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从政的悲剧

3个月前 (11-28 02:53)阅读4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299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983
  • 回复0
楼主

  人们凡是认为,读书人只要出仕即从政当官那一条出路。其实条条大道通罗马,读书人的出路应该是良多的。而哪条道路最合适于本身的开展,则应该根据本人的现实情状来予以抉择和确定。例如三国时的管宁,他勇敢不从政,一心选定了搞教诲,成果获得了浩荡成就,足够实现了本身价值。

   但也有人参不透那层事理,无论本身的气量、特征能否适宜,都一心从政进仕,用非其所长,最初毕竟是一场悲剧。例如孙权手下的张昭。

    张昭为中原名流,出亡江东,被孙策重用。孙策垂青的是他在士医生阶层中的影响,曾把他比之为春秋期间齐国名相管仲。

   孙策临末时托张昭辅佐孙权。张昭本是孙权手下的第一个重臣。孙权对他也非常敬重。但从张昭后来的表示看,他确实不胜政治上的大任。

   从政治决策上说,他欠缺远见和高见。在能否送人量的问题上,他和秦松等大臣筹议了半天也拿不出个主意来。最初仍是孙权本身拿定了主意,召来周瑜在母亲面前做了决定。

   赤壁战前,在能否抗曹的问题上,他是力主投降的。假设依了他的定见,吴国也许底子就不存在了。孙权当了皇帝后,大会百官,在会上称颂周瑜昔时的勋绩。张昭举起手板正诡计说几句赞颂孙权好事的话,还没来得启齿,就闻声孙权说:“其时假设依了张公的定见,如今我们都正在要饭。”张昭听了非常羞愧,伏在地上,汗如雨下。

   从政治程度上说,他欠缺宰相的大度和上下光滑油滑兼顾的能耐。他脾气顽强,容不能不附和见,对下难以处置好与同僚的关系;对上往往当面顶嘴孙权,不重视庇护主上的威信,即便做为谏官,在说话体例上也嫌过分曲露。

   也就是说,从政并不是张昭所长,是偶尔的机遇使他登上政治舞台的。颠末事实的查验,他确实不适于担任像丞相如许重要的职务。所以在议论丞相人选时,孙权两次都回绝了寡臣的定见,没有任用张昭。孙权的决定是对的。

   张昭的特长不在于从政,而在做学问。他从小博学多才,很早就有才名。他所写的关于为旧君讳的论文,颇适当时学术界的赞誉。

   假设他循着那条路走下往,说不定在学术上会有大的成就。可惜他半路改道,从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政,没有什么大的政绩,后来的位置类似半退休,于是又回头搞学问,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但那时年迈体衰,精神不济,所获得的功效是远远不克不及同那些不断专注于学问的人比拟了。

   那就是张昭的悲剧。

   我想,张昭的悲剧关于我们如今的许多人来说,都还有启发意义。

原文做者所属博客:水中浮想曲

0
回帖

张昭从政的悲剧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