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一
1.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第一句话是:“初命晋医生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说的是周威烈王正式录用魏、赵、韩三家为诸侯。那一汗青事务,在司马光看来,是周朝礼法彻底瓦解的标记,也是全国大乱的起头,从此君臣之礼就彻底坏了,称王称霸不看名分,只看谁的武力强、聪明高。固然此前有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论实力他们都足以逐君自立,但最初都没敢那么做,就因为礼法还没有坏透,君臣的名分还存在。现在,周王朝本身把本身搞死了,本身捅破了君臣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全国稳定才怪。所以司马光说: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启迪一】事物的瓦解,往往从内部起头。历代王朝更迭,多半先亡于内。每段婚姻的完毕,多半也从内部起头完毕。关于一个组织来说,要持久连结生命力,就要往进化更迭轨制。假设组织没有往更迭进化,外部力量就会迫使它往更迭进化。周礼虽好,事实已经庇护了几百年,再不更新,就没有生命力了。系统为了包管本身的生命力,会停止自我的革命,春秋战国的乱,何尝不是一个系统的自我革命呢?司马光从连结一个王朝原来的不变的角度,会认为那是礼法彻底坏的标记。但假设从一个系统的进化来看,那未尝不是一个起头。
【启迪二】指导者造定的规则本身要相信,同时也要遵守,假设本身毁坏了规则,规则会反噬指导者本身。
2.智宣子和赵简子立后
智宣子和赵简子同时面对持续人抉择的问题。
智宣子诡计立令郎瑶为后,智果就劝他:“令郎瑶固然有才气,但他对人不仁。假设立他为后,智氏必亡。”智宣子心早有所主,又刚强己见,所以不听智果之言,最初立令郎瑶为后。
赵简子则差别,他没有先辈为主想立谁,只是把本身的训诫之辞写到竹简上,别离给两个儿子。三年后,他问两个儿子,大儿子鲁没有说出竹简里的内容,竹简也弄丢了。小儿子无恤就差别了,竹简不单没丢,还随时放在衣袖里,不单随时放在衣袖里,还能背诵它的内容。如许一比,高低立分,赵简子心里也有了谜底,随后立无恤为后。而且还为后人留了条后路,说:日后穷途末路,能够投奔晋阳。
【启迪一】关于一个指导者来说,“才”不是最重要的,“仁”更为重要。仁是什么?仁者爱人。怎么才气爱人?先要知人。知人,就是要领会人心,懂得推己及人。知人了,才气爱人,才气附寡,才气有全国。司马光说: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为什么?小人能“做”,所以死得快。愚人想“做”也“做”不起来,因为智力不容许。
【启迪二】做为指导者,怎么揣度他人的定见能否可靠?一要看那个定见能否带有私心,假设私心了无,即可摘纳;若有私心,便要认真衡量了。二要放到现实中往察看,用本身的眼睛揣度。就像《人物志》里所说:“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败目”。赵简子必定也听到过一些定见,但他抉择通过理论来查验持续人,他把训戒写到竹简上,同时给他的两个儿子。三年后问他们竹简的内容,一个把竹简弄丢了,一个不单没丢,还随时放在衣袖里,不单随时放在衣袖里,还能背诵它的内容。孰贤孰不贤,当下立判。
【启迪三】不要漠视小工作。烹牛犊的鼎能够用来烹鸡,才气大的人小事也能做好。固然只是小小一根竹简,但隔了三年,无恤仍然珍躲着,可见他在拿到竹简的那一刻就已经晓得父亲的心思,没有把它当做通俗的竹简看待。如斯可以知微虑远,何况其他工作呢?于奚有功于卫,不要封地,而要诸侯才配有的辂马带饰,孔子就说:不如多给他封地。为什么孔子那么重视那个小粉饰品?因为孔子考虑的是“礼”,假设把那个小工具给了于奚,礼法就被毁坏了。所以圣人处置工作,总能从小见大,从不明显之处看到明显处,从外表看到里层,从如今看到将来。在现代治理中,我们也要进修那种处事哲学,勿以事小而不为,勿以问题小而不睬睬。
【启迪四】为人着想,既要为人找前途,也要为人留后路。假使不是赵简子为无恤指了明路,赵氏恐怕先亡了。
3.智伯不智
