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张昭是实的“挟持私虑”吗?

5个月前 (11-28 02:53)阅读4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2468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49360
  • 回复0
楼主

  赤壁之战前夜,张昭主张投降,成果孙权没有从命他的主张,获得了以弱胜强的成功。后来孙权称帝,在宴会上挖苦张昭说:“假设当初听你的,我如今已经在要饭了吧。”就因为张昭在赤壁之战前主降,未能迎合孙权心意,并且成果证明是错误的,孙权耿耿于怀,一辈子没提拔张昭做丞相。张昭的主降,和周瑜、鲁肃的睿智勇敢构成了明显比照,也拉低了他的汗青地位。孙权更是对周瑜说:“张昭诸人,各顾老婆,挟持私虑。”孙权说张昭主张投降,是因为无私,只考虑本身的妻子孩子,只想保全本身的利益。那和《三国志》给他的结语“忠謇方曲,动不为己”构成了矛盾。于是我们要问,张昭是一个只考虑本身的人吗?

三国史话——张昭是实的“挟持私虑”吗?

  张昭是孙氏集团的第一幕僚,孙策临死前,将孙权拜托给他,和刘备诸葛亮的“永安托孤”千篇一律。孙策是那么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徐行西回,亦无所虑。”孙策的话里面,就包罗了尽可能地保全江东集团,迟缓投降的意味。张昭主张投降的理论,恰是遵从了孙策的遗言。事实上,赤壁之战前,曹操强大,孙权弱小,武力对抗曹操是一个十分冒险的抉择,假设失败了,那么孙家就彻底完蛋了。张昭主张投降,是从保险起见,是大大都情面理之下的抉择。张昭就算不但为本身,为孙家的利益考虑,也没错。张昭只不外是做了一个通俗人的抉择,而周瑜鲁肃他们长短常人的抉择,并且胜利了。

  张昭对孙权的敬服之情,甚于周瑜和鲁肃。他不时不忘昔时孙策和太夫人的临末嘱托,十分想把孙氏集团搞好。孙权派人封爵公孙渊为燕王,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张昭劝谏孙权,孙权不听,两小我越吵越凶,以致于孙权手按刀柄,发怒说:“吴国的士人进宫拜我,出宫就拜你,我对你的尊崇,也已经到达顶点了,而你还如许在世人面前顶嘴我,我怕我不由得会做出不合错误的工作。”听了那话,张昭看了孙权很久,然后说:“我晓得我的话你听不见往,但仍是竭尽全力,是因为太后驾崩的时候,唤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的话还历历在耳。”说完眼泪就留下来了。听了张昭那掏心窝的肺腑之言,孙权也把刀扔在了地上,与张昭相对着流泪。

0
回帖

三国史话——张昭是实的“挟持私虑”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