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帖 读《读四书大全说》

3个月前 (11-29 12:02)阅读3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302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051
  • 回复0
楼主

  读书志第一百七十二部?《读四书大全说》

  《读四书大全说》,哲学著做。十卷。明清间王夫之撰。成书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做者事迹拜见《读书志第一百六十七部?船山遗书》。

  《读四书大全说》按《四书大全》的卷次为序分为若干章,每章分为若干段,每段阐述一个中心问题。

  《四书大全》是明永乐年间胡广等人以墨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根底,广收宋元以来程、墨派学者对《四书》的阐明而汇成的一部书。王夫之借对《四书大全》的责备,阐述了本身的哲学思惟。该书卷一为《大学》,共十一章。卷二、三为《中庸》,共三十三章。卷四、五、六、七为《论语》,共二十篇。后三卷为《孟子》共十四篇。

  该书在《大学》卷责备先儒将知行别离的看点,认为知和行不成截然分隔,它们是互相依附的:“先儒分致知格物属知,诚心以部属行,是通将《大学》分做两节。大分段处且如斯说,若逐项下手时间,则致知格物亦有行,诚心以下至平全国亦无不有知。”又说:“盖全国之事,固因豫立,而亦无先知完了刚才往行之理。”并举两边下棋之例来阐明知与行的关系。《大全》认为,立教之本在于家教;“所云本者,以家国对勘:教家者,教国之本,孝弟慈者,事君、事长、使寡之本也。唯其不假强为,则同命于天,同率于性,天理时髦,人命各正,非仅可通于家而不成行于国也。……故立教之本,有端可识,而妥帖无难也。”该书认为礼的感化是限欲,那种观点同于《韩非子》。“欲得不辟,须一天成之矩为之范畴,为之防闲,则礼是已。故曰‘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礼以简束其身,矫偏而使一于正,则以此准己之得失者,即以此而定人之美恶,不待于好求恶,于恶求美,而美恶粲然,无或蔽之矣。此修身所认为齐家之本。舍是,则虽欲平情以其家,不成得也。”该书还阐述了“明明德”、“好好色、恶恶臭”、“正心”等命题。

  《中庸》篇阐了然“中庸”的词义;责备程、墨的学风:“程、墨二先生,从《戴记》中抽出者一?篇文字,以做宗盟,抑佛、老,故随拈一句.即与他下一痛砭,学者亦须别离看之使得。”关于“仁”、“尊贤”问题:“仁”字说得来深阔,引往返之于人,又引而回之于‘亲亲、尊贤’,天然不成覆灭,与天然不倒置之节文者,人道也;而尊亲在此,等杀在此,修道修身者以此,故知人道之敏政也。《中庸》此处费尽心力写出,关生切明,诸儒全然未省。”关于仁、义关系,该书说:“仁与义如首之应尾,唤之应吸。”“礼贯于仁义之中而生仁义之大用。”若统论之:则知天者,仁、知之品节者也;知人者,知、仁之同流者也。“人道有两义,必备举然后其可敏政之理著焉。道也、仁也、义也、礼也,此立人之道,人之所当修者。”“道者,天与人所同也,天所与立而人必繇之者也。德者,己所有也,天授之人而人用以行也。……故达德而亦人道也。以德性道,而所以行之者必一焉,则敏之之事也。”从此可看出,修道、修仁、修义、修礼,养成遵道、义、仁、礼之人,那是做人之本。

  《论语》篇首论“学”与“习”的问题,该书认为:“本文一‘学’字,是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包罗原尽,彻乎‘时习’而皆以云学。”显示前人治国之法,贬汉儒蒙昧;“古帝王治全国之大径大法。统谓之礼,故六官所谓之周礼。三纲五常是礼之来源根基。忠、志、文之异尚,即此三纲五常见诸行事者品节之详略耳。所损所益,即损益此礼也。故本文与‘所’字曲顶上说。马季长不识礼字,将打做两橛,三纲五常之外,别有中、量、文。……只此即是汉儒不晓得、大胡乱处。”该篇还有论低廉甜头与复礼问题:“夫谓低廉甜头、复礼,时间相为互成而无待改辙,则可;即谓己不克则礼不复,故复礼者必资低廉甜头,亦犹可也;若云低廉甜头便能复礼,低廉甜头之外,无别复礼之功,则悖道甚矣。”又说:“可云不低廉甜头则礼不成复,亦可云不复礼则己不成克。若漫不知复礼之功,只猛著一股力量,求己克之,则何者为己,何者为非己,曲是不得清楚。”此段文字阐明,低廉甜头的目标是为了复礼,不低廉甜头,礼就不克不及复。但低廉甜头其实不能取代复礼,好象低廉甜头一定会招致复礼。假设不为复礼而低廉甜头,那将是自觉的,是未解低廉甜头复礼之义而招致不得清楚。关于知、行关系问题上,该书责备墨熹的“知先行后”的看点是把知、行分为两节,主张在熟悉过程中“知行始末不相离”,老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那点是对《大学》篇中所述之填补。

  《孟子》篇中论述了理气关系、道器关系和理欲关系等。该书反对程墨将理气朋分为二,强调度气不成朋分。他认为客看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气”和“理”,前者是其物量始基,后者则为其所表示的法例,二者不克不及别离,但“气”是底子,“理”则依附于它。“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强调“天人之蕴,一气罢了,对峙理依于气的“气一元论”。关于道、器关系,该书从气一元论动身,认为道一是指阴阳二气的存在,二是指法例。道好像柳树生长出来的枝叶和其表示的生气盎然之原因,而器好像柳树生长的样子,二者关系密不成分。在理、欲关系上,该书认为天理寓于人欲之中,“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意为人欲得到称心,便是天理的实现。用“末不离欲而别有理”,即“欲外无理”,驳倒墨熹等人的“人欲净尽,天理时髦”的论点,从而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附和胡宏“天理人欲,同业异情”和戴震“理者存乎欲”的论断。孰不知“人欲”自己即为“天理”。

  《读四书大全说》是王夫之思惟成熟期间的代表做之一,看点明显,立论准确,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版本:《读四书大全说》在王夫之卒后,由其子王敔收进《船山遗书》刊行于世,后又收进金陵本《船山遗书》中。1975年中华书局出书了标点本,是用清同治四年(1865年)金陵本为底本,加以校勘、标点、分段而成书的,分上下两册出书,注释前后别离有媒介和标点跋文。

  评:知行互依不成分,道义仁礼人之本;

  低廉甜头目标为复礼,理气道器不别离。

0
回帖

第一百七十二帖 读《读四书大全说》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