜拌肉馅儿和木樨芝麻花生馅儿。
放好馅,捏好孔,再一揉一转,圆圆的汤圆下锅了。边煮边做,熟了的汤圆会飘起来,盛出,先奉晚辈。
家里做的汤圆个大皮薄馅多,更高峰时,我可能能够食七个。春节天天早上那么食,不断到十五。所以,每年那么一次也就够了。
有个关于食汤圆的传奇。传说中,我小叔叔是有神通的,“su”,不知是哪个字,也许是乡音。那神通表示起来类似五鬼移运法,能够把一个工具挪到别的的处所往。
传说我妈妈第一次到奶奶家过春节,各人起哄让小叔叔演出演出。于是乎,小叔叔食了二个汤圆,闭目养神,念念有词一番(或许)。睁眼告诉各人,到山下水井槛边往找吧!功德者奔往一看,二个汤圆在井边青石槛上,腾腾冒着热气。
多神异。我从未见他演出过,传说中是因为食了黑狗肉,失往了那神异的功夫。
做汤圆泡的米,糯米比例略微增加,能够做醪糟,类似于湖南的米酒,但米的比例多良多。前面如斯操做泡好米,一天后泌水,用一口大锅,一个大木甄(上下两通的木桶),还有个我不知喊什么的圆锥状竹编物,底面积和木甄一样大。细白纱布蒙在竹锥上,放在木甄的一头,再把木甄进锅,米进木甄。一层米一层红曲(酿酒的添加物,如今没得卖)。如是蒸几个小时,饭初熟即起,不成太软。起甄时,红曲都融在饭里了,一锅白白的大米饭。小时贪食,就那个饭也能来上一大碗。
把米倒腾出来,随意弄什么拆了,包上一二层棉被,塞在土灶旁边,保热的处所。放一两天发酵。温度极重要,太热太冷都不可。
然后,就酿成香香的醪糟。能够空口食,食多会醒。家人一般煮酒酿圆子,或者酒酿鸡蛋。
酒酿圆子里的汤圆以小为佳,里面不放馅,越小越爽口。如珍珠般沉在碗底,醪糟米浮在碗面,食起来有淡淡酒香。过年时假设有客人到,凡是就食那个工具。是家乡为数不多能够称做甜点的玩意儿之一。
后来分开乡间,妈妈就再没弄过那些工具。本身做起来太费事,外面超市也都有卖,就算了。
念中学时,街上早点展也起头卖汤圆,韭菜肉馅,木樨糖馅,体积比家做的小得多,食量也变小了,一次食五个。
算起来有两个春节没和家人一路过了,如今有点想酒酿圆子的味道。特殊想家做的醪糟。同为过年时筹办的酥肉,香肠。
外婆和小姨做得更好食。
进夜,外面都放起腾腾的炊火。乍一声响,心魂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