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海尔-全球营业额“720亿”怎么来的?(转载)

3个月前 (11-27 04:01)阅读4回复0
lrj
lr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1307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157
  • 回复0
楼主

那个比力客看,海尔确实存在问题,但是只是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目前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海尔产物和办事仍然是相当好的。有的文章地道是有意诽谤海尔,财政问题、治理问题始末是所有中国公司的问题,决策问题任何一个公司都可能存在。不管怎么说仍是期看海尔能渡过难关。

  重症海尔-全球营业额“720亿”怎么来的?

   2001年12月26日是海尔创业17周年纪念日,海尔抉择那一天向300多位各界宾客公布:2001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将到达602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了50%。2003年更是到达720亿元,数字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外界的一片哗然,各界人士暗里里都在量疑那一数字的可靠性。因为根据他们的计算,海尔的销售额无论若何也不会到达如斯高的地步。人们筹算探究那一数字的由来,却都遭到了挫败,海尔回绝透露相关的详尽信息。

   但跟着时间的推移,奥秘仍是被渐渐揭开了。据知恋人透露,1999年以前,海尔在公布本身的运营功绩的时候,不断都是利用“工业销售收进”那一字眼,1999年海尔的工业销售收进为268亿元人民币。而到2000年,那一称唤却被改为“全球营业额”,而数字也突然增长到了406亿元人民币。名称的改动是包罗了许多玄机,此中包罗了大量事实上的反复计算。好比海尔物流本部是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它部属的摘购事业部(海尔零部件摘购公司)是一个专门为海尔摘购各类配套零部件的机构,从配套厂家摘购来各类原料配件,然后再转手倒卖给海尔的各消费部分,那应当是算做营业额的。海尔商流推进本部也是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部属的海尔工贸公司(工贸事业部)从海尔的各消费部分买进消费出来的废品,然后再通过各类渠道卖给消费者,那也应当算做是营业额的。需要指出的是,海尔摘购公司和海尔工贸公司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平价进平价出,各类货品在颠末它们的转手后,都可获得必然的增加值,以做为那两个部分独立的营运费用,以至还能够有利润。

   那也就意味着,统一件商品,从它摘购消费到最末卖给消费者,其营业额在海尔内部能够被反复计算3次。

   据一些人士透露,海尔集团往年的总销售收进也就在300亿元人民币摆布,也就是说它自1999年之后的两年里,其销售收进的增长是非常有限的。且那种增长仍是在海尔增加了大量的新产物,如PC、手机、中心空调等的根底之上。

  海尔股份公司在哪里?

   做为一只股票,代码600690的青岛海尔的投资回报率不断是相当优良的。

  自上市至今,其利润始末连结20~30%以上的速度增长,它的分配也老是相当大方,几乎每年都有现金分红。但就是如许一只闻名的且回报凸起的绩优蓝筹股,市场却似乎其实不怎么太感兴致。2001年报公布海尔的税后每股收益高达0.77元,而海尔的股价却只能持久游移于14~15元摆布,明显偏低。特殊是在近段时间的股市大跌中,海尔股票更是缺失惨重,其股价已经跌穿了前期的平台,狂跌至12元摆布。

  为什么一只声名显要、广受好评且不断都回报优厚的股票却不为人们所认同?是因为人们对海尔的运营功绩不相信,仍是因为人们不看好海尔的赢利前景?

   前段时间,闻名的股市阐发机构山东神光证券征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他们对海尔的一系列阐发陈述,对海尔利润的实在性赐与了强烈的量疑,指出海尔的资产量量鄙人降,赢利的不确定性在增加,特殊对海尔快速扩大资金、大量收买及青岛海尔与海尔集团之间的联系关系交易提出了强烈的责备。

   阅读一下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的一些通知布告,我们能够见到大量的海尔联系关系企业之间的交易。除非内部人员,不然任何人也难以弄清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海尔投资开展有限公司都是些什么性量的企业,他们之间不断地转换彼此持股、彼此投资都有什么意义。事实上,那还仅仅是人们外在所看到的,假设人们领会了海尔内部的组织构造,就会愈加食惊了:鼎鼎大名为广阔股民所熟悉的、股市中闻名的蓝筹股—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尔内部日常的组织治理机构中,竟然没有本身的一席之地。在母公司海尔集团部属的第二级治理机构设置中,人们只能见到各个事业本部的身影,却找不到股份公司的位置。

   海尔股份公司在海尔的日常治理中是不存在的!

