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一盘散沙,何来集体冲动?

3个月前 (11-28 15:43)阅读2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3569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7138
  • 回复0
楼主

冷漠、一盘散沙,何来集体冲动?

  刘力榕

  内容概要:网友讲的故事与感慨,欠缺“集体冲动”源于“冷漠”、“麻木”与“一盘散沙”。中国人“冷漠”的议论很多,带来政治、社会问题。对“冷漠”的阐发,回结为“国民劣根性”问题,不敷与缺陷。民主政治较好地将人的两面性连系起来,使公民得以“热起来”,但又不“热偏激”。人的自在天性,人起首要“独立”起来;权力保障意识:“唇亡齿冷”、“兔死狐悲”。人的合群本能,结社与自治;中国传统文化隐讳“关系”,封建专造统治者隐讳“结党”;民主政治从正面理解关系与结社。人的理性本能,公民社会的三大特征,“构造”两层含义:人的构造化与社会构造的弹性化。

  网友讲的故事与感慨:“在巴西一个大教堂参与一次宗教活动,那个教区上千人聚集在一路,听一位牧师传教,讲基督的故事,讲着讲着,听寡起头哭起来,四周的人都起头失声痛哭,很快,那种痛哭构成连锁反响,几乎全场的听寡都在痛哭,那可不是咱们所说的那种抽抽泣,或者说是光掉眼泪不出声,那可是名不虚传的放声大哭,许多人以至是嚎啕大哭,没有任何顾忌,完全铺开了哭,由着性质哭,撒着欢儿的哭。”

  “在我们今天那个社会,‘集体冲动’的排场,或者说是‘场’,太稀有了”。(杨家岭:《中国报酬什么欠缺“集体冲动”?》)中国为什么欠缺“集体冲动”?提出了问题,只要感慨,没有答复。

  “冷漠”、“麻木”与“一盘散沙”

  现实上,欠缺“集体冲动”源于“冷漠”与“麻木”;“冷漠”、“麻木”,并且“一盘散沙”,何来“集体冲动”?中国人“冷漠”的议论太多了:“麻木”、“无私”、“冷血动物”、“人道覆灭”,“尽管门前雪,不管瓦上霜”;“别人不是人”,“没有同情心”,唇亡齿不冷,兔死狐不悲;看客心态与文化:“冷漠恐惧”、“冷暴力”、“冷漠杀人”、“哄客杀手”;别人都是鬼,目生人可怕!教师教学生:“不要与目生人搭话,以防被骗”,严峻“相信危机”,有人指摘:“那是在培育提拔冷漠的下一代!”中国人的冷漠,一报还一报,你对别人的冷漠,换来的是别人对你的冷漠,“兔死,兔都不悲,你指看狐悲吗?!”

  中国人的冷漠还表示为“不会冲动”、“不会冲动”、“没有盼愿,没有激情”,“‘冲动中国’,却冲动不了‘人民’”,“不知感恩,大学生对帮助者生病的漠视”,“记者揭露一家公司的劳动前提,员工却不承情”;中国人柔弱,“没有脾性”、 “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打死也不对抗”、“任天由命”、“洁身自好”,小偷、夺劫,旁人视而不见;中国人的“活命哲学”、“乌龟哲学”、“罕见糊涂”与“‘忍’字头上一把刀”。

  国人冷漠的报导很多,故事多多:“围看他杀:谁来挽救萧条的心灵?”李思怡之死!其母吸毒被挠,被关,说有一女儿年幼在家无人赐顾帮衬,执法人员不妥一回事,李思怡就如许活活饿死。有的故事虽证明是编的,但人们仍是信认为实:一位女司机被强暴,一人奋起,被暴徒打,女司机赶那人下车,开车将一块冲进幽谷,与暴徒与麻木的乘客同回于尽。

  冷漠带来政治、社会问题,“莫谈国是”,“国是与我有关?!”“公共之心缺欠”,被侵权者孤掌难鸣、孤掌难喊。在中国很难看到因庇护本身权力而绝食的报导,为什么?庇护权力而绝食会被人认为“傻冒”一个,谁在乎你食不食?你不食,你不想活,与我有什么关系?看笑话的大大超越同情、关心的。绝食,社会的冷漠,使之成不了新闻,引不起人们的存眷。别人与我何干?造假“刹车油”,三分之一的车祸与假“刹车油”有关,消费者轻飘飘:“企业要讲现实”!人命算什么?挣钱第一位。可见冷漠、冷酷到何种地步!