智伯实是个能“做”的人!上位之后,仗着本身实力强大,把玩簸弄他的合作敌手韩康子、魏桓子,属下智国进谏:“主公不防备灾难,灾难一定帮衬!”智伯不听:“我不兴难,谁敢兴难?”一副全国唯我独尊的姿势。
后来,智伯向韩要地,韩康子诡计不给,部属就劝他:“给他吧,你不给他他就打你。你给了他,他必定还会跟他人要地,比及他人不给,肯定会打起来。”果不其然,智伯又向魏要地,魏桓子本不诡计给,部属就劝他:“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给他吧,让他膨胀。”智伯公然膨胀了,又向赵要地,赵襄子很硬气,没有给他。智伯得知,立马发飙了,点齐军马,结合韩、魏,收兵攻赵。
赵襄子出走晋阳,三家围城灌水,智伯自得道:“如今才晓得水也能够灭人之国,哈哈哈哈!”智伯部属絺疵跟他说:“韩、魏必反。”智伯问:“你怎么晓得的?” 絺疵说:“我们如今攻赵,攻下了赵,下一个不利的就是韩、魏了。现在赵快败了,韩、魏没有喜色,反而忧心忡忡,不是要反,又是什么?”没想到智伯第二天就把絺疵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韩、魏。韩、魏两人就说:“那是絺疵那小子给赵氏游说来的,目标就是来团结我们。”他们走了之后,絺疵就进来了,气得半死:“主公怎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个了?”智伯又问:“你怎么晓得的?” 絺疵答复:“我看他们两个看我的眼神,外表很肃静严厉,走得却很急,阐明他们心里有鬼,晓得我拆穿了他们的心思。”智伯听他那么一说,反而不兴奋了。絺疵借机出使齐国,到齐国出亡往了。
后来,果如絺疵所料。赵襄子派人偷偷见了韩、魏二人,晓以唇亡齿冷的事理,韩、魏二人早就大白,三家一拍即合。三更,赵军趁着夜色杀了守堤的小吏,用大水灌了智伯的军营。智伯的戎行忙着救水,乱做一团,三家的戎行簇拥而至,大败智伯。智伯被杀,脑袋被赵襄子漆做酒器。
【启迪一】智伯为什么会亡呢?把玩簸弄韩康子、魏桓子,傲岸!向三家要地,贪利!臣下劝谏不听,刚愎!有知人如絺疵者而不消,量小!知进而不知退,遇难而不备难,短见!有那五大不敷,不亡才怪。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在我看来,德不敷天然是智伯之亡的一个原因,才智偏小也是一大原因。《通鉴》里说他“美鬂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勇敢则贤”,但那些都是“小才”、“偏才”,是刚愎之才,不是“通才”。
【启迪二】絺疵怎么看人的?絺疵说:以人事知之。人事,就是情面事理的意思。一看情面,要懂得察言看色。智、魏、韩联军打了胜仗,韩、魏不单没有兴奋,还面有忧色,以此知韩、魏必反;韩、魏二人见了他,神采和举行变态,以此知智伯把他说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看事理,要按常理推演。赵亡了,三家分赵,但赵亡了,智伯迟早也会吞掉韩、魏,所以韩、魏按常理必反。《人物志》把事物的理分红四种:道之理、事之理、义之理、情之理。也就是:天然的法例、律例轨制、礼义之理、脾气之理。絺疵,能够算得上实正的明理之人。他晓得智氏必亡,所以提早出走齐国。
4.刺客豫让
刺客豫让是威猛型人才,胆色一流,属于一条心干到死那种人。智伯身后,家臣豫让铁了心要给智伯报仇。铁到什么水平?铁到对本身残酷的地步千古难有。先把本身搞成受刑之人,带着匕首,躲在赵襄子宫中厕所里。赵襄子如厕,豫让谋杀,却被挠住了。侍卫想杀了豫让,赵襄子夸他是实烈士,放了他。后来,豫让又用漆涂身,吞炭为哑,在市集行乞,连老婆也没有认出他。他的伴侣倒认出了他,但看他面目全非,心中其实不忍,不由为他流泪:“以你的本事,完全能够臣事赵襄子,假意靠近然后杀了他,何苦搞成如今那副容貌?”豫让说:“假设我做了赵襄子的家臣,又杀了他,即是二心。我所做的,都是极难的事。但固然极难,我也要往做,我要让后世做臣子有二心的人都感应愧疚。”传闻赵襄子外出,豫让伏在桥下。襄子行到桥边,豫让谋杀,马受了惊吓,摆布把豫让挠了起来,赵襄子此次没有放走他,杀了豫让。
【启迪一】在刺客里面,豫让不算有聪明的人,想的都是笨办法,略微拐一下弯他都不情愿。那种人干事,很难胜利。但那种人,往往又能成名。所以说,有些人死于事,有些人死于名,各得其所。根据豫让本身的说法,他是想让后世做臣子有二心的人心感愧疚,他晓得本身的刺杀不会胜利,却仍然罢休一搏,以至不吝自毁描述,不成不谓刚猛!