   它只是在造造各类报表时,在书面上,在需要面临公家时才存在。人们所晓得的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司理刘朝阳在海尔内部的身份只是海尔冰箱消费本部的本部长,与海尔的其他各事业本部为统一个级别(海尔的事业本部有十几个之多)。更令人惊异的是,刘朝阳所指导的冰箱事业本部不只治理着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内冰箱类的消费企业,同时还治理着海尔集团内不属于股份公司但也处置冰箱营业的企业,同样的空调事业本部是治理海尔集团内处置空调营业企业的,里面也是既有青岛海尔股份公司内的空调企业,也有股份公司外的企业,且它的本部长与刘朝阳是平级的。同样的工作还发作在其他各类产物的企业里。

   虽然海尔的人员坚称那些企业产权的分隔和界定是清晰的,但仍是很难让人相信,如斯穿插堆叠紊乱的组织构造会有了了的产权。

   即使那一切实如海尔所说,所谓的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也完全可称为是一个公司怪物。它没有本身独立的原料摘购部分,各类零部件原料的摘购都要“拜托”海尔零部件摘购公司(海尔内部称为摘购事业部,海尔物流推进本手下属)来办。它也没有本身的销售部分,必需“拜托”海尔工贸公司(海尔内部称为工贸事业部,海尔商流推进本手下属)来销售它的产物。以至它也没有本身独立的财政部分,几乎所有财政方面的工做都必需交给海尔资金流推进本部来做。更为好笑的是,堂堂一个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竟然连本身的消费维修部分也没有,统一个车间里的机器维修工做竟要由海尔手艺配备本部负责。也就是说股份公司的主体已经异化成了一个地道的消费部分—就像一个被砍掉四肢的残疾人,完全丧失了本身独立保存的才能,必需依附于海尔集团内的其他机构才气够保存。

   如许的安放还形成另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底子无法从青岛海尔股份公司的财政报表中领会海尔实在的销售情状,包罗海尔股份在内的许多海尔的消费部分只要把产物消费出来,然后间接交给海尔工贸公司,就等于销售出往。至于产物能否实的销售出往,销售是赢是亏,因为海尔工贸的运营情况是完全不通明的,外人底子无法晓得。或许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上还存在如许一种可能性:当海尔情愿让股份公司多赢利的时候,就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收买股份公司更多的产物,从而给海尔股份公司带来高额的利润。而一旦当海尔觉得应当让股份公司也承担吃亏的时候,就能够以低的价格收买或者将库存的产物退回给海尔股份,就能够带来更多的存货。再加上大量同类企业的交易,也就是说,根本上海尔集团能够随意造造上市公司海尔股份的功绩,好与坏,赢或亏。

  急速的产能扩大出路安在?

   近几年,海尔另一个让人印象最为深入的动作是其产能的快速扩大。用一位海尔员工的话说,曲到1998年海尔还只要一个工业园,而如今海尔已经有包罗美国、合肥、大连、武汉等在内的10个工业园了。在4年内就新增了9个工业园。以空调为例,1998岁尾的时候,海尔还只要7条空调消费线,而如今已经增加到了20多条,即使如许,在本年新开工的海尔武汉工业园里,仍要新增100万台空调器的消费才能。一位海尔内部的人员必定地告诉记者,假设以产能而论,海尔空调的产能绝对是业界第一,而且也远远超越其他合作敌手。但他同时认可,因为销售没有跟上产能扩大的程序,目前那种产能的操纵率大约只要1/3。即便在那种情状下,海尔在青岛仍在陆续大规模地扩建青岛开发区和胶州的两个工业园,据称仅在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便筹办再投进25亿元人民币,将目前占地780亩的园区扩展到2500亩。

  应当指出,做为一家立志要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产能的扩大本来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只是那种产能的扩大与海尔特有的高价战术连系在一路,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海尔相当浩荡的产能出路安在?

