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张昭是个文臣带有武略,不如说张昭身为武将而满富文才。
能令江表猛将敬事尊从,以及让一生疆场的孙策委以兵权,特殊是在世兵造的社会,将弱卒强会酿成下欺上的弛军。并且察孝廉不就,举茂才又不该,以汉造选举换成如今的话,张昭被提名候选而不愿就任赴职,当然也没当过孝廉或茂才,后来还因而被拘留进狱。姜子牙就曾把齐国高士诛杀,只因三召不来,周公虽觉不当,但姜子牙认为「使一国效之,看谁与为君子?」此风不成长,功可问斩。
从一起头就是抚军「中郎将」的将名,张昭以武将起身。
点名各中郎将,计有汉朝董卓的「中郎将」、孙坚的假「中郎将」,江表时吴景及徐琨的督军「中郎将」、周瑜的建威「中郎将」、吕范的征虏「中郎将」、程普的荡寇「中郎将」、太史慈的折冲「中郎将」、士燮的绥南「中郎将」、孙静及董承的昭义「中郎将」、孙奂的扬武「中郎将」、孙匡及孙俊的定武「中郎将」、孙河的威寇「中郎将」、孙桓的安东「中郎将」、步骘的立武「中郎将」、吕蒙的横野「中郎将」、黄盖的武锋「中郎将」、蒋钦的讨越「中郎将」、吕据的安军「中郎将」、张温的辅义「中郎将」、骆统的建忠「中郎将」、贺齐的威武「中郎将」、吕岱的昭信「中郎将」、潘浚的辅军「中郎将」、芮玄的奋武「中郎将」、胡综的建武「中郎将」,几乎名为「中郎将」之将领,悉数皆有领兵做战事迹可考。
孙策临死前,托孤给最值得信赖的人,不是周瑜,而是张昭。想当初孙坚部曲因为没有强而有力的指挥者,兵卒皆被袁术吞并,即便程普、黄盖等人虽在,也无法取而代之。相反的,孙策身后,却能由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足见张昭的才能,在孙策身后有条不紊带领各将。
赤壁战后,张昭领兵进攻九江之当涂,孙权则亲征合肥,江表的武将比文臣多,没有理由孙权仅派文臣带兵侵略,除非孙权一起头就不阴谋获胜,所以才派文臣不派武将;此中最合理的阐明,就是张昭本人原来就具有武略。
孙权虽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国人未信」时,承蒙张昭的赐顾帮衬而渡过不稳,但是随后孙权便不知恩义。张昭「上还官位及所管辖」,不单自行舍弃兵权,也退还现实官职,孙权除了封张昭为万户侯的田主,不使涉及重责大任,宁用别人,坚不拜相。根本上张昭的政治生活生计,已经算是养老等死。与其说是暮日老臣年迈无力,不如说是被迫下岗而有志难伸,孙权隔绝张昭的演出舞台,飞龙也只能被困浅滩。
张昭长子张承曾「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次子张休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迁扬武将军」,一家忠烈皆在刀剑上犯罪生辉,更是其武功的表达。莫非说因为张氏文才太好,山越贼寇因钦佩张氏诗词写得太好而投降他杀被俘,那也有可能;但是若不是张氏治军有方,大开杀戒,又岂能破敌夺劫?虽有云「歹竹出好笋」,但「有其父更有其子」,张昭父子的武略传承,或许恰是孙权所提防的重点。
综看张昭的一生,在孙策时遭到重用,在孙权时被萧瑟不消,上谏孙权全遭回绝。孙策身后在孙权之下,张昭其实也等于是活着的死人,落寞寡欢郁郁而末,无法只要英雄能惜英雄,得良知生,蒙昧己亡。孙策的仲父未必是孙权的仲父,固然孙策与孙权相互是兄弟。
从四十五岁辅佐孙权起头,颠末三十六年的漫长下放生活生计,而无任何重要事迹,那就是张昭在孙权家所过的日子,闲暇坐以待毙,无事等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