【启迪二】明知本身是飞蛾,仍是往扑火。从火和旁人的角度看,飞蛾颇为好笑。但若从飞蛾自己来看,却不失为一种悲壮之美。由此,我们无妨根究一下: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外界付与的,仍是自己付与的呢?我想,那里的“意义”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内部意义,一个是外部意义。我们经常说本身的生命默默无闻,没有意义。现实上并不是如斯,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生命的外部意义,只存眷重义的大小。关于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命来说,其本身有其内在意义,那种内在意义是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和别人是没有所谓区此外,而其外部意义却有所谓大小。同样是死,假设豫让改事赵襄子,然后末老,其意义之大小便与刺杀赵襄子而死差别。《资治通鉴》里面,死有良多种,或死于刚愎,或死于忠烈,或死于愚笨,或死于不测,死法差别,死因差别,死的意义也大有差别。往往善末的,多是擅长处世的;被动而死的,多半是智力不周,或者道德不可;主动而死的,则多是成仁取义、舍生取义的,就像豫让。苏格拉底临刑前说:“我抉择死,你们抉择活,谁更快乐呢?只要天晓得。”
5.贤君魏文侯
魏文侯能够说是一个贤达之君。一是守信。文侯和群臣饮酒,吹打间,下起了大雨,文侯却命令备车前去田野。摆布不解。他说:“我和虞人(掌管田猎的官员)约好了,固然那里很欢乐,但也不克不及不遵守事先的约定!”二是善听。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下后封给本身的儿子魏击。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各人说说看。”群臣都说:“仁君。”那时候有个喊任座的人不知好歹,说:“大王攻下中山国,不封给本身的弟弟,却封给本身的儿子,那算什么仁君!”文侯大怒,任座赶紧跑出。又问翟璜,翟璜答:“您是仁君。”文侯问:“从哪里看出来?”翟璜答:“臣传闻君是仁君,则臣是曲臣。适才任座的话很曲,所以我晓得您是仁君。”文侯大喜,派翟璜把任座请回来,还亲身下堂驱逐,把他奉为上宾。三是知用。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又任用李悝主持变法。有一次,魏文侯和田子方饮酒,听音乐,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吧?右边高了。”田子方没答复,只是笑笑。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传闻,国君只要懂得任用乐官就能够,没必要懂得乐理。如今大王熟知乐理,我担忧您对任用乐官反而忽略了。”文侯说:“说的好!”四是看人。魏文侯对李悝说:“我想选宰相,除了魏成就是翟璜,那二人如何?”李悝说:“看人,通俗看他亲近的,富贵时看他交往的,显要时看他选举的,穷困时看他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那五条就能够揣度一小我,又何需要我点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已经选好国相了。”
【启迪】若何做一个好指导?魏文侯给了我们一个谜底。一是要守信。指导守信,才气有威。“威信”一词,威来自于信。二是要善听。基于人道,指导总喜欢听好听的话,可是好听的话里有几句是实在的话呢?所以做一个指导,听好听的话不难,是小我城市听好听的话。关键要能从好听的话里听出实假,从欠好听的话里听出好话。汗青上,那些擅长听欠好听的话的指导,都成了明君,而那些只听得好话的指导,多半成了昏君。因为擅长听欠好听的话的指导,多半具有责备精神,擅长反省。假设举如今的例子,我们能够看看华为的任正非。三是要知用。《人物志》里说:“主德者,聪明平平,总达寡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指导不需要专业,不需要谋求某件事,但要晓得若何用人。就像田子方说的,假设一个君王熟知乐理,那么他对任用乐官的事可能就忽略了。一个好指导,不该该和部属争能,而在于能用强人,用人之所能。四是要看人。李悝提出的看人五法很深入: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后来《人物志》又提出“八看”之法,与此虽有所差别,但足以互相借鉴。八看,就是:看其夺救,以明间杂;看其感变,以审常度;看其至量,以知其名;看其所由,以辨依似;看其爱敬,以知通塞;看其情机,以辨恕惑;看其所短,以知所长;看其聪明,以知所达。李悝的五法,大致相当于“看其爱敬”、“看其所由”,是通过看察一小我在差别境况所亲近的人物,以及在差别境况下的行为动机,从而来揣度那小我的才能与道德。两相比照,八看更为系统,五法例更简便易用。李悝见完文侯出来,碰着翟璜。翟璜问他成果,李悝告诉他大王会选魏成为相,翟璜不平气,说本身推荐了吴起、李悝、乐羊、屈侯鲋等人,功效各人有目共睹,功绩不输魏成。李悝就说:“魏成推荐了三小我,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都成了文侯的教师;而你推荐的五小我,都成了臣子。你推荐什么人,就能阐明你的程度。如斯,你和魏成谁高谁低,不是很清晰吗?”那就是“达视其所荐”。
6.大才吴起
吴起吮疽的故事很有名。吴起为将,与最劣等的兵士同食同住,睡觉不展席子,行军不骑马,亲身担军粮,分管士卒的辛勤。兵士患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兵士的老母亲传闻了那事儿,没有兴奋,反而痛哭。他人问:“将军亲身为你儿子吸毒汁,你为什么要哭呢?”那个老母亲说:“你不晓得啊!往年吴将军为孩子他爸吸毒汁,他爸做战勇猛,从不退缩,最初战死了。现在吴将军又为我儿吸毒汁,我不晓得他又会死在哪里啊!”