   海尔的高价战术曾经是一个很高明的战术,在中国市场上胜利地树立起本身高价高量的市场形象。许多人认同海尔喜欢海尔,是因为人们相信海尔的产物行量是更好的,办事是更好的。但是跟着海尔产能的扩大,过往胜利的战略能否就是此后胜利的战略呢?如今海尔最急需的已经不是从有限的产物中以高价格尽量攫取更多的利润,而是若何将浩荡的产能发扬出来。假设海尔浩荡的产能得不到足够的操纵,就意味着一笔浩荡的固定费用无法铺平,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浪费。“青岛啤酒”已故总司理彭做义提出过金字塔理论:在金字塔的上部,是利润更高的阶层,销量老是更低的,金字塔越往下单价越低、单品利润越低,但销量却越高,而其总利润却比原先庇护高价的收益还要高。跟着产能的急速扩大,海尔不克不及和畴前一样只是做高端的“贵族”,而更应当做一个群众性的品牌,从而占据中低端更为广阔的市场地皮。

   然而海尔却仍然沿袭着曾经胜利的体味,紧抱着高价政策不放。

   近几年来,国内家电市场更大的营销特征即是降价。说海尔完全不参与降价有些夸饰,只要看看其同类产物几年前的售价与如今的售价比力一下就完全能够大白。但是相对其他的家电厂商,海尔的价格确实可称得上是坚硬。据说张瑞敏最赏识的一句话是:“中国情面愿为海尔付高价。”因而,海尔不竭喊出“不打价格战,只打价值战”的标语,声称“产物的相同化、趋同化是形成降价的首恶”。那些说法没错,问题是海尔本身走出了那种产物相同化、趋同化的场面了吗?虽然那一姿势使海尔遭到了各界的普及赞誉,但却没能给海尔带来多大的实惠。它使海尔被迫束缚在一个高端的位置上,而无法操纵较低的价格侵占更多的市场。事实上海尔如许做形成的一个最间接的后果,只是让海尔的许多产物的价格游离到了整个市场的价格系统之外。海尔电脑的失败就与它刻板守旧的价格战略有很大关系。与此相反的是,许多国外的品牌却已不再耻于打价格战。那也是几个外国品牌的产物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大幅上升的一个原因。

   许多阐发人士都已指出,在当前产物行量、办事越来越有趋同迹象的时候,进一步压服合作敌手的手段只要拼价格了,需要的时候价格战并没有错,特殊是海尔又有浩荡的产能做后盾,无论在摘购、消费组织、营销收集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在品牌形象上海尔更是有绝对的优势,假设在产物价格上再有优势—即使没有优势,只要在价格上与其他品牌相接近,以海尔的口碑,就会占据绝对的霸主地位。

   虽然从一些统计数据中海尔产物的市场占有率似乎仍然是远远领先,但从其他一些渠道反映的海尔实在销售和市场占有情状其实不乐看,出格在海尔的主导产物空调器上,因为大量新进品牌的进进、价格战等原因,海尔的销售份额已经大大降低了,北京的一个各人电经销商已经将海尔列为一个二等的空调销售品牌。而在青岛,海尔在销售上也已经大大落后于同城的另一品牌海信。特殊是在其他品牌不竭涌进,侵占市场的战鼓越敲越急的情状下,海尔照旧反响痴钝,其主导产物的价格似乎已成扑朔迷离,海尔在市场上的地位也越加被动。

   据说在海尔的内部,在看待价格的问题上已经呈现了不合,一些人已经主张以降价来占据市场,但是因为张瑞敏强烈恶感降价等,谁也不敢提起此事,而那也许已成为海尔市场战术中更大的败笔。

  海尔国际化

  还需要投进几钱?

