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欧洲战场上的中国战地记者并不是只做家萧乾一人,还有5个国民党的记者(转载)

4个月前 (11-28 21:49)阅读4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453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9070
  • 回复0
楼主

  “二战”次要有五大战场:承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和欧洲战场(西欧战场)。不断以来中国大陆的良多媒体和册本都说闻名做家萧乾是二战欧洲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二战期间摘访欧洲战事的独一的中国籍随军记者,而现实情状并不是如斯。1991年萧乾本身就在期刊《新文学史料》上颁发文章说了本身并不是“二战”欧洲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因为其时国民党的“新华社”——中心通信社在伦敦和巴黎设立了处事处,那两个处事处的记者余捷元、乐恕人、毛树青、丁垂远和其时国民党“中国国际播送电台”的记者陆铿都做为随军记者摘访了欧洲战事!后来河南教诲出书社出书的《萧乾手札集》和湖北人民出书社出书的《萧乾全集》中,都收录了萧乾1986年写给友人——原国民党“中国国际播送电台”记者陆铿的一封回信,在那封信中他也认可了本身并不是其时欧洲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可是那些年来,大陆仍有良多人说萧乾是其时欧洲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北京青年报》上有一篇文章很详尽地讲了“萧乾是‘二战’欧洲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那个传言产生、传布的过程及其原因:

  题目:《萧乾的苦衷与廓清——他到底是不是摘访欧洲战场的独一中国记者?》。转自2014年6月13日的《北京青年报》的第C03版:

  ◎刘宪阁

  本文做者刘宪阁 北京大学汗青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传布学博士后,现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传授。次要研究兴致为现代中国政治与新闻传布史

  除了那封信,萧乾实的没在别处做过廓清吗?

  萧乾为什么不列举一下昔时欧洲战场上的诸兄呢?

  萧乾做过廓清和更正,为何仍是有人照旧故我,对峙旧说?

  因为一再被鼓吹成“二战期间摘访欧洲战场的独一中国记者”,从《大公报》走出的萧乾往往被认为在生前没有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

  那多半是一种曲解。萧乾昔时亦有其苦衷。假设说起初限于时代布景、社会情况和惧怕心理,“胆怯”的他没有及时出头具名予以廓清,那么后来跟着两岸关系的展开与改进,无论在私家信件、公开文章仍是日常交往中,他都有所深思,并以“我们是一家”做出过廓清和阐明。只不外较少为人们重视罢了

  【毛德传与卜丁】:毛借信提问 卜发文答言

  1999年6月2日,浙江船山的退休干部毛德传给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写了 ,内称一些媒体所谓萧乾是二战期间独一摘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的鼓吹,在外面“反映很坏”!一则可见大陆新闻界相关信息之不灵;二则也太有违汗青,不实事求是。随信还附了一篇以其叔父、原国民党中心社记者毛树清为例的文章,阐明昔时至少还有其别人也在欧洲战场参与了摘访工做,进而指出所谓“独一”之说“显系有误,亟宜廓清”。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收到来信后也很重视,随即于学院主办的《国际新闻界》杂志第4期上,以编纂部传实的形式刊发了那封读者来信以及所附文章。

  随后,《中国青年报》等亦相继推出相关报导。毛德传的文章很快引起一些人的重视,特殊是前述那封信,末尾措辞很锋利:“萧乾先生未见出来阐明本相,什么原因?不详也。”很多读者对此印象深入。据称在另处毛德传以至提问:“萧乾在世时清楚晓得那种情状,为什么不愿公开写文章声明一下呢?”对此,熟悉萧乾并对其个性有所领会的苏福忠却是觉得:“老萧决不会往干那种傻事!”(见苏福忠:《我熟悉萧乾》,《黄河》2000年第6期)

  毛德传的发问无疑比力锋利,很可能也反映了很多人的类似猜疑,觉得萧乾似乎没做出过阐明,缺一个说法。其实,那多半是一种曲解。有位名喊卜丁的读者就重视到,萧乾固然没就此写过文章,但是他写信了,信还颁发了,最少“那也算一个交待”或者说“声明”(见卜丁:《萧乾有过“声明”》,《黄河》2001年第1期)。那么,卜丁所说的那个交待或声明,到底是怎么回事?萧乾实的如苏福忠所言,不会干颁发声明那种傻事吗?出格是除了那封信,他实的没在别处做过廓清吗?

