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

3个月前 (11-27 08:47)阅读3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309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80
  • 回复0
楼主

  解开

  前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人多认为套话,不认为然。

  现实上,前一句是肄业,后一句是活学,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读死书,死读书,既误己,且误人,甚者误国矣。

  假日有闲,频频体味唐人张旭《草书古诗四首》(部分)墨迹本,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前二首是庾信的《步虚词》: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进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看到句中五云车的阿谁“车”字(古音读chá),从读音突然想到类似的诸多问题。此前,曾看电视上一位书法名家讲座,此中在讲到张旭书写的那一句时,将其按如今通俗话读成了“chē”。心下固然为之哑然,但也并没在意。

  但尔后又曾碰着伴侣家小儿读课本时的个别读法,教师和家长都各执己见,令小孩子很是猜疑。以至与一些在大学做传授的伴侣谈起来,竟也有人主张,没必要给学生讲什么古音之类的,就按如今的通俗话读好了。

  如许的主张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因为,那不单单是古音常识的“死”问题,还有一小我生履历与阅历的“活”问题。

  语言表达是随时代而逐步改变的。中古时有些汉语的读音和如今其实不一样。就以上面提到的那个“车”字来说,曲到清朝时候仍是读“chá”的。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之六六记载说,他昔时从长安得了翰林,回家娶妻,临行前为他赠诗者甚多。此中一位学士蒋文恪诗云:“群仙艳羡送天边,堆叠诗笺压小车。立即玉郎春应醒,满身香雪落梅花。”袁枚是乾隆时人,他所例举的那首诗格律严谨,我们如果把那里的“车”读做“chē”,就无法押韵了。再早些,有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把“车”字读做chā就合韵了。

  现实上,现代人们韵母读做“e”的,中古时候往往是读“a”。例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首南北朝期间的古老民歌里呈现的两个“野”字,读音就是yǎ而不是yě。又如杜牧《山行》:“远上冷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泊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良多人都晓得那里的“斜”字读xiá而不读xié,但其实诗中“泊车坐爱枫林晚”的“车”字也是读chā的。又如白居易《长恨歌》“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那里的两个“夜”都应该读yà而不克不及读yè。再如《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那里的“爷”就要读做yà。

  还能够信手举出若干案例,如 “些”在古音中,应读xiā而不是xiē,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之二三题云:“病容枯槁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诗中最初一句中的那个“些”就不克不及读xiē。

  曾碰着有人置疑古诗中的良多字是刻印之误,例如李白《看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曲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失意新停浊酒杯。”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迈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了解,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那此中的几个“回”字,如按如今读huí,明显不合韵律。其实古今音是有变异的,在古代汉语中,ui和ei一般都读ai的音,“回”应读做huái。

  那几首诗中的韵脚,在南宋时候编撰的《平水韵》中,都回为“十灰”韵(灰恢魁隈回徊枚梅媒煤瑰雷催摧堆陪杯醅嵬推开哀埃台苔该才材财裁来莱栽哉灾猜胎孩虺崔裴培坏垓陔徕皑傀崃诙煨桅唉颏能茴酶偎隗咳),由此可见,前人并没错,错在古音改变而我们有所不知。前些日子,我曾在晋陕峡谷回来后写了首诗:“雪落青海鸿蒙开,水出昆仑向东来。曲下千川无留意,横穿九省不游移。山头月华神龙舞,河上云影天人裁。万里波澜随风往,一湾平静进我怀。”我的一位做家伴侣看了,提笔竟要为我改诗,说此中的“徊”、“怀”和其它韵脚“开”、“来”、“裁”不符。那就是因为对上中古音字领会不多而产生的误读。

  当然,不克不及要求每小我都穷首皓经,成为专家。但其实就算是不懂几古音常识,仅从一个“行”字也会晓得良多新鲜的工作。走出往,我们就会听到良多活生生的前人说话。好比在晋陕接壤一带,至今仍有相当多的人群把“车”读做chá,风车喊做hóngchá(山西石楼龙交、中阳热泉和柳林甚至黄河对面的陕北、关中以及内蒙等地),把“爷”喊做ya,把“哥哥”喊做gaga,“姐姐”读做jiǎjia。“过些日子”或“那些工具”中的“些”念xiá。把“解”喊做jiǎ,“解开”读做jiǎkái,把“写”读做xiǎ,“写字”喊xiǎzì。把“野”读做yǎ,“发野”喊做“huāyǎ。把“夜”读做yà,“黑间三更”读做hējiánbànyà。甚而把“平仄”的“仄”也读做zā。再往西北往,宁夏、甜肃和青海等处也有如许的讲法。而往南,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两湖两广等地,也同样如斯。出格是客家人的语言中,现在还保留着相当一部门古汉语的音和义,他们不断把“车子”喊做cāzi。南方人说不了ch,所以如斯。闻名京剧《玉堂春》里有一幕“苏三起解”,第一句即是寡所周知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那里的“街”就发gai的音。又如把“鞋子”的“鞋”读做hai,“你”读成nia,等等等等,不乏其人。

  再说远点,古代日本和朝鲜推崇汉文化,更为大陆沿海地域的语言调子所影响,其语言中就有许多至今保留了与中古汉语发音附近的汉字词。好比,朝鲜语中说“车”(#52264;)那个字时,几乎就是汉语cā的发音,极其像客家话。固然在昔时语言交换过程中,调子可能有所改变,但根本上仍是能觉得出来原字的原来腔调。

  生活,才是我们更好的教师。

  从读贴中的发音说了开往,如今再回到书法上来——杜甫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一位潇洒不羁、卓尔不群的草书各人当即伸手可触。张旭不只有家学渊源,才当曹斗,更好游历。独行在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闻宣扬而得笔法之意;往河南邺县,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因而而得草书之神。推崇自在,目中无人,“喜怒、窘穷、忧悲、 愉佚、怨恨、思慕、酣醒、无聊、不服,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看于物,见山川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 六合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更犹鬼神,不成眉目,以此末其身而名后世。”(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纸上得来末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关于事务繁琐,心事重重,很难抬腿走出四周窘境的人来说,常看看草圣张旭那张墨迹,也许会有所“解开(jiǎkái)”吧。

0
回帖

解开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