   美国《贸易周刊》对海尔“国际化”消费的量疑,被认为是迄今为行对海尔运营情况最严厉的责备。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海尔在国际上的现金流必然是负数,他们必需从中国的母公司抽调资金,但他们必然缺失了市场份额”。

   事实上国际化消费只是海尔国际化道路的一部门,在海尔的国际化道路中,还应包罗大量的海尔产物出口的部门,根据记者掌握的材料来看,其也很难说是胜利的。根据海尔集团公布的材料,2001年海尔的出口总额为4.2亿美圆,若是海尔的总销售额为300亿元人民币摆布,那一数字差不多仅占海尔的销售总额的1/10摆布。固然总额不高,但海尔消费线上的工人却似乎并非如许觉得的,“往年的消费不断很散淡,但我们干了大量的出口机。”能够必定的是,海尔出口产物的价格是相当低的。在一次海尔强逼零部件赐与商降价的会议上,海尔的一位处长挥舞动手里的报价单对各供货商说:“那就是我们出口美国的价格,你们看你们该给我们报几价?”据与会的一位供货商说,那一价格极低,几乎是赔本卖了。从各个方面搜集来的讯息看,在海尔花鼎力气获得的全国度电出口第一名的荣誉,海尔其实并未从中获得太多现实的收益。

   当然仅凭那些尚不克不及就此否认海尔的国际化之路—目前固然不赚钱,其实不代表将来不赚钱,为了未来的所得,如今多投进一些也仍是合算的。但海尔目前所走的国际化之路似乎正在大量消耗海尔本身的力量。

   人们只要稍留意一些,就会重视到海尔近几年在本钱市场上浩荡的资金需求,除了前几年上市公司青岛海尔不断在不中行地配股之外,2001岁首年月,海尔又通过增发新股募集了近18亿现金,那还不算,紧接着,2001年10月31日,海尔又发出通知布告,称拟发行25.8亿元人民币的可转债。还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家电企业可以获得如斯巨额的融资时机。假设海尔的收益果实那么高的话,应当不需要如斯迫切如斯悍然不顾地停止巨额融资的。海尔的资金需求如斯浩荡,或许从一个侧面阐明它的许多项目收益其实其实不令人乐看。而从海尔内部传出的动静,即使是得到了如斯浩荡的融资,海尔的现金流量也不如以前乐看了。

   许多人表达,2000年根本是海尔的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海尔不断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其实在的销售增长速度即使达不到张瑞敏所称的每年86%的高速,也完全能够用“惊人”两个字来描述。产物不断求过于供,工场以至必需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才气称心市场的需要。但到2000年之后,陪伴海尔在各地的工业园相继投产,产能的快速扩大,海尔的国内销售的增长速度也一会儿减缓下来。在某些产物上以至呈现了负增长,各工业园也相继呈现了开工不敷的情状。

   我们有需要提醒海尔,在短时间底子无法获得什么收益的情状下,冒着国内市场进一步被蚕食的求助紧急,就如斯大规模不计成本,将海尔的将来全数押在开辟国际市场上能否明智?

  海尔的企业文化

  能否还得批改?

   一位海尔老员工痛心地表达:“海尔老是最强调企业文化的,而如今却是最欠缺企业文化的,海尔老是最强调企业的凝聚力,而如今丧失的恰好是企业的凝聚力。”