  “冷漠”、“麻木”招致“一盘散沙”。柏杨在《丑恶的中国人》一书中提出中国人“一盘散沙”,至今过往二十多年,可议论不见少:“乌合之寡”、“合不拢”,“中国为何又重现一盘散沙?”“中国人的心为什么是散的?”八十年代传播中国人与日本人一对一、三对三的故事,二十年后,那方面故事反而增加:“倡议集体主义,却没有团队、协做精神;一进‘集体’是‘一窝虫’,分开‘集体’是‘一条龙’”,“一个华人好治理,三个以上华人在一路,治理难度就加大”等。

  不单是“一盘散沙”,更可恶的是“窝里斗”,“一山难容二虎”、“党同伐异”、“三个诸葛亮,不如一个臭皮匠”;自相残杀,“不共戴天,你死我活”,“我得不到,你也别得到”;差劲的群体心态,旁看者文化:爱看他人斗,“他人斗,与我无关,‘任他们斗争着,人民不怀斗,只是看’。”(鲁迅:《伪自在书》)

  “冷漠”、“麻木”与“一盘散沙”,回结为“国民劣根性”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对“冷漠”、“麻木”与“一盘散沙”的阐发,近百年来,学者们大大都回结为“国民劣根性”问题。对“国民劣根性”责备构成两大飞腾:一是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梁启超、胡适、鲁迅、周做人、林语堂等人。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台代表人物有柏扬,孙隆基等,大陆代表人物有刘再复、林岗等。

  陈独秀、鲁迅提出革新“奴性”十足的“国民性”问题,梁启超、胡适、林语堂等人往往通过与西方人比力,提出革新“国民劣根性”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国民劣根性”责备,柏杨的《丑恶的中国人》和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构造》在大陆影响更大,大陆学者责备是从关于人道、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问题的大议论演化而来。

  “国民劣根性”阐发的不敷与缺陷

  “国民劣根性”阐发似乎构成了一种支流文化意识,间接影响到国人对“人的天性”的熟悉。陈独秀、鲁迅提出革新“国民性”问题,可人们往往漠视了“革新”二字,“国民劣根性性”却是常用上,构成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形式,对一些问题,如“冷漠”,“一盘散沙”,套用“国民劣根性”阐发,停留在感慨之上,其实不积极的“革新”。更有一些人将“国民劣根性”做为中国不克不及实行民主政治的理由:“冷漠”、“麻木”、“一盘散沙”,“国民程度低下”,怎么能实行民主政治?怎么能实行宪政?

  所以有人责备鲁迅:“在说中国人是下等种族、有劣根性、五千年的文化是食人的、中国的医术是骗术、要以更大的歹意揣度中国人”;“但本身的心中却不抱太大期看。那是如何一种令人怠倦、压造的境况啊!”(谢俊坤:《鲁迅哄骗了整个中国》)

  “国民劣根性”提法自己也存在不敷与缺陷,与其说“国民劣根性”,不如说中国人的天性弱点更准确。人具有两面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国民劣根性”反映的是人道的“魔鬼”一面;任何社会,任何国度,都存在“国民劣根性”问题,而不是中国独有的。

  周做人却是看到了那一点,周做人根据进化论提出对人道的两点熟悉:“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所以人具有‘兽性’;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所以具有‘神性’(灵性)。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道,可惜各人都做着人,却几乎都不晓得本身是小我,或者活得像个动物,或者自认为是‘万物之灵’……却忘记了本身仍是一个生物”。

