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里奇之死

3个月前 (11-29 01:57)阅读3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1318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372
  • 回复0
楼主

  花两个小时再次速读【伊凡.伊里奇之死】。梁遇春赞过,认为没几情节而专注人道;纳博科夫赞过,誉为“伟大短篇中之最伟大者”;莫泊桑赞过,觉得有那一篇,他的“十卷本”等于没写;卡夫卡据说晚年受其影响很深频频阅读。

  ___我读了,引纳博科夫中国研究专家刘佳林引用纳博科夫的话说,托尔斯泰因为俄罗斯做家传统普及性的宗教情结,喜欢逃求“实理”,现实上慕春认为就是救赎问题,即加缪推崇纳博科夫厌恶与不放在眼里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理由,就是他们逃索人之存在的意义,【伊】恰是如许的做品:当生命无可挽回时人才醒悟本身价值的虚无。但我与纳博科夫对那同样不关心,不关心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晓得它的存在,只不外不妥成文学价值的原则,我们更关心它的“原创性”:一小我从抱病到灭亡的一系列精神形态与心理形态交错的演变,我们钦佩那个构想,并且那样天然,固然我们能够灵敏地意识到托翁不断想借着他的病躯之嗟叹而道德说教的阿谁潜台辞,那就是梁遇春说有人认为托尔斯泰没有一部做品是完美无疵的原因,他就比如一个精神团结的人,一方面说着我们为之头痛的呓语,一方面他表示得那种活乖巧现的歇斯底里又让我们悚惧,觉得那种形态实在的好像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我敢斗胆揣度,在卡夫卡【变形记】中表示得那种人一旦不利之后,周遭家人的冷漠,必然有那篇小说的影子:朋辈的虚假,家人的冷漠,下层人的愚忠中显露出的厚道,只不外卡夫卡更失看一些,他间接把伊凡伊里奇变形为一条同样遭到鄙弃的金甲虫。

  总而言之,那个文本值得阐发,当然,我说的可不是什么教文学史的传授津津有味的什么“小范畴的反映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官轨制一个陈旧迂腐而式微的侧面”,一个反证就是托尔斯泰将阿谁时代描写得那么不胜,沙皇却没有拘捕他,换了斯大林,会枪决他。所以俄国沙皇是可以包容责备的以至是锋利的责备,而不是后来列宁斯大林跋前踬后的西伯利亚古拉格。以此,我才恶心愚笨而欠缺艺术审美的巴金们那腐儒而严峻需要逻辑补课的思维,那恰是他们热衷无用忏悔的一大原因,因为良多时候所谓忏悔,就是为曾经犯过的愚笨与柔弱加以道德上的美化,罢了。

0
回帖

伊凡.伊里奇之死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