   青岛的出租车司机聊天时,能够讲出很多海尔员工骂海尔的故事。

   那确实长短常希罕的问题,记者接触到的一些海尔员工,假设与他们熟悉之后,似乎人人都有些怨声载道。不外他们也都表达,员工们起头抱怨本身的企业也只是在近些年才呈现的现象。能够说,在1998年以前,很少会有员工说海尔坏话。那时海尔的企业凝聚力确实是相当强,自那以后,人们的抱怨就越来越严峻了。记者查了一下材料,1998年恰是张瑞敏起头在海尔内部推行市场链治理的时候。是不是恰是市场链治理的推行,招致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呢?一些内部人表达,有那方面的原因。做为一种新的治理体例,市场链式治理看起来是有许多优胜性的。但推行市场链,假设呈现了问题,最末的成果是要找出责任人。但因为问题的冗杂性,报酬的链式市场(非社会自觉构成的市场)跟尾往往不是那么密切,外表上的责任人往往纷歧定是实正的责任人,成果反而养成了人人都怕当责任人,人人都在设法推卸责任的场面。一位海尔员工举了如许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某一个处所失火了,假设一名员工确实是为企业着想的,他就应当起首设法把火扑灭才对。然而如今却构成了如许一个场面,失火了,他起首不往想若何灭火,而是起首想到在起火中他有没有责任,如何能够回避责任,假设他往救火,是不是会被人思疑就是失火的责任人,假设失火现场不是他的岗位,他就会尽快分开现场,避免连累到本身。那个例子虽有些极端,但仍是很形象地阐了然海尔目前的某种治理形态— 人们为了推卸责任,有时以至超出了对企业根本的责任心。

  不外最次要的可能还不是推行市场链形成的,而更可能是近几年在浩荡的压力之下,让海尔粗硬的企业文化发扬到了极致的成果。

   现在,在海尔工做的压力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几乎每一个员工都能感触感染到无形的压力之大。一位员工描述,一进进企业,就像进进到一个浩荡的压力锅内,全身都有透不外气来的觉得。浩荡的压力让每小我的脾性都变得十分之大。海尔的两位副总裁柴永森、周云杰的脾性之大是相当闻名的,另一位副总裁梁海山本来是一位相当有修养的治理者,在海尔的中下层声看不断很高,而现在的脾性也变得相当吓人了—当浩荡的压力不时缠绕在四面的时候,其本来的性格天性往往已不是主看愿看所决定的了。

   与各人的坏脾性相对应的是,海尔内部遍及的骂人现象。在海尔上司随意漫骂部属的情状是非常严峻的,以致于时髦了如许一种说法:见过×××骂人才晓得什么是实正的骂人,而且随之产生了恶性轮回。凡是是从某一个上级对某项工做的不称心,而对部属的漫骂起头,那个部属因而憋了一肚子的气,当然为了出气,就立即找来本身的部属也如法炮造痛骂一顿,他的部属也因而憋了一肚子的气需要发泄,于是再找更下面的一级部属痛骂一顿,如许一级骂一级,最初的官最小,无人可骂,只好自认不利。

   其实张瑞敏为首的海尔更高层,也不是没有熟悉到那一问题的严峻性,为了改动治理中的卤莽做风,2001年,海尔起头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岗位上的浅笑办事活动,要求每一名员工在与人扳谈的时候都要以浅笑示人。但浅笑办事只能处理一些外表上的问题,只要浩荡的压力仍不时在人们心头存在,坏脾性的问题就不成能完全处理。

   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压力,上级不竭的强逼,对一有差错便会被裁减的担忧,来自顶头上司的漫骂,都是原因。不外更多的人认为与海尔近几年的运营功绩欠安有更大的关系。自2000年起头,海尔现实销售的增长便呈现了停滞的现象。假设说如许的功绩在其他公司可能尚能够承受的话,在海尔就不克不及被承受。因为海尔造定了恢弘的开展方案,以至排出了时间表,要在2003年进进世界500强的行列,以近几年的开展速度,那是不成能的。事实上,持久以来,张瑞敏不断声称海尔的增长速度为86%,若海尔完不成目标,就等于让张瑞敏认可失败。以张瑞敏的个性来说绝对是不成承受的。张瑞敏不准失败,海尔不准失败,那就是海尔自上而下都觉得浩荡压力的更大原因。

   前段时间,在中心电视台承受摘访的时候,张瑞敏又一次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就是要成为世界上的名牌!”言辞照旧仍是那样的富有传染力。类似如许的一些鼓吹标语和目标也老是能获得国人的颂扬和饮彩。现实上不单单是企业,包罗我们本身或许都应当反省,是不是我们老是付与了企业过多的任务感,使企业承载了我们过火的要乞降期看。而企业说到底就是企业,它只能并且只应当以赢利为目标,或许那一目标是微贱的,不值得说出口的,但却是一个企业保存的根底,是一个安康的企业首要的目标。

   做为社会各界人士,我们需要配合为海尔减压。我们不该要求海尔非得在国际上为中国人争多大的脸,不该要求海尔必需打败世界上几几敌手,只要海尔可以安康生长就足够了。

  海尔为什么呈现人才流失?