  革新“国民劣根性”,很多学者开出处方,林语堂针对“洁身自好”,提出:“中国人变散漫为连合,必先改洁身自好的立场,必改使人不能不洁身自好的社会情况,给中国人民以公允法令的保障。换句话说,要中国人不像一盘散沙,底子要着,在给与宪法人权之保障。”(林语堂:《谈谈中国的国民性》)

  “人道化”的民主政治才气使冷漠的人们热起来

  要使冷漠的国人热起来不随便,一是文化的隋性因素,几千年的积淀;二是轨制问题,几千年的“超不变构造”。但林语堂提醒了一点,那就是实行民主政治,才气使国人“热起来”!民主政治较好地将人道与理性连系起来,使公民得以“热起来”,但又不“热偏激”。

  人的自在天性。使冷漠的人热起来,人起首要“独立”起来。中国人被专造主义窒息了两千多年,独立人格丧失,容不得“小我”保存空间;人格被压造、被扭曲。陈独秀责备封建社会的“奴隶道德”,提出反对封建奴性,要求个性解放。鲁迅认为:“中国人历来就没有争过‘人’的资格,至多不外是奴隶”,乱世“做奴隶而不得”,治世则“暂时做稳了奴隶”,“中国人没有像一个实正意义上的‘人’活过”, “食人”的封建社会不只扼杀人的精神自在,并且连人最最少的生物欲求也扼杀了。(鲁迅:《灯下短文》)

  “独立人格欠缺症;只要肉体,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我’不是独立的‘我’,只是孤单的‘我’;‘人’被蒸发掉了”。(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构造》)分离、孤立的“人”不是“人民”,所以才有“人民在那里”、“人民不存在”的议论。

  民主理念:自在,独立性,人的价值,人的权力

  对自在的逃求,是人的本能;逃求自在,人类才会前进,文明才会开展。人道解放过程,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自在与理性的连系。民主政治垂青“小我”的独登时位和重要性、神圣性,爱默生认为:“每小我因为分享宇宙之灵而都是一个小宇宙;每小我都包罗着其他一切人的本性,神圣的小我是不容许遭到任何人的进犯的。”爱默生强调小我的主看精神,一小我权衡本身的标准不再是其他的小我,而是笼统的小我,那个大写的人潜在于他本身之中。

  那种思惟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根本前提,民主政治强调小我是人类存在的最小的不成朋分的单元,小我即代表了整小我类,小我也是社会朝上进步的末极目标,认可小我的根本威严和价值,将小我做为合法政府权势巨子与权利的根源。“假设‘人民’那个词与构成人民的每个小我无关时,它还有什么意义呢?”(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

  “自在是民主的根本前提;小我自在是社会朝上进步的关键;在美国汗青上独一最有能力的思惟,也许就是自在的概念。”(詹姆斯·M·伯恩斯:《民治政府》)民主政治的权力保障意识:“唇亡齿冷”、“兔死狐悲”。一人碰着被侵权之事,他人不成能不理不睬;因今天是别人,明天被侵权之事可能落到本身的头上。千分之一与百分之百,一小我相对一千人来说,只是0.1%,而关于那一小我来说,就是100%。美国人的“冷漠”与“多管闲事”,对人冷漠,从《中国人在纽约》感慨到王治郅美国履历感慨;对事不冷漠,“多事生非”,事事与本身有关。在中国,因为欠缺那一理念,“暴君的臣民,只愿虐政暴在别人头上,他却在一边幸灾乐祸。殊不知,成果是他本身不克不及幸免。”(鲁迅:《暴君的臣民》)

  人道方面,民主政治有着双重特征:新教文化的性恶论,才有“恶棍原则”,才有“劣根性抵抗劣根性”,才有权利造约权利的轨制安放;杰斐逊的性善论,才有《权力法案》的问世,才有人民自在的保障。(雅各布·尼德曼:《美国抱负》)

