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酸枣会盟前后事,讨董前后事,及袁绍曹操出逃的动灵活向

9个月前 (11-28 09:29)阅读2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3838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76768
  • 回复0
楼主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之别传:袁术篇给网友的回复

  文:小A斯蒂芬

  第一篇回复:

  一、《魏书袁绍传》中在“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的前面还有一句话“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那么《武帝纪》中说了什么呢?小我认为应该就是讨董名单中所记载的话,也就是“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牛耳。太祖行奋武将军”

  也就是说《魏书》认为那份名单就是颁发于初平元年春正月,而那也恰是酸枣会盟成立的时间,而桥瑁的三公移书应该是在那更靠后的时间上。可是那个时间内袁绍正在韩馥的把握之下,他是怎么做到“遂以勃海起兵”的呢?

  二、《三国演义》第四回《孟德献刀》,曹操逃走后,李儒说道“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那句话为曹操在小说中的“光棍”起兵打下了合理的展垫。可是很遗憾,在史乘中那件事大相径庭,不单曹操的妾室卞夫人在洛阳,他的儿子曹丕也应该在京城,而且还有许多的跟随者,那我在上一篇已经说到过了。固然卞夫人身世倡家,其时也不是曹操的正妻,但是在曹操出逃以后,董卓应该仍是会将她们监管把握起来的。即使是曹操能够掉臂及她们那些人的人命,照样光棍起兵,董卓总不至于不合错误卞夫人冲击抨击。所以曹操的荥阳之败存在疑点,或者说在时间上存在疑点。试想曹操假设实的在二月与徐荣在荥阳打了一仗,董卓会不晓得吗?董卓一旦晓得,曹操的家小还能有命在吗?可是卞夫人不单没死,后来还当了皇后,而她的儿子曹丕以至还当了皇帝。

  在《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曹操荥阳之败的相关内容,也便是说范晔和司马光对那件事的实在性持否认立场。我小我不敢那么认为,但是在时间上恐怕应该在董卓被孙坚打溃退守渑池的时候。

  至于曹操兵败后在酸枣颁发的规划,其实就是一篇马后炮加发牢骚。既然荥阳之败并非在讨董卓的第一时间,也就是不在二月份,那么那篇牢骚话就更阐明不了什么了。不外在“窃为诸君耻之!”的后面“邈等不克不及用。”的话,能够证实其时袁绍和袁术都不在场。

  三、袁绍逃出京城是与董卓政见反面,但是说他筹备讨董卓却是冤枉。董卓欲行废立,找袁绍来筹议,《魏书袁绍传》记载“绍伪许之”也便是说是假拆附和。可是紧接着袁绍又说“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连在一路其实就是,袁绍说“行,我附和,但是要先和太傅筹议一下。”潜台词就是“太傅附和我就附和,太傅不附和我就不附和。”那么太傅袁隗附和吗?董卓没问,间接对袁绍瞪起了眼睛饮道“刘氏种不敷复遗。”潜台词就是“那事还用筹议吗?”

  史乘在那里记载,袁绍“不该”,也就是不说话,然后横刀长揖而往。横刀代表着逆来顺受有不合,而长揖就是拱手抱拳高举,由上而下的鞠躬,是一种不分尊卑长幼的行礼体例,代表的是袁绍的生气,潜台词就是“你姓董的牛X,我走了!”

  在那里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袁绍反对董卓的不是应为“废立”,而是董卓不把袁氏家族放在眼里的傲岸立场。那其实是董卓军阀身世的一定成果。不外还好,袁隗仍是比力可以沉得住气的“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别离,能保住我袁氏家族地位才是正途。”所以当董卓问袁隗废立之事的时候,一句“如议”处理了所有问题。不单保住了本身的太傅位置,连袁术都闹了个后将军。至于袁绍吗,少不了平息一下他的怒火。既然不情愿在京城,那就往到远一点的处所做一个太守吧!