  【萧乾与陆铿】:陆视萧为己“记者生活生计的启蒙者”

  卜丁提到的那封信,指的是1986年4月24日,萧乾给其时在香港办报的老伴侣陆高声的回信。陆高声即陆铿,他视萧乾为本身“记者生活生计的启蒙者”(陆铿在抗战完毕后担任了国民党中心党部的机关报《中心日报》的副总编,可是解放后他留在了大陆。1957年被打为“右派”,不断被关押至1975年,1978年移居香港。——楼主附注)。两人结识,还在1939年春。其时又是做家又是记者的萧乾沿着滇缅公路摘访,来到了云南保山。他期看领会一下边境公众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反响,有人就定见拜候县立中学。到了县中,学校安放正在该校任教、并构成了“保山县抗日救亡鼓吹团”的陆铿出头具名接谈,两人一见如故。萧乾纯朴的立场和诚挚的语言传染了陆铿,“第一印象是记者心爱”。因为1938年为缅甸《仰光日报》写过保山农人为构筑滇缅公路流血流汗的通信,与萧乾接触后,陆铿更增加了做记者的激动,从此担任《仰光日报》的通信记者。后来在《不带地图的旅人,安眠》中,陆铿回忆:“萧乾的言行在我身上收到了潜移默化之功,我之所以抉择记者为末身职业和事业,不克不及忘记萧乾的启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来自中国国际播送电台的陆铿和来自《大公报》的萧乾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在欧洲战场相遇。纽伦堡大审纳粹战犯时,两人几乎同时抵达,故人重逢,又是在异国相聚,兴奋之情能够想见。

  抗战成功后,紧接着发作内战。此时已进进《中心日报》担任编纂与摘访工做的陆铿和仍然办事于《大公报》的萧乾,一路为揭露暗中政治、庇护国度利益与公众福祉而斗争在新闻岗位上。1949年以后,两人又都人缘际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留在了大陆。曲到l957年,萧乾在北京被划为右派,陆铿亦在昆明同遭此劫。

  汗青演进到1979年,陆铿与萧乾在香港重逢。尔后不久,陆铿相继办起《中报》、《苍生》杂志和《华语快报》等刊物,并屡次邀萧乾写稿。但是履历了1949年以后的历次运动,萧乾为本身定了一条端方:不在“外边”颁发文章(香港《文报告请示》、《大公报》和三联书店却是算在“里边”)。也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给陆铿办的几个刊物寄过文章。对此,陆铿亦“颇能原谅”,并未影响两边的私谊。

  【萧乾与胡政之】:胡更先提此说法 萧最末落于纸面

  1986岁首年月,陆铿又给萧乾写了封信。很可能是有感于1985年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功四十周年前后报刊杂志上的一些说法,他曲陈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的中国随军记者不但萧乾一个,还有余捷元、毛树清、丁垂远、徐兆墉,以及他陆铿本人。信里以至还有向萧乾问责之意。

  接信后,萧乾感应不克不及再连结沉寂,有需要做出阐明。他告诉陆铿:本身“绝无意以欧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自居”;何况本身“一生旨趣次要在文学方面,新闻对弟仅是个职业罢了”。既然如斯,何以会呈现被衬着成独一记者的那种情状,出格是问题呈现后,他“又何以不立即更正”?对本身的苦衷,萧乾在回信中做了一点“阐发和回忆——或者说反省吧”。

  此前,萧乾确实在回忆文章中利用过“独一的中国记者”如许的措辞,不外那是转述胡政之的话。1944岁首年月,他正在剑桥皇家学院研习英国心理派小说,并筹办于次年攻取硕士学位。此时胡政之正好随访英代表团来到剑桥,尽量劝他舍弃学位往当正式记者:“那可是你一生更大的时机。前次大战,我是欧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那回轮到你了。”

  关于胡政之的那番劝导辞,萧乾在其他几处回忆中也提到过。好比《未带地图的旅人》:“从小我来说,你的时机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赶上了。那回,时机轮到你了。”又如《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第一次欧战给我赶上了,那回该轮到你了。”详细说法虽不尽一致,但内容附近,大致可信。不外也没有独一字样。

  却是在另一处,萧乾实其实在地写到了他本身是“独一的中国记者”。1982年5月,他为即将出书的文集《海外行迹》,写了一篇代序《在洋山洋水面前》。恰是在那篇代序中,他明白写道:“第二战场开垦后,我穿上一套不称身的棕色戎服,成为欧洲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了。”

  在给陆铿的回信中,萧乾并没有提及那篇文章,而是以转述胡政之劝导的形式,提及了独一中国记者的问题。那恐怕不是一般的记忆失误,而更像是一种特殊的论述战略。并且从回信的上下文看,他如许做似乎也能够理解。因为随后是如许一段自问自答:当他人说他是二战期间西欧战场上独一的中国战地记者时,萧乾为什么不列举一下昔时欧洲战场上的中心社记者如陆铿等诸兄呢?他说:“那就涉及一种心理、一种看点、一种对汗青的立场——涉及看待台湾的许多方面。”