吴起又是一个很随便遭人忌恨的人。在鲁时遭人忌恨。齐人伐鲁,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鲁人就思疑他。吴起杀了妻子,得认为将,大破齐军。有人就向鲁侯进谗:“吴起当初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奔丧,曾参因而与他隔绝了关系,如今又为了当将军杀了老婆。可见此人多么残酷无德!“吴起得知此事,怕鲁国治他的功,便跑往投靠魏国。在魏时又遭忌恨。魏武侯时,魏国国相公叔娶了魏国公主,却又忌恨吴起之才。公叔手下就有人献计:"吴起为人我行我素,您能够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出色人才,但魏国太小,我担忧他没有持久留下来的诡计。主公何不尝尝把公主嫁给他,假设吴起没有久留之心,必会辞谢。’仆人您再与吴起一路回往,让公主侮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斯不放在眼里您,必然会辞谢国君的亲事,如许您的计谋就到达目标了。"公叔照此往做,吴起公然辞谢了与公主的亲事。魏武侯不再相信吴起,吴起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在楚时吴起固然做了令尹,变法图强,但仍是遭人忌恨。重用他的楚悼王死了之后,贵戚和大臣做乱,进攻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体边掩躲。大盗用箭射吴起,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一代战神吴起,就那么死了。
【启迪一】我曾经见过一个单元的指导,凌晨两三点开车往接一个出差回来的通俗员工。我其时就慨叹,那几乎就是“吴起吸疽”的现代版本啊,他底下的员工必定拼命为他干活。身在高位的指导,往往会给底下的员工形成间隔感。若何消弭那种间隔感呢?无妨学学吴起。
【启迪二】《人物志》里把人才分红两类,一类是“抗者”,就是脾气刚烈过甚的人,一类是“拘者”,就是拘束过甚的人。“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刚烈过甚,拘束过甚,固然各自的长处很明显,但其短处也很明显。那种狠刚有大才的人,合适做法令轨制的创建者和改革者,不合适做详尽进微的工做。吴起即是狠刚过甚的人,狠刚到什么水平?他人思疑本身,他能够杀了本身的老婆;为了本身的事业,他母亲死了也不奔丧;兵士受伤了,能够亲身吸毒汁;他人当了宰相,就往量问他人不如本身;国君想要把公主嫁给他,他间接回绝了。他的本事极大,以鲁国之小而能击退齐国大军,在魏时魏国就强大了,在楚时楚国就强大了。可是处事太刚,最初也害了本身。曾国藩起初也是太刚,见谁不爽就怼谁,连皇帝都怼,后来在家父(母)丧三年,悟出了“太刚易折,太柔则靡”、“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事理,不再怼天怼地怼空气,起头和那个世界敦睦相处,虽有吴起之功,末不至像吴起那样为人所戮。
7. 子思居卫
子思(孔伋)是孔子嫡孙,也是《中庸》的做者,相传十六岁困在宋国时,就写了《中庸》。那年他在卫国,向卫侯选举了一员上将,还告诉卫侯,那个国度不可了。子思向卫侯选举苟变时说:“苟变的才气能够批示五百辆战车做战。”卫侯说:“我晓得他的军事才气,但他在当税务员的时候,食了民家两个鸡蛋,道德上有瑕疵。”子思就说:“指导用人,跟工匠选木材一个事理,都是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巨木挺拔进云,几人合抱都抱不住,却有几尺朽烂,优良的工匠不会不消它。如今恰是全国混战的时代,卫国应该积极物色英雄俊杰,而不是为了两枚鸡蛋,丧失一员上将,那话可别让别国闻声才好。”卫颓听了,再三称谢。