  人的合群本能,“政治动物”,结社与自治

  人的合群本能,人的彼此依存性,决定了“人是政治动物”;人类社会是群聚社会,人的存在,总离不开社会关系与社会构造。

  为什么中国人“不合群”?中国传统文化隐讳“关系”,大多只从负面来熟悉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如今仍有人提出:“关系网”是社会的祸患;关系总与裙带、陈旧迂腐、立功联络在一路。中国封建专造统治者对“结党”、“党锢”、“党争”、“党祸”、“朋党活动”非常疑惧和灵敏,并严加不准。将民分之、隔之,散之,就好管;民无私且无助,就听话。所以中国社会没有“结社”、“自治”概念,如今仍有“结社自在是一种社会收集病毒”的议论。中国对自在与次序的研究,儒家学说更存眷次序,更存眷上尊下卑、三纲五常、宗法、礼教,自在是没有地位的。“中国式的‘社会’是一个无力做自我组织而必需由国度往组织之物。”(孙隆基:《中国文化深层构造》P122)

  民主政治往往从正面理解关系,只要关系,才有相信,才有协做;没有“关系网”,何来“社会本钱”?“新教文化提出的‘团队精神’是指相互尊重对方权力以及遵守公共次序。”(孙隆基:《中国文化深层构造》P120)美国倡导本位主义,却更有集体主义精神、社团盟约意识,更具有自治才能。

  人的合群本能。结社、自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构成部门,“早在十七世纪,约翰·洛克曾写道,私家结社对阻遏集权和庇护自在非常重要。”(杰罗姆·巴伦:《美国宪法概论》)“美国被人称做由喜欢参与各类组织的人构成的国度。因为经济、种族、意识形态差别,美国人构成差别的集团,以劝导(鼓吹与游说)、诉讼(借打讼事扩展影响)、律例(影响律例与政策的造定)、选举活动(逃求代办署理人,组建政党)等体例理性表达集团政治、利益诉求。“他们(美国人)附和詹姆斯·麦迪逊的观点,按捺派系的‘医治法’比疾病更蹩脚,仅仅因为自在繁殖派系就废除自在是荒唐好笑的。”(詹姆斯·M·伯恩斯:《民治政府》)

  自治,人的合群本能。托克维尔对美国处所自治感触感染很深,自治在美国有很深挚的文化积淀,蒲月花号,移民宣言。有处所自治,才有联邦造,才有共和宪政。托克维尔认为自治表现美国人的自我组织才能;自治,强调民主的法式,说服的力量;自治,也表现一种宗教精神,一种法治理念。“民主的本色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它就是自治”。(科恩:《论民主》)

  人的理性本能,“人是理智的动物”,社会构造

  “人是理智的动物”,“人是理性的标准”,“民主以理性为根底”,民主社会是一个高扬人道的社会,也是一个理性、理智的社会。自在、结社、自治与次序其实不必然构成矛盾,而是民主社会多元、动态、开放构造的重要因素。

  社会构造,托克维尔提出两点担忧:一是避免政府太强大,太强大随便滥用权利;担忧人民力量太弱,所以提出结社自在的重要性,平稳才有协调、不变。二是避免因“大都原则”而呈现“大都虐政”;担忧少数人的权力得不到保障。因而,美国人更喜欢用“共和”与“民主”两词来阐明美国宪政特征:“大都原则与少数人权力保障的连系”。

  民主政治使公民“热起来”,同时又不克不及“热偏激”,通过社会构造,连结公民的理性。虽中国如今有欠缺“集体冲动”的议论,但不要忘了,中国也有“集体冲动”、“集体疯狂”的年月,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更早的还有阿Q的“革命激情”。

  学者蒂莫西·加通·亚什提出公民社会的三大特征:“一是要素的多样性,‘构造’在多样性里的次序。二是良多组织和机构的自治。三是理性化,人的行为举行‘有礼貌、宽大、无暴力’。”(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抵触》)“构造”两层含义:人的构造化与社会构造的弹性化。人的构造化,即人的组织化,相关于“乌合之寡”,组织化的人更有理性;民主社会多元、动态、开放的构造,具有不变关系、整合利益的功用,并得以构成理性、平稳的社会系统。

  写做时间:2007年1月15日

  刘力榕的电子信箱: liulirong5369@126.com

  刘力榕的博客地址:

  刘力榕的博客专栏:

0
回帖

冷漠、一盘散沙,何来集体冲动?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