  【涉台政治变迁】:萧乾容许陆铿约稿 期看廓清问题

  前曾言及,萧乾不断没容许陆铿的约稿,此次原来也不诡计例外。但是陆铿来信提到的问题,让他不能不从头考虑,最末决定破一次例。而那一破,不单勇气可嘉,还提出了远比陆铿来信所说的更大的问题。

  颠末多年的社会政治变迁,到1980年代,在大陆要说摘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萧乾确实是唯一的;而在过往的30多年里,良多人也习惯了“看什么都只限于大陆——眼界也只敢限于大陆”。

  到1986年,在涉台方面,“新闻处置上是有所改进了”,但“有些事往往仍是把台湾人民的功绩放弃在外”。在如许一种社会大情况和时代气氛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闻报导及相关论述,天然也不克不及破例。曾几何时,中心社前面还要冠以“伪”字。萧乾坦承:“只是我那个胆怯鬼就没敢说。我就没勇气说:‘不合错误,其时还有中心社的某某某’。”因为根据1949以来历次运动的一些体味,他担忧那么一说的话,“岂不大成问题,并且是‘立场’问题!”不外,当两岸关系进进1980年代中期,他也逐步熟悉到:“其实,应该说,并且就今天的政治天气看,说了也不会出乱子。”所以,他十分感激陆铿的提醒,认为那“非常重要,非常需要”。

  不外,由陆铿的来信,萧乾想到的还不只是“独一中国记者”的问题:“我们要触类旁通,关键还得从底子上改动立场:我们是一家。”他想起了一件往事。1983年访美时,友人赠了一本1949年后跟着国民党往了台湾的老迈公报人陈纪滢所写的《抗战期间的大公报》。原来认为陈氏会把在大陆的那帮老同事骂个狗血喷头,但是恰好相反,全书怀旧之情跃然纸上。萧乾读后深为冲动,匆忙转给老同事徐盈等看了。

  因应着社会的变迁,萧乾觉得,如今是摘取动作、有所做为的时候了:“咱们海峡两岸的同业同业,应当配合树立起‘炎黄子孙感’,应当往爱护保重、培育提拔、发扬那种同胞精神,两岸人民各方面的成就,应写进一本账上。”

  海峡两岸隔断了三十多年,中间怎么会没有一道鸿沟呢?萧乾认为,有沟不成怕,关键是“应该认可、无视那道鸿沟,而且一路脱手,把它一点点地填补上”。也正因而,他十分赞扬老报人陆铿所做的工做,认为那恰是一番沟通两岸的大事业。基于如许一种熟悉,他那回也想“破例外”,不再回绝约稿,而是奋笔疾书,期看借陆铿麾下的场地,廓清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到底有哪些中国记者的问题,从而也为沟通两岸做一点填补工做。

  【萧乾往世】:陆铿撰文驰念 告终一段汗青公案

  在给陆铿的那封回信中,萧乾不单痛愉快快地认可了陆铿、丁垂远等国民党中心社记者在欧洲战场的重要角色,还填补提到一小我,即任玲逊。目前还不清晰,那封回信能否在港台等海外刊物上颁发过。但是我们清晰地晓得,虽然尔后并未专门写文章为此做过更正,但萧乾确实在国内通过如许那样的一些体例做过回应与廓清。

  1991年,萧乾在《新文学史料》颁发回忆文章《我的游览记者生活生计》。此中明白写道:“曾经有人说我是其时西欧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我想在此廓清一下。伦敦大轰炸期间,确实是如许的。可是诺曼地(即诺曼底)登岸、西线大反攻时,舰队街上已经有了由任玲逊主持的中心社。1945年在旧金山,除了中心社,还有来自重庆的其他同业。”(《新文学史料》是我们大陆的“人民文学出书社”主办的一份学术期刊。——楼主附注)

  除了本身公开颁发文字停止廓清,萧乾也对身边的人屡次谈过此事,那些人其时和后来也都以各类体例代他做出过阐明。好比晚年经常活泼在他身边的“三剑客”之一傅光亮,就屡次在差别场所谈到此事。1996年编撰中外名记者丛书《萧乾》卷时,他写道:“有个事实需要廓清,以前的各类报导、论文都把萧乾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独一的中国记者。事实是,除了萧乾,欧洲战场上还活泼着几名国民党中心社的记者,余捷元、毛树清、丁垂远、徐兆墉、任玲逊等。”