  第二篇回复:

  你的那个设法来自于《资治通鉴》,原文是“东郡太守桥瑁,诈做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功责,云:‘见强逼,无以自救,企看义兵,解国患难’”。

  《资治通鉴》将那段记载在了关东起兵之前,形成了你的那种设法。但是那段在《后汉书袁绍传》中明白记载是发作在袁氏被杀灭门以后。原文是如许“桥瑁乃诈做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功责,天子危逼,企看义兵,以释国难”

  所谓的移书就是政府机关发布的公函、通知布告。我们先抛开时间的问题不谈,单从那两段记载来看,能够必定一点,就是那份移书是桥瑁假借“京师”里的一个“三公”的名义来“做”的。那份移书既然是被“传驿州郡”那么是不是董卓也会看到那份移书。那么当董卓看到那份移书的时候,是不是那个京师里的三公就要倒大霉了呢!以董卓的性格杀头恐怕算是轻的。而一个三公被杀了的话史乘是不成能不记载的。可是固然在董卓进京的前后朝廷的人事情动十分频繁,有许多人都担任过三公,但是在那此中却并没有人应为那件事而遭到连累,就连不明不白死因的都没有。

  当然也有可能是董卓明察秋毫,并在那位被桥瑁操纵的“三公”的反驳之下,揭露了桥瑁伪造移书的事实。那么如许是不是也就起不到号召州郡讨伐董卓的感化了呢?只要董卓让那位三公再给各地州郡写一封廓清事实的移书,一会儿桥瑁的地位就会荡然无存名看扫地,而关东讨董之祸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还有可能桥瑁写了三公,但是没详尽说是谁。可是如许号召力不单大打折扣,董卓同样能够操纵上面的 *** 破解,只不外人员会多一点,就是让那些担任过三公的人集体给州郡写一封移书罢了。

  所以,桥瑁要想胜利的伪造那封移书,既要有号召力,还不会被拆穿,就必需要找一个身份地位影响力足够强大,而又不会辩驳说话的人。

  一小我假设不会说话,除了哑巴,那就只要死人了。

  那么在董卓主政的初期,有没有一个往世三公呢?谜底是没有!至少在史乘记载中是没有的。不断到初平元年的三月份才因为董卓杀袁氏满门而有了死往的三公,也就是袁隗。史乘记载袁隗“少历显官,先逢为三公”曲到汉灵帝驾崩以前还担任过司徒。

  在袁弘《后汉纪》中,在初平元年的蒲月份往世了一个司空荀爽,荀爽就是荀彧的叔父。在其时颍川荀氏与汝南袁氏并称看族。

  袁隗和荀爽两小我都极具布景地位,小我觉得那两小我被桥瑁操纵的可能性都很大,但是袁隗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应为如许更可以起到说服袁绍袁术撑持讨董的感化。更何况袁隗之前就有过矫诏的前科。

  曾经网上有人说桥瑁操纵的应该是桥玄,桥瑁是桥玄族子不假,但是依据蔡邕所撰写的桥玄碑文,桥玄死于光和七年,也便是公元184年,而那时候汉灵帝尚在,间隔董卓进京也还有五年多的时间。所以那种说法底子站不住脚。

  第三篇回复:

  夏侯渊和张鲁我还没有讲到,就先不说了。我只想问在你的揣度里,你认为其时袁绍到过渤海吗?在我的揣度里至少在界桥之战以前袁绍都没有到过渤海。并且在所有史乘中其实都没有提到过袁绍在讨董卓的时候到过渤海,除了你所说的《英雄记》。我们先来看一下那些记载:

  《三国志袁绍传》“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

  《后汉书袁绍传》“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

  《英雄记》“袁绍之在勃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处置守之,不得摆荡。”