   有人说在海尔如许一个企业帝国里,张瑞敏就像是一个国王。因为权利的绝对集中,海尔的将来也似乎只能掌握在张瑞敏一人的手里。“假设张总判决策准确,那么海尔那艘航船就会顺利平稳地飞行下往,而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发作灾难性的后果。”有人如许评说。

   或许那是最让人担忧的。我们毫不思疑张瑞敏的才气,将一个吃亏147万元、接近倒闭的集体小厂开展成为一个年销售额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巨型企业集团,在此期间兼并了无数破产的工场,激活了一个个“休克鱼”,如斯的功绩,足以让任何人都赞颂不已。海尔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标记。即使有如斯之多的成就,但张瑞敏是一小我而不是一个神,只如果人,他就不成能不犯错误。让人担忧的是,海尔似乎正在犯着错误。

   再以选拔干部为例,像许多强人企业一样,在海尔选拔干部首要的原则也是要听话,其次才轮到才气和创造性。以如许的原则选拔干部或许在掌握方面会有一些益处,但后果也是明显的。正如人们评论,海尔电脑的失败与其说是运营上的失败,倒不如说是海尔人才战术上的失败。海尔没有TCL手机的万明坚、TCL电脑的杨伟强那样有创造性、有小我魅力的第二级指导者。看察一下海尔和TCL,那两个迄今为行最胜利的家电企业,会发现许多差别的处所。在海尔,外界只晓得张瑞敏和杨绵绵,而第二级的指导者,无论从形象、魅力、出名度等方面间隔前两人都有很大的间隔。

   一个重要的表示是,海尔的高级治理人才的大量流失。截至目前,在海尔仅事业部长以上的高级治理人员就有20多位从海尔分开了。此中,相当一部门人员来到了海尔最强劲的合作敌手之一,也是一再号称要向海尔进修的伊莱克斯中国公司那里。能够说,目前的伊莱克斯除总裁刘小明以下的第二级治理人员根本都是原海尔的人员支持起来的,伊莱克斯的消费部分、销售部分都是由原海尔的人员指导的。当人们对伊莱克斯的突然兴起骇怪不已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其实里面有相当海尔的勋绩。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才流失?至少阐明海尔的人才战术是有问题。

   其实外界对海尔的量疑声里,有很多人存眷到了海尔的产权问题,应当指出的是,那确实是海尔的一个弱项。与许多人的印象其实不一致,海尔其实并非一家国企,在整个海尔系企业之中,处于更高端的海尔集团竟然是一家集体所有造企业。

   以如许一种落后懦弱的产权形式,海尔却获得了现在如许显要的成就,除了以张瑞敏为首的海尔指导层的才智之外,我们还应当钦佩他的献身精神。他对企业的热情,对本身抱负事业不懈的逃求都让我们深深地冲动。

   但是搞企业仅仅有抱负、热情和献身精神是靠不住的。事实上海尔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才流失,除了人际关系上的矛盾之外,海尔所赐与的待遇过低也是一大原因。假设在一个私家所有的企业里,只要所有者觉得一小我的奉献值得,他无论给之多高的工资旁人都不会有疑问,而在国企和集体所有造企业里,加工资往往就必需得有许多说法。再以海尔的目标为例,假设海尔是一家私家所有的企业,它能造定出非要成为世界500强如许的目标吗?海尔开展到今天似乎已经不再要效益了,而更重视声誉,更期看让企业变得更浩荡,更垂青那些大而远远的目标。假设海尔是一家私企,相信那时它的目标必然会更为现实,也会愈加隆重。

   因为那是他本身的企业,他必需得为本身负责。

0
回帖

重症海尔-全球营业额“720亿”怎么来的?(转载)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