  即使昔时提出量疑的陆铿,在收到回信后显然也理解了萧乾的苦衷。1999年2月11日,萧乾往世,陆铿随后写了一篇驰念文章《不带地图的旅人,安眠》。此中还专门说到此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诺曼底开垦第二战场。萧乾其时是第一个也是独一的中国记者。盟军在诺曼底登岸后,中国又陆续派了七个驻欧战地记者。任玲逊和徐兆墉因为要驻守中心社伦敦处事处和巴黎处事处,所以在前线活动的只要萧乾、余捷元、乐恕人、毛树青、丁垂远和我。”陆铿以此形式,为昔时那段汗青公案做了一个告终。

  【“我们是一家”】:鸿沟仍在 还需填充

  能够发现,为了廓清本身并不是二战期间摘访欧洲战场的独一中国记者,萧乾晚年不是没有做出过勤奋。好比写过信,颁发过文章,还对身边很多人谈及此事。但是,即使他的文章颁发了,手札公开了,也有人代为阐了然,但是误会仍然如影随形,久久难以消弭。

  以前面谈到的1986年4月24日那封给陆高声即陆铿的信为例。此信最早收进河南教诲出书社1991年8月出书的《萧乾手札集》。随后,台北商务印书馆1992年5月印行《萧乾选集》时,又收进此中的第6卷即手札卷。2005年10月湖北人民出书社印行《萧乾全集》,此中第7卷手札卷亦收进此信。

  可惜,《萧乾手札集》出书至今已逾20年,那封给陆铿的回信,却几乎没几人重视,更少见引用。所以2005年《萧乾全集》出书时,文洁若特意指出:第七卷是手札卷,“此中最重要的是致陆高声(陆铿)的信”,因为信里谈了二战期间都有哪些中国记者摘访了西欧战场(做家、翻译家文洁若是萧乾的老婆,也是《萧乾全集》的主编。——楼主附注)。在另处,她亦期看读者认实读一下萧乾致陆高声的那封信。里面详尽地谈了萧乾昔时为什么不写专文告诉读者他不是独一摘访西欧战场的中国记者。如今间隔《萧乾全集》出书又是五六年过往了,虽然萧乾和友人们屡次做过廓清和更正,但仍是有人照旧故我,对峙旧说。

  何以如斯呢?或许有人说,收进萧乾给陆铿回信的那些论著太学术化,毛德传的文章也是刊于《国际新闻界》等学术刊物,通俗读者一般不会接触,天然会影响传布效果。那种说法不克不及说没有一点事理。可是,《新文学史料》特殊是《黄河》等期刊相对来说仍是比力通俗的。何况一些群众媒体如《中华读书报》、《文报告请示》等亦曾屡次刊文廓清事实。此外,收集上也有些纠偏补遗的文字。

  显然,此中缘故应该另有所在。在东京湾的美舰“密苏里号”见证汗青,并发出新闻史名篇《夕照》的黎秀石曾回忆说:二战期间除了国民党中心通信社,中国报社在欧洲设有常驻处事处的只要《大公报》一家,力量太薄弱了。至于共 产 党方面的新闻人,更是屈指可数,以至难觅踪迹。在如许的情状下,碰着一些严重社会汗青事务,能拿来说事的中国新闻人本就不多。中心社是和国民党沾边的,天然未便提;《大公报》原来也不克不及提,因为被认定是政学系的机关报,对国民党更是“小骂大帮手”。可是那事实是一份曾获得密苏里奖章那种国际荣誉的有影响的报纸,1949年特殊是1978年以后,在国表里更有不成小觑的感化,出格在统战工做方面。并且不管如何,固然1948年前后一度因对峙“自在主义”而被共 产 党方面的胡绳、郭沫若等责备,但是萧乾事实在1949年以后没有跟着国民党走,而是抉择了站在共 产 党那一侧,留在大陆。所以,萧乾被拿出来说事,称之为二战期间摘访欧洲战场的独一中国记者,也就不敷为怪了。

  不难发现,萧乾被冠以独一的中国记者,其背后若隐若现的,现实上还包罗了多种冗杂心态,出格是仍难脱节政治因素的骚乱与党派纠葛的暗影。因为汗青上那些新闻人其实不都是很亲近共 产 党,以至一度还和国民党走得比力近,或者又涉及其他一些比力灵敏的政治问题,所以持久以来对他们以及相关的新闻活动不断避而不谈。借用萧乾回信中的话来说,一些人还没有实正构成“我们是一家”的心态。鸿沟仍在,还需填充。幸运的是,跟着时代的推移,特殊是国共关系的改进,两岸交往的增加,那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动。而那,也为从头熟悉和评估那些曾经的新闻人、那段曾经的新闻往事,特殊是理解比来百余年来中国新闻历程的隐秘线索,供给了可能。

0
回帖

二战欧洲战场上的中国战地记者并不是只做家萧乾一人,还有5个国民党的记者(转载)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