  那里面《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是说“绍遂以勃海起兵”,“ 遂以”的那种表述其实不能等同于人就在渤海,应为那句话也能够理解为袁绍是以渤海太守的名义起兵。两本史乘在“绍遂以勃海起兵”的前面,都是提到董卓拜袁绍为渤海太守的事务,联络前后小我觉得应该是那个意思。所以《英雄记》中“袁绍之在勃海” 的说法底子站不住脚,所以证实不了任何工作。

  裴松之引用《英雄记》的那段记载确实比力完全,但是独一欠缺的就是时间概念。那一点应该不是裴松之忘记加上,而是他引用的《英雄记》中底子就没有写。那其实十分希罕。按理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算是其时的亲历者,关于那些工作的时间应该是把握的十分正确,可是为什么他没有笔录那么重要的时间概念呢?

  其实那个问题也其实不难理解,据考证,王粲创做《英雄记》主体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伐荆州以前,也就是他依附于刘表期间。但是之后曹操攻占了荆州,王粲也就顺势回附了曹操。所以《英雄记》的内容也会因而而发作改动,不然恐怕是会影响王粲的仕途,以至是生命。

  我们再来说“春正月”的问题。从《三国志袁绍传》中“语在武纪”的跟尾点来看,是要将读者认知中袁绍“以勃海起兵”的时间节点引进到“初平元年春正月”上,而且加以固化。那一点与《后汉书》中间接的表述完全区别,范晔是间接写下了“初平元年”的时间。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两者之间关于那件事的揣度是区别的,也就是范晔附和那件事是在初平元年,但是不附和“春正月”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后汉书袁绍传》中“初平元年”那句话的后面曲到“明年,”之间,都是发作在初平元年的事务,但是月份是区别的,那里面包罗“绍遂以勃海起兵”也包罗“绍与王匡屯河内”更要包罗董卓杀袁氏以及诈传移书等等,详尽在什么月份范晔无法揣度,于是就枚举在那里。

  我在上一篇给你的回复中,通过小我的阐发给出了桥瑁诈传移书的合理时间,想来你是其实不附和。并且恐怕你又要要求我给出证据。然而在我看来证据已经给出,只是你不附和罢了。

  以前在和你切磋的时候就曾经说过,我研究汗青的时候,是针对现有史料停止阐发,然后得出可能存在的诸多嫌疑本相,再通过肃清法一一证实那些嫌疑本相的不合理性,最末无法肃清的就应该是最接近本相的谜底。

  现实上关于袁绍的那个问题,只要用常理往揣度就能够得出结论。起首袁绍逃出洛阳以后往了哪里?假设是我,在那个时候只要一个处所可往,就是回家。后来曹操逃出洛阳的时候也应该是如许,只不外鬼使神差走了另一条路。所以袁绍其时是回到了汝南汝阳袁氏家族的老家,以期待复出的时机。袁绍得功董卓是为了袁氏家族的地位,那件事袁隗是最清楚的。所以没多久袁绍的时机就来了。朝廷里董卓与袁隗联手搞定了朝臣,撤换了天子,袁绍也得到了渤海太守邟乡侯的封赏。然后袁绍在家乡招募了一批跟随者就启程前往冀州往到差。能够必定一点,袁绍的第一目的地必然不是渤海,而是往到邺城往见韩馥。原因有两点,一是渤海回属冀州,而韩馥是冀州牧,官方上必需往见一下长官。二个是韩馥是袁门故吏,见个面拉一下关系。可是让袁绍没有想到的是,如今的韩馥是个拥护朝廷的,或者说是拥护董卓的,面临之前朝廷因为袁绍逃出洛阳而发出的通缉令,和如今袁绍带来的委任状,陷进了两难的境地。于是他将袁绍拘留,然后向朝廷求证实伪。也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在陈留郡的酸枣发作了“反政府”的不法 *** ——酸枣会盟。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明白写到曹操“始起兵於己吾”是在中平六年的冬十二月,转过年就是初平元年春正月就显现了关东义兵讨伐董卓的名单。能够必定的说,曹操的所谓“始起兵”是从己吾起兵前往酸枣往参与酸枣会盟,而不是间接往讨伐董卓。