子思还告诉卫国人,他们的国度不可了。卫侯做了一项错误的决定,全体官员却一致颂扬阿谁决定十分准确。子思对公丘懿子说:“我看你们卫国,实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公丘懿子说:“怎么会糟到那种水平?”子思说:“指导人经常自认为是,各人就不敢奉献本身的定见。做对了自认为是,还会排挤各人的聪明。何况做错了还自认为是,硬要各人颂扬,那几乎是鼓舞险恶。不问长短,一味喜欢听好听的话,能够说是实糊涂。不论是否合理,而只勤奋露出忠贞嘴脸,满口顺承,那就是马屁精。君主昏庸、官员谄媚,而骑在苍生头上高屋建瓴,苍生天然不会认同。假设不断如许下往,国度必亡。”孔伋告诉卫侯说:“你的国度,恐怕将要式微了。”卫侯说:“什么原因?”子思说:“当然有原因,指导说一句话,自认为是,官员们没有一小我敢指出他的错误,官员们说一句话,自认为是,苍生没有一小我敢指出他的错误。君主和官员,个个都自认为贤明盖世,底下的小官小民也同声颂扬。如斯,马屁精就有福了,指出君王错误的人就大祸临头了。如许有益于国度的善政,怎能产生?《诗经》说:‘都说本身是圣贤,谁辨认乌鸦的雌雄?’听起来似乎就在说你们。”
【启迪一】用人不以短废长。木有长短,人也有长短。事理都懂,实行起来却有误差,次要是人的感情在做祟。有些指导起头时也能用人所长,但当人才的短处露出来了,人家一进谗,便盯着人才的短处,起头猜疑思疑了,好比鲁、郑之用吴起。
【启迪二】指导者应该营造如何的决策气氛?不克不及光听好话,要多听“坏话”。有一种决策的办法喊“事前断尸法”,就是在决定一件工作之前,让部属想象工作失败的情景,以此来考虑一些难以想到的因素,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决定。当然,决策不免有错,承受责备才气从错误中吸收教训。所以,用责备与自我责备的手段来营造决策的气氛,更有助于一个组织的良性运转。从汗青来看,凡是擅长纳谏的君主,都成了明君。那么,一个指导者若何才气擅长纳谏呢?儒家里说,要做平平之人,就是要成为一个“无味”的人,因为“无味”,才气调和“五味”,才气客看地看待每小我、每件事。那是一个违逆人道的过程,所以很少有指导能够做到。
8.齐威王(田因齐)
齐威王是个喜欢反其道而行之的人。
他跑到洛阳往,晋见了周威烈王。其时的周王室虚弱不胜,诸侯们早把它抛到脑后,齐威王突然有此行为,各诸侯国大感骇怪,认为那是他的英明之处。
齐威王把即墨城主召到首府临淄,对他说:“自从命你往即墨,我天天都接到控诉你的陈述。然而我派人往即墨奥秘查询拜访,发现你开荒辟田,农做物遍野,人民生活富庶,官员清廉,齐国东部得以平和平静。你之所以口碑欠好,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凑趣我摆布那些当权派。”于是,增加他一万户人家的封邑,做为奖励。又把阿邑城主召来,对他说:“自从命你往阿邑,我几乎天天都听到对你的颂扬。可是,我派人往阿邑奥秘查询拜访,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里田野萧条,农人贫苦。前些时,赵国进攻鄄城,你不率军救援。卫国占据薛陵,你假拆不晓得。我所听到的那些捧你的话,据我所知,都是你拿钱买来的。”于是命令把阿邑城主以及通俗颂扬阿邑城主的人,全都用大锅烹杀了。全国大为震动,官员悚然戒惧,不敢再弄玄虚,各人改动立场,认实干事。齐国大治,成为强国。
【启迪一】齐威王可谓熟谙合作理论,只往洛阳跑了一趟就得到贤名。那就是合作的法例:做他人没有做或不情愿做的工作。假设一个新指导上任,怎么超越前任呢?就是要做前任之前没有做或不肯做的工作。一个新产物怎么侵占市场呢?就是要做他人没有做或不肯做的工作。
【启迪二】指导者若何听言?齐威王告诉我们,要以目正耳,不克不及以耳废目。指导者处在高位,良多信息都被过滤掉了,那时候不克不及相信本身的耳朵,要相信本身的眼睛,像齐威王如许有着本身的耳目往察看本相的,良多君王城市有,即便到现代,企业高管也会有本身的耳目,能够随时验证本身听到的工作的实伪。除此之外,有时候各人交口赞扬的,纷歧定是实的,各人一致责备的,也纷歧定是实的。《人物志》里说:“皆合而是,亦有违比;皆合而非,或在此中。” 有时候,话要反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