  我们先来看一下其时那些酸枣会盟的成员,起首我们能够必定张邈张超以及臧洪是最后的倡议人。而张邈讨伐董卓的“亦素有心”应该是之前来自于曹操与卫兹的一顿折腾。曹操在逃出洛阳后辗转来到陈留碰着了孝廉卫兹,并与之一路“散家财,合义兵”筹办讨伐董卓,而且还招募了兵勇,《世语》说到达了五千人之多。那么大的动静陈留太守张邈天然是不成能不外问,一问之下晓得了董卓废帝另立的恶行,心中一会儿也起了讨董卓的“素心”。于是就(写信)与兄弟张超筹议。张超的功曹臧洪是个名流,却不断都没有出头的时机,所以其实他是个不怕事大的,于是就积极撑持那件事。

  我认可在酸枣会盟之前就有过传驿州郡的移书,但却必定不是桥瑁做的那一封。应该是张邈张超以及臧洪三小我给诸侯们发往的讨董卓邀请函。他们定好了时间地点邀请各路诸侯前来参议讨伐董卓的详尽事宜。

  在那里,我问你一个问题,换做是你,你会不会前来参与那件事呢?回正假设是我,我可是要好好推敲一番。为什么,应为那是要“反政府”啊!是造反!

  所以响应那件事的人很少,前来参与的人也就更少。兖州刺史刘岱和豫州刺史孔伷全都是凭着与臧洪的关系才来的,而东郡太守桥瑁估量也是撇不开谁的体面才来的。那一点从他们沥血以誓的时候谁也不情愿登坛当出头鸟的现象,能够看出。

  就如许勉牵强强酸枣会盟算是成立了,成立以后面临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确立牛耳的问题,另一个是若何扩展规模扩展力量的问题。那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若何让酸枣会盟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

  各人重视,那里面其时在场的加上臧洪和曹操一共是七小我,此中至少有三个半人与袁绍袁术是“发小”关系。曹操张邈我们就不消说了,张超是张邈的弟弟,有没有在京城里呆过不晓得,但估量多半也是呆过的,我们折中一下算半个。最初一个就是刘岱,刘岱与袁绍的关系非比通俗,袁绍的家眷都是栖身在刘岱家里的,由刘岱负责养活的,刘岱后来因而还得功了公孙瓒。

  那几小我凑到一块,假如不带上袁绍袁术恐怕是不太可能。小我估量袁绍在京城士宦子弟傍边也算是“孩子王”的觉得。于是那些人就像小时候过家家似得,私行做主给袁绍袁术打了保票,认为他们必然会撑持,并将袁绍袁术的名字加进到了讨董名单之中,并且还让袁绍做了牛耳。

  酸枣会盟的成员之所以让袁绍做牛耳,次要仍是考虑到袁氏家族强大的布景。而那却鬼使神差的形成了袁氏家族的灭门惨案。事已至此,木已成船,那些人也只要硬着头皮往前赶。那才又有了“桥瑁乃诈做三公移书,传驿州郡的事务”,诚如我上一次的回复中所说,桥瑁所假借的三公,极有可能就是袁隗。应为如许做第一死无对证,第二将袁氏家族被灭门的责任推得干清洁净。

  那么,为什么是桥瑁做的那封移书,而不是其他诸侯呢?谜底是王粲《英雄记》里写的啊!王粲是怎么晓得的呢?哈哈,当然是曹操说的了!所以呀,建安十三年,嗯,其时所有的重要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吧!而桥瑁又正好是酸枣会盟崩溃后 *** 死的第一个诸侯。而那个算得上是巧合吧!

  小A斯蒂芬写于2019年1月28日。

0
回帖

设想酸枣会盟前后事,讨董前后事,及袁绍曹操出逃的动灵活向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